近日,跟一個朋友交流關于公司人才結構的問題,他提出一個“人才結構ABC”和“CBA”的概念,使我受益良多,震動頓大。
一個人在招聘自己下屬的時候,即使明確地要求自己招聘“能人”,但是他的潛意識卻是去招聘在能力結構和背景方面跟自己很像的人,同時水平卻比自己低一點,這樣他管理起來的時候心理就會有優(yōu)勢,也會很舒服。
在這樣的潛意識下,一個公司的一把手,如果把他的能力設為A等的話,他將會不自覺地去招聘B或者B+的人作為公司的VP;而公司VP會沿著同樣的潛意識去招聘C或者C+的人來做總監(jiān)。以此類推,一個公司的人才結構從上到下就是“ABC”結構了,整個公司最優(yōu)秀的人就是公司老板自己。層層遞減下去,這還了得!不僅人才能力越來越弱,而且外人根本進不來,最后成為一個死的下循環(huán),以失敗告終。
我的朋友提出一個新的概念:“人才結構CBA”。即一個公司的一把手把自己當作C,當他找下屬的時候,一定要去找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即為B;如果能夠把同樣的理念下推,B再去找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即為A。這樣復制下去,一個公司了不得,才能真正地做到“先人后事”。一個領導人,他個人的能力對于事業(yè)成功來說非常重要,但他更重要的能力是能否找到比他更優(yōu)秀的人來到他的團隊里。
蔡元培來當北京大學校長的時候,北大當時差不多一無所有,但蔡元培的雄心很大。他說“我雖然沒有什么才華,但是我要把最有才華的人請進來,一起辦學。”在文學院還沒有一個學生的時候,他找人打聽,誰是當今中國最好的文學界領袖?有人說是陳獨秀。他說:“我一定要請到他來擔綱北大文學院!”這話就像今天一個民營大學要請季羨林來做中文系主任一樣可笑。當時陳獨秀名傾一時,小小的北大怎么在他的眼里結果蔡元培真的像劉備一樣三顧茅廬,最后一次在雪中硬是等了陳獨秀4個小時。陳獨秀很感動,答應加盟擔任文學院院長。他對禁元培說:“辦好北大文學院,我一個人不行,還需要找比我更好的人。”于是他陸續(xù)請來了胡適、沈從文、李大釗等人,終將北大辦成名校。
百度李彥宏的用人理念也很值得欣賞,他把自己原來在美國公司的老板,請過來做自己公司的首席科學家,這是一種突破了人才ABC潛意識的行為,是一種了不起的行為。不是每個公司的老板,都有這樣的胸懷,當一個公司領導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把自己當作天才,而他人都是配角——是可更替的配角的時候,公司的危險和麻煩就來了。
如果一個人自己的能力結構已經成了公司的障礙的時候,并不算最糟糕;最糟糕的是,在這樣的狀況下,他還不去找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來充實自己的團隊。這個時候,考驗他的,不是能力,而是胸懷。起點就是,把自己當作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