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螟又名黃綠條螟,是多食性大害蟲,可取食35科,200余種植物。主要為害甜菜、大豆、向日葵、馬鈴薯、麻類、蔬菜、藥材等多種作物。大發(fā)生時禾谷類作物、林木等均受其害。但它最喜取食的植物是灰菜、甜菜和大豆等。草地螟是一種遷飛性害蟲,有間歇暴發(fā)性、遷移性和毀滅性等特點,屬國家農業(yè)部高度關注的重大害蟲。
1、草地螟危害特點
草地螟成蟲為褐色中等大小的蛾子,體長10-12毫米,觸角絲狀。前翅灰褐色,沿外緣有淡黃色條紋,翅中央稍近前緣有淡黃色斑1塊。后翅灰褐色,沿外緣有2條平行波狀紋。靜止時全體呈三角形。卵橢圓形,有珍珠光澤。幼蟲灰綠色,老熟時體長19-21毫米,頭部黑色,有白斑。背部黑色,兩側有若干條縱線。腹部每節(jié)背面有6個暗色的毛瘤,呈三角形排列。開始僅為害雜草,以后轉移到大豆上為害。初孵幼蟲取食十肉殘留表皮,長大時即將莖葉吃成缺刻,危害嚴重則僅留葉脈。
草地螟在黑龍江省一般發(fā)生每年發(fā)生1-2代,以一代幼蟲為害為主(2008年二代草地螟在齊齊哈爾及黑龍江省大部縣市危害嚴重),一般當地越冬成蟲于5月中旬出現,異地遷入成蟲于6月上旬盛發(fā),幼蟲的為害盛期在6月中下旬。
2、草地螟發(fā)生預測預報
2.1草地螟發(fā)生量預報方法
草地螟屬遷飛性害蟲,中長期預報要看越冬基地蟲源量大小和遷飛條件是否有利。同時也要考慮本地生態(tài)條件是否適宜。中短期預報首先利用黑光燈誘捕測成蟲發(fā)生期誘測螟蛾數量、雌雄比;第二剖查雌蛾卵巢發(fā)育進度;第三看成蟲產卵期氣象條件。一般來說,蛾量大、雌蛾多、產在卵多、幼蟲密度大危害嚴重。但在營養(yǎng)條件和氣象條件不適宜時.雌蛾卵巢發(fā)育不良,失去產卵能力。氣溫、濕度、降雨不但影響其生殖力,而且年有效積溫的高低可影響其發(fā)生預報世代。
2.2防治指標
通過田間卵量、幼蟲數量的調查確定是否需要防治。當大豆15頭/m2、馬鈴薯20頭/m2、玉米30頭/m2以上時,就應進行藥劑防治。
3、草地螟防治技術
3.1集中統(tǒng)防統(tǒng)治
針對草地螟具有突發(fā)性、暴食性和遷移危害的特點。最好由鄉(xiāng)鎮(zhèn)、村屯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防治,確保防治效果。根據預報情況,達到防治指標及時進行防治。
首先把農牧交錯區(qū)、高水肥地、雜草多的地作為防治重點,對路邊、田邊、林邊、水邊、草邊等公共地帶進行精心組織,統(tǒng)防聯(lián)治,力爭防治在低齡階段。對于農田發(fā)生區(qū)因地制宜,按照重點防治與聯(lián)合防治相結合、機械防治與人工防治相結合、統(tǒng)一防治與重點挑治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fā)揮機械噴霧優(yōu)勢,擴大機械噴藥防治面積,全面進行防治,有效降低危害。
3.2農業(yè)防治
秋季耕耙地,破壞草地螟的越冬環(huán)境,增加越冬期的死亡率,及時清除田間及地邊雜草,消滅成蟲產卵的場所,減少田間卵量和幼蟲量,可以減輕危害。農作物生育期間加快農田鏟趟進度,消滅雜草,鏟除草地螟賴以棲息、落卵的環(huán)境。
在草地螟發(fā)生后年,幼蟲未進入豆田前,可在豆田周圍挖防蟲溝阻殺,溝里可施藥劑,也可在農田四周撒施藥帶,統(tǒng)一滅蟲。
3.3藥劑選擇
防治時期在幼蟲低齡期(一般3齡前)。常用藥劑有:20%澳氰菊酯乳油每公頃240-300毫升,或20%速滅殺丁乳油每公頃375-450毫升,或2.5%敵殺死乳油每公頃300-600毫升,或80%敵敵畏乳油每公頃1500毫升,或90%晶體敵百蟲每公頃1.5千克,對水噴霧。
3.4噴施技術
適宜的施藥條件是溫度27%以下、空氣相對濕度65%以上、風速4m/s以下。在干旱條件下,晴天上午8時前、下午6時以后施藥,最好夜間施藥。長期干旱,空氣相對濕度低時時藥液中加入噴液量1%的藥效寶、信得寶等植物油型噴霧助劑,可減少漂移揮發(fā)損失,減少30%1)A上用藥量,增加藥效。人工施藥推薦選用山東衛(wèi)士牌WS-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選用TeeJetll001型扇形噴嘴,噴霧壓力203-304kPa,噴液量每公頃100-150L,機引噴霧機施藥推薦選用TeeJet80015型扇形噴嘴,噴霧壓力304-507kPa,噴液量每公頃100L,車速6-8km/h。飛機噴灑噴液量每公頃15—3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