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繼大蒜、綠豆等出現價格瘋漲之后,近期粳米、玉米、小麥等主要大宗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也呈現少有的上漲態(tài)勢。如果說“蒜你狠”、“豆你玩”等人造熱詞的流行表明人們對于-一定范圍內的農副產品的價格波動尚可容忍的話,那么關系國計民生的糧食價格的波動則加劇了國人對于通貨膨脹的擔心。那么,如何看待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糧價的走勢?我們又該如何有效應對呢?
供需變化誘導糧價波動加大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yè)生產靠天吃飯的狀況未有根本改變,頻繁的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yè)生產的不利影響正在不斷加深。由于去冬今春以來部分地區(qū)先后遭受嚴重干旱、大范圍洪澇極端氣候災害影響,我國農業(yè)生產特別是糧食產量面臨著較大的減產風險。
今年7月12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公告顯示,2010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2310萬噸,比上年減少39萬噸,減少0.3%。這是7年來我國首遇夏糧減產。雖然夏糧產量占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只有20%~25%,秋糧對全年糧食是否豐收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減產信號對于人們心理層面的影響卻不小。
入夏以來全國范圍內的洪澇災害進一步加大了我國秋糧生產的風險,目前我國秋糧主產區(qū)遭受洪澇災害,由于雨帶的推移和強度都具有不確定性,尚無法預測水災對秋糧產量的影響。受災害影響,很多產糧大省的糧食收購價格已經開始攀升。
盡管目前國內市場糧食供應充足,但從長遠看我國的農業(yè)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前景并不容盲目樂觀,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氣候多變、基礎薄弱等問題始終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威脅。據新華社報道,目前我國70%的糧食來自灌溉農業(yè),從資源的角度看,水源不足將使旱災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威脅,而未來全球變暖極有可能導致今后極端氣象災害的范圍、程度和頻率加大,主要表現為南北糧食生產和水資源的結構性失衡。我國傳統(tǒng)的“糧倉”——華北、東北地區(qū)將逐步面臨“旱化”威脅。而在水資源相對富饒的南方,曾經的“魚米之鄉(xiāng)”也因農業(yè)發(fā)展空間受到工業(yè)化、城市化的嚴重擠壓,削弱了糧食安全的保障。
可以說,短期糧食供應的減少是過去一段時間糧食價格波動的主要誘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于我國糧食自給能力的擔憂,而在未來這種擔憂只有在農業(yè)抗風險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礎上才能逐漸消除。
生產成本上漲推動糧價上升
從影響糧食價格的因素看,包括利率水平、生產資料、水電油等基礎性產品的價格、政府稅費、人力成本的變化趨勢,無不朝向加大農業(yè)生產成本的方向運行(如與石油能源價格密切相關的化肥價格在持續(xù)上漲),因此糧價的上漲可以說是生產成本上漲推動下的必然結果。
應該承認,我國的糧食價格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低位運行的狀態(tài)?!凹舻恫睢钡拈L期存在,農民種糧收益不高,生產積極性頗受影響。種糧農民看到難得的糧價上漲的契機下也存在著可以理解的“惜售”心理,這些都加大了糧價上漲的預期。
此外,盡管過去一段時間,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產泡沫主要存在于股市和樓市,并未明顯傳導到實體經濟中,但以“蒜你狠”為標志,游資開始從小宗農產品入手,并逐步進入玉米、水稻等大宗農產品領域進行炒作,這說明過剩的流動性已涌入商品市場,而我國農產品價格特別是糧食價格的長期低估更是受到了大資金的格外“關照”。由于糧食產量受制于耕地現狀,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很小,無處可去的資金很可能長期囤積于此,擇機興風作浪。
如果說,過去6個豐收年里推動糧價上漲動力主要來自政府的保護價收購的話,今年國內的糧價上漲則更多靠市場來推動。數據顯示,由于民間糧商大量搶購,今年市場上的糧價顯著高于國家收購價,而且國家收購占市場的份額也大幅下降。
糧價波動背后的人為因素值得警惕
在糧價上漲已為既成事實的情況下,我們仍需警惕糧價人幅波動帶來的各種風險。首先,如何更好地加大實體經濟的吸引力,將游資及其帶來的巨大的不確定的金融風險隔離于攸關糧食安全的大宗農產品之外,是宏觀決策者必須面對的課題。否則農產品市場“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稍有疏忽將出現“輪漲”態(tài)勢。畢竟,糧食安全是一切安全之首,我國糧食市場平穩(wěn)安全的發(fā)展對于國民經濟的安全運行卜分重要。
另外,我們必須關注糧價大幅波動下消費者和種糧農民利益同時受損的風險。由于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不健全和不規(guī)范,尤其是流通領域層層倒手批發(fā)、層層加碼加價的情況普遍存在,當前的糧價上漲是否讓農民從中受益、且受益多少值得關注。
長期以來,我國糧棉油生產效益低下,農民增收難度很大,因此糧價上漲契機出現時,“賣跌不賣漲”也是種糧農民的普遍心理。目前看,加大農產品的產量、銷量、長勢等數據的透明性,讓種糧農民、經銷企業(yè)和消費者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和認識十分重要。多少年來,消費者多花了錢,農民卻難以得到實惠的例子比比皆是。
再有,市場化條件下外資壟斷中國糧食市場的潛在風險也需引起國家相關部門重視。近幾年來,具有國外資金背景的企業(yè)不斷在我國產糧區(qū)布點,在玉米制種、大豆、水稻等品種上外資已占得先機。而現在,外資背景的糧食企業(yè)更是紛紛介入糧食流通領域。有報道稱,因為有了外資糧食巨頭的參與,今年山東小麥收購市場呈現“白熱化”競爭態(tài)勢,部分人士擔憂如果外資企業(yè)控制糧源將削弱政府調控糧價的能力。如何合理控制外資介入我國糧食生產的規(guī)模、如何避免外資低價搶購我國優(yōu)質農產品,必須引起重視。
另據新華社報道,2009年種植面積、產量都有大幅減少的綠豆,依然被日本等國家的客商用低價購買走很大一部分。綠豆價格后期在國內被大幅炒高,也與前期綠豆大量低價出口,造成國內市場供應銳減不無干系。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在準確掌握市場信息的基礎上,用宏觀調控的手段進行控制,避免因大量出口造成國內供應減少,導致價格異常波動,更要避免受制于人的現象出現。
目前,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農產品價格集體上漲對通脹加劇的不利影響。前不久,國家發(fā)改委聯合商務部、農業(yè)部等多個部委密集出臺了多個涉農文件,調控目標直指農產品價格。僅7月28日一天,國家發(fā)改委就聯合多個部委一次性發(fā)布了3個政府文件,分別涉及大宗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和機制、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存儲糧油收購政策等。隨后兩天,國家發(fā)改委又就玉米進口、農業(yè)機械化問題做了詳細的解答。盡管國家對農產品價格的調控重拳頻出,但曾經瘋狂一時的大蒜、綠豆價格在短暫下跌后又開始反彈,而生姜價格最近又出現大漲,并被戲稱“姜你軍”。分析人士認為,在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的大背景下,調控政策很難做到一勞永逸。目前來看,政府采用的經濟手段相對較少,市場調控的水平還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