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拳是中華武術傳統(tǒng)拳拳種之一,是二郎門歷代傳人智慧的結晶。其風格獨特,內容豐富,有拳術36路,器械40套,對練64套;動作連貫,變化多樣,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有剛有柔,手、眼、身、步法緊密結合,閃、展、騰、挪靈活多變。二郎拳不僅能擊敵防身,也能健身養(yǎng)生,且易學易練,有極強的觀賞價值,因而深受廣大武林同道所喜愛。
一、歷史淵源
“二郎拳”的具體源頭和出處已經很難考證,據傳二郎拳始創(chuàng)于明末清初。明朝末年,嵩山少林寺弟子魏一光、孔一明先后離寺,各居一方,隱匿山林,聞雞起舞,參悟少林玄妙,遍訪武林名家,歷經滄桑磨練,武功超群。遇荒年蝗災,二人思念親人,于返鄉(xiāng)途中在客棧巧遇。閑聊之后方知是同門兄弟,談及武技,興趣大發(fā),不約起身相武,百余回合不相上下,誓定二人合力開館授徒,取拳名“二郎拳”,迄今已有三百余年。還有一說,因二郎拳以二人對練為主,故名。二郎拳歷經世代相傳,門人遍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數省。
據《鄆城縣志》記載,鄆城境內二郎拳系潘渡鎮(zhèn)陳棧村陳連田傳入。陳連田(1882—1960)自幼拜王建九為師練習大紅拳,1901年赴安徽省蚌埠縣參加督軍警衛(wèi)團,隨警衛(wèi)團武術教官劉治(河南省內黃縣大明鄉(xiāng)劉莊村人)習練二郎拳技。后接任劉之職務,繼任國術教官,任職近20年,門人眾多。1916年脫離軍界返鄉(xiāng)教授二郎拳技,門徒集中在鄆城、梁山、鄄城、嘉祥等縣,數達千人。1924年陳率弟子18人赴上海打拳賣藝,又將二郎拳傳至浦東、浦西、吳淞口等處。目前,二郎拳在鄆城的習練者主要分布在潘渡、侯集、張集、玉皇廟、程屯等鄉(xiāng)鎮(zhèn)及城區(qū)。
二、二郎拳的技理、技法及功法
(一)二郎拳技理要求
二郎拳武術理論認為,拳術演練是為掌握器械打基礎,器械是延長了的手臂。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都由實用招術組成,但拳術招術與器械中的招術可以互相借鑒,不能混同。二郎拳套路以二人對練為主,“拳打一條線”,套路完整,趟子清晰,起落有序,終式回歸原位。其中八路長拳以八卦方位命名,取拳打八方之意,講究一接、二纏、三進、四拉、五切、六拿。武姿大方,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剛柔相濟,攻防兼?zhèn)?,手法密集,變化精妙,利于實?zhàn)。每路對練套路都能單練、合練,極具觀賞性;若集體合練“百人迷魂陣”,氣勢更加宏偉、壯觀。
二郎拳術崇尚武德,以禮待人,以靜處事,后發(fā)制人;靜若懶貓,上身放松,下盤穩(wěn)固,足下生根;攻防隱于心,而不顯于表,動則如猛虎下山,勇猛快速;技巧用于借力發(fā)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達克敵制勝之效。
(二)二郎拳技法特征
二郎拳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套路眾多。其技法特征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
1.姿勢舒展,動作緊湊。二郎拳技法要求肢體關節(jié)活動范圍較大,對肌肉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關節(jié)的靈活性要求較高,有助于發(fā)展肌肉、韌帶和關節(jié)的靈活性。
2.動迅靜定,勢正招圓。要做到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腳賽鉆,行如風,站如釘,即在練功過程中,不論大動作或小手法都必須非常快速、敏捷,同時在異??焖傩D、閃躲或沖、蹬、踢等技擊方法進行時,又能突然地靜止而穩(wěn)定。
3.發(fā)力順達,節(jié)奏鮮明。二郎拳發(fā)力的順序是上肢起于腰,傳于肩、肘,達于手;下肢起于胯,傳于膝,達于足。在完成這個發(fā)力順序的同時,還要做到節(jié)奏分明,即在整個套路演練過程中要求剛柔相濟,快慢相間,一氣呵成,自然順達。
4.協調完整,前后連貫。人體內外要協調完整,對于動作中的手法、身法、步法必須上下照顧,前后連貫。有些比較復雜的動作,如轉身、拍腳、跳躍、起伏、轉折等技術動作,必須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同時眼神、意識、呼吸必須與動作密切配合,做到眼到手到,神形合一。這種內外配合的練法有助于增強大腦的調節(jié)作用,使呼吸和內臟器官得到鍛煉。
二郎拳經云:“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身不動煉精,心不動煉氣,意不動煉神。此中奧妙當自悟。
(三)二郎拳功法
二郎拳功法歷經二郎門弟子幾代人的繼承和發(fā)展,技藝不斷得到充實與提高,逐漸形成至今獨具一格的完整技術體系。在傳承二郎拳技法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新出許多獨門絕技,有硬功、氣功、輕功、雜技等。如手開磚、手推磚、手捻磚、手搓磚、腳踢磚、頭頂磚、頭磕磚、開石頭、油錘灌頂、雙峰貫耳、鋼筋纏脖、腰渡鐵鏈、口吞鋼球、口插寶劍、鍘刀剁竹筷、大車過肚、卡車過身等硬氣功絕活,還有空中飛魚、空中打雞蛋、牙頂板凳、牙頂桌子、空中走鋼絲、跑鐵鏈、耍碟子、耍碗、吊瓶、吊球、高桌筋斗前后翻、仙人簸米、仙人執(zhí)碗等雜技表演項目。
二郎拳的練功方法,以站樁為主,兼習手指功、腿功等。既注重手眼身法步綜合技能的運用,更注重輕功和硬氣功的訓練。練功時講究以“拳術為根,趟子為筋”,氣達周身,沉于丹田,練心聚氣。
三、意義
1.實用性
二郎拳講究氣沉丹田,同時氣貫拳力,并且手腳并用,拳出寸勁,跟寸腳,主要的腿法有鉤掛連環(huán)腿等。二郎拳的散手技法集武術摔打、擒拿之大成,而且還有點穴功,這些對搏擊格斗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人來我解而后還擊,叫進法;人來我接同時還擊,叫截法;人來我脫身化之,化中有打,叫化法。三法中,一法勝一法,第三種最為深奧,需功夫練至爐火純青,方可用好。此法如影隨形,身形總在進攻者力點的背面,在二郎拳中為“仙人換影”。
二郎拳的技擊特點是:以快制勝,以快為先;講究以快打慢、慢打遲,拳打人不知,出手如閃電,回手如燒灼。二郎拳很重視腿法與步法,有“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寧挨兩拳,不挨一腿”之說。技擊中以腿為主、拳為次。其手法中的沖、擺、劈、撩、頂、撞、靠與腿法的彈、掃、截、跺、擺、蹬、掛結合使用。手引腳踢、腳彈手擊、上下合一、虛實連環(huán)、以腳取勝。勁力是技擊之本,拳諺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彼赃€有“練拳不練力,交手不堪擊”之說。
2.觀賞性
二郎拳有極強的觀賞價值,“大紅拳的長衣裳,二郎拳的光脊梁”,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二郎拳在動作組合與銜接上,要求大動作與小動作互鑒、高動作與低動作相同,開合起伏貫穿套路之中,使之整體連貫,天衣無縫,顯示出其舒展、圓滑、大方的氣度,給人一種協調美的享受。
二郎拳作為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體育項目,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它體現著動與靜、快與慢、正與側、高與低之美,它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節(jié)奏之美、技巧之美、塑型之美的統(tǒng)一,這就形成了二郎拳的藝術觀賞性。
3.強身健體
“生命在于運動”、“動則不衰”的真理告訴人們,勤勞動、多運動,是健康長壽之道。習練二郎拳套路、功法可以增強力量,提高柔韌性,加強靈敏性,鍛煉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應力,以及調節(jié)各器官的功能;因而,習練二郎拳可以醫(yī)治部分疾病,具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功效。
4.修身養(yǎng)性
二郎拳習練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修身養(yǎng)性。練習二郎拳,并不是只學會幾個套路就能成功的,還要把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只有做到眼到手到,形斷意連,使意識、呼吸、動作協調一致,才能強身健體,修養(yǎng)身心,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獲取名利、好勇敵斗狠而學武,不但不能習得二郎拳的精髓,反而會為其所害。譜曰:“勿自恃豪強,越理犯分,悖逆爭斗,橫逆相加。只可理說排解,勿妄動手腳,無故不可對手,好勝交鋒,即被逼有一線之路,寧甘下風?!币虼?,修身養(yǎng)性才是學練二郎拳的最終目的。
四、結束語
新中國建國前,鄆城縣二郎門就有一支民間武術藝人表演團,他們走遍了大江南北,靠打拳賣藝遍訪名師、交流技藝、維持生計。新中國建國后,陳棧村成立了二郎拳武術隊,多次參加菏澤地區(qū)和各縣市組織的武術會演,獲得各類團體和個人獎項數百件,至今沒有間斷過訓練和表演活動,每逢有重大活動、男婚女嫁、開業(yè)慶典都少不了武術隊的精彩表演,大大豐富了城鄉(xiāng)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