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漢族自創(chuàng)的一種宗教。廬山原是道教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據(jù)《古潯陽記》說,殷周之際,有個姓匡名俗字子孝的道人,結(jié)廬于廬山虎溪之上,名“廣福觀”。他兄弟7人皆好道術(shù),在此修煉百余年,周定王(公元前606—公元前586年)派使樂來訪,匡俗不見。后200年,周威烈王遣使親至其地,唯廬獨存,后人遂稱廬山為匡山,亦稱匡廬。由此可見,道教在廬山傳布較早,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佛教本是外來的宗教,一傳入就與我國舊有的門閥士族崇奉的玄學(xué)相糅,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被統(tǒng)治階級利用并加以改造,成為中國化的佛教。東晉時,山西名僧慧遠、慧永兩位大師南下廬山,雅愛其地,在香爐峰下先后建西林、東林二寺,創(chuàng)凈土宗的學(xué)說,與“十八高賢”結(jié)白蓮社組織,著譯經(jīng)書,獨樹一幟,成為東方凈宗的始祖。凈宗是東晉南朝時期最盛行的一種宗教。自晉以來,廬山高僧云集,名剎迭興,招提櫛比、寶塔連云,有所謂歸宗、秀峰、萬松、棲賢、海會五大叢林和300多處梵宇,往來僧眾達數(shù)千人,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道場之一,使本土的道教望塵莫及。
在佛道之爭中,道教之所以相形見絀,主要是因為沒有佛教那么多的經(jīng)書。為此南朝劉宋時,廬山道士陸修靜就擔(dān)起了系統(tǒng)編寫道書的責(zé)任。
陸修靜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省吳興縣東)人,元嘉末(公元453年)在京都賣茶,文帝命左仆射徐湛宣詔他,他固辭而去,后南游廬山,在山南金雞峰下瀑布巖前結(jié)廬幽棲,在廬山居住17年,編撰了《三洞經(jīng)書目錄》,此為最古的一部道藏目錄,又編著道教齋戒儀范等一百余卷,道教儀式因此完成。公元467年,宋明帝令江州刺史請他入京問道。明帝問他道教有多少經(jīng)書,陸修靜說:“道家經(jīng)書并藥方、咒符、圖等總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中一千零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猶隱在天宮?!碑?dāng)時宋明帝聽了他的一番高論,驚嘆不已,視同仙人。后來,陸修靜在京羽化,由弟子葬于廬山。劉宋王朝下詔,將他在廬山的故居封為簡寂觀,謚其簡寂先生。宋徽宗宣和年間,復(fù)封他為丹元真人。
據(jù)后人考證,陸修靜大造道書的秘訣在于融合改造佛經(jīng)。陸修靜自己也承認:“或采博余經(jīng),或造立序說,或回換篇目,裨益句章,作其符圖。”就是說,他把佛經(jīng)回換篇目,改頭換尾,增添文句,就成了道經(jīng)。
自從陸修靜發(fā)明這個方法以后,別的道教徒爭相效法,道書果然源源不斷造出來,道教的宗教作用開始可以與佛教分庭抗禮了。佛教徒為此憤憤不平,到處告狀。但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保持兩教的均勢,也就懶得多管閑事。廬山南麓歸宗寺和尚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采取了“暴力行動”,一個和尚跑到簡寂觀,把袈裟硬套在李老君的偶像上,要李老君“退道為僧”。他們還揚言,如果道教徒不停止這種剽竊佛書的行為,他們要把簡寂觀改為佛寺。后經(jīng)官方調(diào)解,才平息了這場風(fēng)波。
道教徒對佛教徒這種強占道觀、侮辱教主的行為極為不滿。信奉道教的明末大戲劇家李漁在一次游覽簡寂觀時,曾在觀門留下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下聯(lián)是:世間好語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諦出我先師。寥寥數(shù)語,反映了佛道之爭的一個側(cè)面。
唐朝佛道兩教競爭甚為激烈。唐高祖(李淵)一即位,特與道教教主老子(李耳)攀宗,以提高自己的門第。提倡道教,也就成為初唐的國策。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繼承初唐的興道抑佛的宗教政策,利用道教阻遏佛教,并影響到廬山。開元十九年(公元732年)秋,唐玄宗宣稱晚間夢見一朱衣金冠的神人,乘寶輿自天而降,此神為玉帝派往人間采訪善惡的九天使者,要唐玄宗在廬山西北為他建一道觀,五百年后福及民生。玄宗當(dāng)即令宮廷畫師吳道子把神像畫于紙上,置內(nèi)庭供奉,并于同年八月廿一日下詔,令江州刺史獨狐正于廬山西北麓建造“九天使者真君廟”,即現(xiàn)在所稱的“太平宮”,唐玄宗親書“九天使者之殿”。皇帝老子這樣大規(guī)模地提倡道教,佛教也就相形見絀了。所以先天至開元的30年間,廬山道教極盛,佛教相對衰退。那時,山南山北,琳宮林立,道觀屢興,有太平、清虛、延真、桑真等18處觀宇,往來道眾達數(shù)千人。前面提到的太平宮,在唐代為廬山最壯麗的道教建筑,瓊樓華閣,凌空飛架,紅墻綠瓦,閃爍生輝,每年清明節(jié)后來太平宮進香者甚眾,名曰辦白蓮會朝許真君,成為一年一度的道教盛會。
盛唐時期,由于統(tǒng)治階級推行抑佛興道的政策,許多原來信佛的士大夫紛紛棄佛從道,佛寺改為道觀者屢見不鮮。唐玄宗的宰相李林甫的女兒李騰空、蔡侍郎的女兒蔡尋真,分別在廬山五老峰九疊屏南北筑觀修行,以后病死在廬山。由此可見唐代風(fēng)氣,凡是不愁吃穿的閑男信女大祗都尋仙訪道、畫符煉丹,以求長生不老之術(shù)。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人李白和他的宗氏夫人,都是虔誠的道徒。李白61歲那年遇赦歸來(李白曾附和永王李■兵敗發(fā)配夜郎),宗氏夫人痛感仕途坎坷、世事浮云,因而看破紅塵,和李騰空一起在廬山的九疊屏出了家。李白有《送內(nèi)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詩二首。詩曰:“君尋騰空子,應(yīng)到碧山家,水舂云丹碓,風(fēng)掃石楠花,若戀幽居好,相邀弄紫霞?!薄岸嗑嚅T女,學(xué)道愛神仙,素手掬青藹,羅衣拽紫煙,一往屏風(fēng)疊,乘鸞著玉鞭?!?/p>
佛道兩教在廬山一千多年激烈斗爭的結(jié)果,形成了古代廬山眾多的精美建筑藝術(shù)、輝煌壯麗的宗教繪畫、氣勢宏偉的碑刻、難以勝數(shù)的神話傳說和山水詩篇。這些珍貴的文物,成為后人研究廬山的古代宗教史、文化史、繪畫史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