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增多的爭執(zhí)不下的學術界剽竊事件,拋開具體事件的是非不談,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為什么人們要去挖掘知識界風流人物的老底?而這對于整個知識界意味著什么?
這些事件,讓人想起了仇富仇官。所謂仇富仇官,從根本上說是民眾對于財富和權力來源的合法性的深刻質疑。如此的普遍性的心態(tài)意味著,民眾對官和富的隱秘起家史懷有“窺探欲”,對于官和富的倒臺“幸災樂禍”,對于官和富主導的改革天然抵觸。如今,對于知識界,民眾的心態(tài)也似乎日益如此。
曾幾何時,官員前面加個“學者”就變成了所謂的學者型官員,商人前面加個“學者”就變成了所謂的“儒商”,政府決策前面加個“學者”就變成了“專家論證”,董事前面加個“學者”就變成了“獨立董事”。人們無不以為這是一些新鮮的更值得信賴的事物,最終都在一次次殘酷的真相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真實面目。
中國有強大的尊重和敬仰知識界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也一直被尊奉為“天然的貴族”,但知識界卻一直沒有徹底實現(xiàn)和官、商的價值分離。而中國徹底轉向市場經濟后形成的官學商一體化的穩(wěn)定結構,在度過了最輝煌的歲月之后,在今天也許迎來了最致命的報復:仇富仇官之后的仇學。
知識界需要自我救贖。換句話說,在掌握話語權和占有資源的過程中,知識界自覺不自覺間已經遠離了人民大眾。民眾成了旁觀者,對知識界的價值認同已經日益稀薄。對于民眾而言,一個學者當了官之后就像“天人相隔”一般,同時民眾也難以體會到無數(shù)的掛著博士頭銜的官員們對于自己到底有什么幫助。
正如官員要以清廉為民、企業(yè)家要以盡社會責任來自己掙得價值認同一樣,知識界也需要拿出切實的行動。如果迷戀于小利益共同體的庇佑的話,那么遲早會被民眾拋棄。(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