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盆腔炎;中醫(yī)維藥配合理療法;臨床體會
【中圖分類號】R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6-142-1
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多見于育齡婦女。臨床上以下腹疼痛,腰骶痛,肛門墜脹,月經失調,白帶量增多等為基本特征,急性炎癥往往伴有發(fā)熱惡寒等癥狀。筆者從2006年至2010年,采用中醫(yī)維藥配合理療法治療4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48例均來自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46.52歲。43例已婚,5例未婚。病程最短5天,最長14年。發(fā)病在1年以內16例,1-5年23例,6-10年7例,10年以上者2例。有分娩史22例,人流史17例,上避孕環(huán)史9例。
1.2診斷依據(jù)(1)臨床癥狀:①下腹痛(一側或兩側),墜脹。②肛門墜脹感。③月經失調,腰骶酸痛。④白帶增多。以上癥狀具有1項或2項以上者。(2)婦科檢查:①陰道潮紅,分泌物增多。②子宮體積增大,活動受限且有壓痛。③子宮旁組織增厚壓痛。④單側或多側輔件增粗壓痛。⑤觸及盆腔包塊。(3)實驗室檢查:①血象升高或不升高。②B超示:子宮后方液性暗區(qū)或證實為炎癥性包塊者。除外接受其他治療者。
2治療方法
2.1中醫(yī)維藥內服中醫(yī)維藥辨證分型施治。根據(jù)盆腔炎的臨床主癥精心辨別,區(qū)分黑膽汁液型,膽汁型積血型及其他病變引起的盆腔炎。結合調整病原癥型全面分析辨證治療。自擬五草湯為基本方,藥物組成:藥蜀葵花15g,鐵線蕨12g,錦燈籠15g,龍葵果20g,芝麻20g,本方具有消炎除腫,清理止痛之功。
2.1.1黑膽汁液型13例精神抑郁,下腹痛,帶下量多色白,食欲不振,舌質暗,脈弦細。治以清除異常黑膽汁,消疏病證質止帶,方以基本方加制茴香12g,琉璃苣10g,破布木實10g,蜜蜂花10g。
2.1.2膽汁型16例發(fā)熱惡寒,口苦咽干,小腹脹痛拒按,帶下量多,色黃,質稠,呈膿樣有臭氣,陰中瘙癢,舌質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以除熱清毒,清除異常膽汁。方以基本方加菊苣根30g,菊苣子15g,菟絲子15g,地錦草20g。
2.1.3積血型19例下腹痛,腰疼痛,月經先后不定期,量少,帶下量多,色深,質稠,舌質厚苔,脈沉弦。治以疏散病癥質燥濕,理通消腫。方以基本方加菝葜12g,金鹽花10g,車前子10g,紅棗20g。
2.2中藥維藥理療
用維醫(yī)藥蒔蘿子10g,馬齒竿子12g,鐵線蕨10g,龍葵果30g,水煎取汁,浸泡藥墊20min后,敷于小腹部,通理療機,采用紅外線離子導入,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盆腔,加速腹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盆腔藥物吸收。10天為1療程,不愈者可連用2-3個療程。
3結果
3.1療效評定(1)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婦檢正常。(2)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子宮活動度好轉,包塊明顯減小。(3)無效:自覺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3.2治療效果48例中,配藥10劑,理療1個療程痊愈21例,2個療程痊愈16例,1個療程好轉7例,3個療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7%。
4典型病例
患者,女,34歲,已婚。初診日期:2006年4月21日。主訴3年前因不全流產行清宮術后,白帶量多,下腹隱痛,自服金雞片等消炎藥后,癥狀時輕時重。近2個月腹痛加重,曾在本院門診靜點青霉素、甲硝唑等藥效果不佳?,F(xiàn)癥見:腹痛拒按,帶下量多,質粘稠,臭穢難聞,外陰瘙癢,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檢查:外陰發(fā)育正常,經產式陰道入口,陰道暢通,陰道壁潮紅,子宮頸肥大,I度糜爛,宮體后位壓痛明顯,雙側附件增粗,有壓痛。B超示:子宮后方積液,提示盆腔炎,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8.6X109/L。
診斷:婦科腹痛,盆腔炎。治以除熱消毒,清除異常膽汁。方以菊苣根30g,菊苣子15g,菟絲子15g,地錦草20g。5劑,日1劑,水煎服。同時配合理療。5日后諸癥減輕,繼用上方治療5日,臨床癥狀消失,已痊愈??紤]到其患病時間已久,為鞏固療效,又治1個療程以防止復發(fā)。
5體會
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者病重勢急,慢性者反復發(fā)作,均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其病因病機是素體虛弱,氣質失調,營衛(wèi)不和,病質瘀滯而發(fā)病。由于寒、濕、熱三者相互轉化,可導致腫血瘀。用中藥理療,內外合治,有相得益彰,珠聯(lián)璧合之意。對急性盆腔炎應采用積極徹底的治療方法,避免貽誤而轉為慢性。對慢性盆腔炎治療,應有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使患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是治愈本病的關鍵,否則難以獲得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