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及探討糖尿病(DM)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診斷及臨床治療策略。方法:回顧性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16例的臨床資料;16例HbAl1≥8%,11例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且尿酮體強陽性,CO2CP≤18mmol/L;16例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超過正常值3倍以上,16例膽固醇·甘油三酯均升高。6例有膽石癥;5例臨床診斷急性壞死性胰腺炎(SAP);16例全部應用胰島素泵控制血糖并使用奧曲肽治療胰腺炎。14例內科保守治療均治愈。2例轉外科手術治療。結論: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有肥胖癥,膽石癥,膽道感染,高脂血癥,極易誘發(fā)急性胰腺炎,同時并發(fā)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加重急性胰腺炎病情。DKA與AP之間形成惡性循環(huán),病情重,預后差。早期使用生長抑素及使用胰島素泵治療高血糖,減少胰液分泌及糾正DKA,對預后有重要意義。HbAl1對診斷原發(fā)性糖尿病抑或AP所致高血糖有重要的鑒別意義。
【關鍵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膽石癥;高脂血癥;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6-165-1
我院2003-2009年因DM合并AP住院患者16例,其中11例并發(fā)DKA,5例為SAP,病情均危重。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6例病人中,男6例,女10例,年齡24―78歲,平均51歲。明確有糖尿病史11例,曾經有AP病史3例,有膽石癥病史6例。
1.2臨床表現有明顯煩渴,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11例,共同主訴腹痛,嘔吐,或伴發(fā)熱,上腹部壓痛(+),病程8―72小時;11例有明顯脫水,深大呼吸,DKA表現。
1.3實驗室檢查入院后隨機血糖均≥11.1mmol/L,其中10例≥26mmol/L以上,11例尿酮體呈強陽性,CO2CP≤18mmol/L;16例HbAl1均≥8%,全部血,尿淀粉酶均超過正常的3倍以上,膽固醇,甘油三酯明顯升高,以甘油三酯為主,最高達6倍。
1.4影像學檢查16例中,6例發(fā)現膽囊結石,11例胰腺CT提示胰腺非特異性增大和增厚,胰周邊緣不規(guī)則。2例胰腺CT提示重癥表現,胰周圍區(qū)消失,并有腹水。
2治療與轉歸
所有入院的病人均予以重癥監(jiān)護,按急性胰腺炎常規(guī)處理,給予禁食,胃腸減壓,止痛,補液,抗感染,抑酸,解痙,16例全部使用了奧曲肽生長抑素減少胰液的分泌,同時在處理高血糖及并發(fā)DKA的情況下,均予以大量補液,擴容,補充電解質,保證了水,電解質平衡,維持有效血容量,應用胰島素泵胰島素降血糖治療,待血糖降至13.9mmol/L,改用GIK液,抑制酮體產生及促進糖分解代謝,組織器官對糖的利用。維持血糖在6―10mmol/L之間。SAP患者予以血漿,白蛋白支持治療。除2例SAP轉外科手術治療,其余的都痊愈。
3討論
急性胰腺炎常見的病因有膽石癥,大量飲酒,和暴飲暴食,高脂血癥。[1]臨床上糖尿病合并AP并不少見??赡茉驗椋?)糖尿病肥胖者居多,膽結石發(fā)病率高,易出現膽囊排泄運動障礙,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極易發(fā)生膽道感染,誘發(fā)膽源性胰腺炎。2)血糖未良好控制的DM患者存在著高脂血癥,而高血脂,高血糖可能導致:①血液粘滯度增加,小血管硬化,胰腺出現循環(huán)障礙,胰腺缺血缺氧;②胰腺內黃色瘤;③甘油三酯被脂肪酶水解生成毒性游離脂肪酸會誘發(fā)AP;④來自胰外的脂肪栓塞[2];高血糖、高血脂、AP三者之間相互促進,高TG是AP的誘因[3]。3)高血糖、膽道感染、應急、高血脂也是DKA重要的誘因,而DKA的酸中毒,電解質的紊亂,脫水,休克,又加重了胰腺細胞的損傷及組織酶的釋放,而發(fā)生AP。因此DKA和AP也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DM合并AP極易發(fā)生DKA,而DKA又進一步加重胰腺的損傷。臨床上一些DKA患者有類似AP的表現,如腹痛,惡心嘔吐,血尿淀粉酶升高,要認真排除AP可能,防止誤診、漏診。早期行CT檢查,且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尿淀粉酶的變化,是防止誤診、漏診的有效手段,并積極搶救DKA,觀察腹痛的轉歸,要警惕發(fā)生DKA時掩蓋了AP的癥狀。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2] 李文柱,王淑英.高血脂并發(fā)胰腺炎1例[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
20(3):139.
[3] 江麗,廖長崎.新發(fā)糖尿病合并急性胰腺炎11例臨床分析[J].天津醫(yī)藥,2009,37(1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