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世紀60年代初,我所服役的部隊駐扎在江蘇泰州,是馳名中外的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故里。我在政治部群工科任干事,與當?shù)馗鹘缛耸砍S薪佑|,結(jié)識了梅蘭芳大師的族兄梅庵臣老先生。老先生不僅是位懸壺濟世、德高望重的中醫(yī),而且還是有名的京劇票友。彼時正逢梅蘭芳大師逝世不久,我們的話題很自然地扯到梅蘭芳的舞臺生涯。那時我還年輕,一沖動,就問了一個很幼稚的問題,梅蘭芳大師怎么取了個地地道道的女人名字?在我們老家,對長相姣好的女人往往會冠以“美蘭芳”之雅號,所以不識字的鄉(xiāng)民都稱梅蘭芳為“美蘭芳”,以為是個絕頂漂亮的美人呢。
梅老先生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就給我講了梅蘭芳大師的幾代家史和“梅蘭芳”這一藝名的由來。
二
梅蘭芳大師出身梨園世家,原名畹華,1894年生于北京,享年67歲。其實,大師的祖先與戲曲事業(yè)并無關(guān)系。梅蘭芳大師的太高祖父名叫梅世賢,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住在泰州以東的薛家莊,務(wù)農(nóng)為生。梅世賢的兒子叫梅萬春,為大師的高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梅萬春成年后,就在泰州城的胡家雕塑鋪學習雕塑,后來定居于石頭人巷,開了一家雕塑鋪。梅萬春育有4個兒子,第三個兒子叫梅天材,即大師的曾祖父,生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子承父業(yè),也以雕塑謀生。
梅天材晚年時,正趕上太平天國起義,地處蘇北的泰州,到處兵荒馬亂,百業(yè)蕭條,店鋪閉門,梅家生計頓時沒了著落。梅天材死后,家業(yè)難以維持,其子梅巧玲等兄弟3人,隨母親逃荒至蘇州一帶。由于謀生艱難,只得將巧玲賣給一個江姓人家,后又被人販子買去。最后,輾轉(zhuǎn)流落到北京習藝。先習昆旦,后兼演京劇花旦。梅巧玲即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成名后,長期任“四喜班”班主,被聘為“內(nèi)廷供奉”,常進宮演出,是名震京畿的“同光十三絕”之一。著名劇目有《雁門關(guān)》、《梅玉配》、《盤絲洞》等,特別在“旗裝戲”方面多有創(chuàng)建,頗得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的賞識,曾流傳有“天子親呼胖巧玲”之句,極一時之盛。
三
大師8歲隨父梅竹芬先生學戲,其父給他取藝名梅喜群。梅蘭芳能在京劇舞臺嶄露頭角,最后紅遍神州,譽滿天下,吉林巨商牛子厚功不可沒。
牛子厚特喜歡聽京戲,逢年過節(jié)往往不惜重金從北京、天津延請京戲班子到關(guān)東吉林唱戲,因此結(jié)識了在北京頗負盛名的文武老生葉春善先生,并委托葉春善在北京創(chuàng)辦一個京劇“小科班”,廣招少年藝徒,延聘名伶?zhèn)魇诰?,一切?jīng)費由他供給。幾年后,這個“小科班”便能經(jīng)常到吉林演出,從根本上解決了吉林人看京戲難的問題。
剛滿14歲的梅畹華,帶戲進了這個“小科班”,成為它的首批藝徒。
“小科班”剛剛開辦,便逢慈禧與光緒駕崩,國喪期間北京城里不許唱戲。葉春善為不耽誤小演員們習藝,便帶著小演員們到吉林辦學。在一次彩排中,牛子厚發(fā)現(xiàn)了梅畹華唱做俱佳,一念一唱一句道白,都有非凡的神韻氣質(zhì)。牛子厚認為這個小藝徒大可造就,值得費心栽培,便不惜代價為其延請名師點教,一心要將他培養(yǎng)成專唱花旦戲的臺柱子。
牛子厚認為“梅喜群”這個藝名不易引人注目,便很熱情地對梅畹華說:“孩子,一個名旦角兒光有才藝還不行,還要有個好名號才行。我替你做主,將你藝名喜群改為蘭芳,你看怎樣?”梅畹華欣然同意了,并終生使用這個藝名。
梅老先生最后對我說,牛子厚是取“梅蘭秋菊滿堂芳”之意而用之。
(壓題圖:青年梅蘭芳)(責編 磊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