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今年20歲了,商業(yè)職校畢業(yè)的他,在媽媽盡全力托朋友幫忙下,總算有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一米八個頭的小伙子,長得英俊高大,頗有男子漢氣概;剛剛工作才幾個月,收入不高,卻全身上下名牌服飾,出手闊綽大方,儼然一副公子哥派頭。然而這位外表像模像樣的小伙子,在媽媽面前卻全然是另外一副模樣。
那天在街上看到張彪反復糾纏著媽媽,蠻不講理地要求媽媽幫他買名牌衣服的樣子,真的讓人差點以為站在眼前的是個只有3歲的小男孩。當時張彪媽媽萬般無奈而又極不愉快地屈從于兒子一個又一個購買要求,直到手中的一張信用卡嚴重透支。而張彪還是意猶未盡地糾纏著,責怪媽媽舍不得為自己花錢,口中反復說著同一句話:“我是你惟一的兒子呀,你的錢不給我花又能給誰花呢?”張彪媽媽無可奈地看看不懂事的兒子直嘆氣:“他每次出門購物都這樣,真拿他沒辦法。”
當人們詫異于這個生理已經(jīng)發(fā)育成熟的20歲的小伙子,心理發(fā)育卻如此的幼稚時,一位朋友說出了其中的隱情。原來張彪生活在離異家庭,父親在兒子2歲時拋家別稚,只留下媽媽與兒子共同生活。在母子相依為命的18年中,母親因為自己的婚姻破裂而對兒子懷有歉疚之心,為了彌補兒子父愛的缺失,也為了不讓旁人輕視自己的單親家庭,媽媽拼命努力工作,賺取高薪來滿足兒子物質上的要求。在媽媽過多的溺愛和無條件滿足中長大的張彪,對名牌服飾的占有欲望也越來越強烈,直至完全超出了媽媽的經(jīng)濟能力,他仍然不知滿足。
現(xiàn)代客體關系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關系模式,這個關系模式?jīng)Q定了每個人與其他人、與社會、乃至與自己的相處方式。這個內在的關系模式,用簡單而形象的解釋,那就是“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系。按照客體關系理論,在一個平衡的內在的關系模式中,“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于是這個人就懂得了自愛?!皟仍诘男『ⅰ睈邸皟仍诘母改浮?,于是這個人就懂得了愛別人。而假若關系中一方過分強大,而另一方過分虛弱,那么這個孩子就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內在的父母”就會過于虛弱,而“內在的小孩”會過分強大。表現(xiàn)于現(xiàn)實生活中,這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報。
“愛子之情,人皆有之。”愛孩子是普天下的父母心。對孩子無原則的溺愛、寵愛,會使孩子覺得父母是疼我的,采取得逞政策,只要我要什么,父母總會答應的。這樣日久天長,使孩子滋生一種“以我為中心”的心理。心目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而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由于父母常用溺愛代替了理智教育,處處庇護孩子,把缺點視為優(yōu)點,把胡鬧視為聰明,使孩子稱王稱霸,盛氣凌人,缺乏同情心。此外,過分溺愛會造成小孩生活上的無能。因此,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錯事的時候,要啟發(fā)誘導他懂得什么是對,什么不對,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道理。要嚴格要求,絕不能遷就。對一些任性、大吵大鬧的孩子最好別理睬他:這樣,孩子在無人理睬時會感到?jīng)]趣而安靜下來,事后再指出他的錯誤。所以,愛孩子一定要做到愛得深,教得嚴,
大教育家高爾基說過:“溺愛是誤入孩子口中的毒藥。如果僅僅為了愛,連老母雞都能做到這一點。”溺愛是低層次的愛,真正的愛是理智的高尚的愛。專家有時將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稱為“甜毒品”,雖然表面上香甜可口,但其實就像毒品一樣,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做家長的在愛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多一些理智,要智愛不要溺愛,這樣才有利于孩子成長。父母的過度溺愛,正是妨礙孩子心理成長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