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的作品時常被搬上銀幕,從上世紀40年代的《不了情》、《太太萬歲》,到由許鞍華、林奕華、關(guān)錦鵬等知名電影人引領(lǐng)的“張愛玲影像熱潮”,再到李安的《色·戒》,對于導演而言,張愛玲的作品似乎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因為張愛玲用她的筆用她細膩敏感的態(tài)度勾畫了一幅幅蒼涼的人生圖畫,而她的作品也成為中國電影的財富。
[關(guān)鍵詞]張愛玲 小說 電影 特質(zhì)
近年來,張愛玲的作品幾度搬上銀幕,1984年許鞍華執(zhí)導《傾城之戀》、1988年但漢章導演《怨女》、1994年關(guān)錦鵬導演1997年許鞍華導演《半生緣》等等。除此之外,根據(jù)張氏作品改編的影視劇、話劇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此同時,結(jié)合其作品的重印出版,“張愛玲熱”持續(xù)上漲,尤其在2007年根據(jù)張愛玲小說《色·戒》改編,李安執(zhí)導的同名電影一舉奪得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及第44屆臺灣金馬獎?!皬垚哿崾莻€貨真價實的影迷”哈佛大學教授李歐梵這樣評價她。張愛玲自己也在作品中印證了這一點。也是由于她的這種喜好,讓她的小說中不知不覺潛入了一些電影元素,增強了小說的故事性、情節(jié)性和畫面感,張愛玲一直比較重視影像視覺思維的運用,她擅長把影像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到小說中去,使小說產(chǎn)生濃烈的蒙太奇感。她的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也加快了小說文本與影像文本之間的互動,也是她的小說被稱為“紙上電影”的具體表現(xiàn)。她小說所具備的這種特點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導演們熱衷于改編張氏小說的原因之一。在這部《色·戒》之前,張愛玲小說就已經(jīng)頻頻搬上銀幕。比如《傾城之戀》、《怨女》、《紅玫瑰與白玫瑰》以及《半生緣》。為什么在張愛玲眾多作品中,李安選擇了篇幅短小,耗時長的這部《色·戒》?因為在他眼里,這里面隱藏著豐富的電影元素。它的歷史背景、故事情節(jié)、文本留空以及兩性之間的糾紛,甚至邪惡的人性、復雜的社會。他是這樣解釋的,“這部小說中的許多細節(jié)都只是隱隱幾筆,卻很特別,千錘百煉,讓人心服口服,幾近完美?!?/p>
一、短篇幅:延伸情節(jié)的可能性
小說《色戒》在張愛玲眾多著作中算得上是相當?shù)驼{(diào)。但僅從她花費了整整30年時間來修改和完善,可見是傾盡心力,可以說是千錘百煉,幾近完美。張愛玲只用了28頁來講述一個女大學生刺殺漢奸愛上漢奸放走漢奸的故事。文風異常簡潔,但在簡潔之余,卻給讀者有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更讓電影人有機會有大量空間來圓潤整個故事。小說《色·戒》中的留白部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一部本可以寫幾十萬字的長篇故事,結(jié)果張愛玲卻壓縮到一萬多字的短篇里了,并前后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去修整。我們且不說耗時之長,單說她一萬多字里包含的麻將段落就占據(jù)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看似正經(jīng)故事遠不如無聊場景多,然而,這種把故事放在描述中的方式,卻把文學的意味呈現(xiàn)在了文字內(nèi)容里面??此破綄崳瑢崉t輕靈,看似簡約,實則豐富,讀者細細咀嚼卻很能品出一些味道。據(jù)說李安為拍攝麻將戲,特別寫了關(guān)于麻將戲要用到的臺詞和手勢的劇本等等,為每一牌局安排了劇情。每個演員什么時候打什么牌,以及打牌時的動作、表情和對白都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對看得明白的觀眾來說,占據(jù)了片中大約半小時的麻將戲是不容錯過的精彩戲份。再加之張愛玲的個人情感,更給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李安曾經(jīng)在威尼斯《色·戒》發(fā)布會上,談到對原著小說結(jié)尾的修改,說張愛玲原著里雖寫易先生,卻是寫胡蘭成。
但是,我們?nèi)匀灰吹竭@種小說寫法帶來的另一面,就是它的確對電影改編來說有極大難度。電影如何再現(xiàn)小說精髓,小說內(nèi)容太精簡,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偏離作者原意。如果照搬,那么就難以達到敘事的清晰明朗,也無法再現(xiàn)張愛玲的風格,盡管張愛玲的小說帶有很濃厚的蒙太奇感,單就今天的電影形式看,這是遠遠不夠的。那么,怎樣把小說符號化、怎樣把潛藏的戲劇性、怎樣把表面虛化的人和事在電影中合理地填充出來,對于導演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二、故事性:緊湊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
“是個故事就得有點戲劇性。戲劇就是沖突,就是磨難,就是麻煩。就連P.G.Wodehouse那樣的滑稽小說,也得把主人翁一步一步誘人煩惱叢中,愈陷愈深,然后再把他弄出來??鞓愤@東西是缺乏興味的——尤其是他人的快樂,所以沒有一出戲能夠用快樂為題材?!?/p>
小說《色·戒》的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但是它把政治、愛情糅合在一起,描述的是一個有時代背景、暗殺、色誘,性與情的暗自糾葛以及人性的千般復雜暗流洶涌的故事,再加之作者本人受人非議的感情糾葛,不免使讀者多了些滋味?!渡そ洹菲鋵嵠湓褪悄暇﹪裾毓む嵦O如刺殺汪偽大漢奸丁默村。出于一顆愛國之心,鄭蘋如舍棄的不僅僅只是自己年輕的生命,另傳言稱這里面還有一段亂世“不了情”。而《色·戒》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的母親去世后,父親因戰(zhàn)亂逃到英國,并在倫敦再娶。留在上海的王佳芝隨眾多學生逃亡到香港繼續(xù)學業(yè)。在那里,她結(jié)識了鄺志明等愛國青年,他們一起演出熱血話劇,暢談人生。為了表達愛國熱忱,他們決定為國干些實事,想出色誘漢奸以殺之的計策。他們推出女學生王佳芝扮成少婦去引誘汪精衛(wèi)屬下特務(wù)部長易先生。而在一次次地接觸中兩人的關(guān)系慢慢發(fā)生了變化,性愛讓兩人越陷越深。終于,王佳芝在最后關(guān)鍵時刻提醒易先生逃跑。易先生逃走后軍方迅速封鎖了街道,王佳芝被抓獲,并在易先生親自簽署槍決文件后不久與她的同伴們一起被壓赴刑場。
談到《色·戒》的改編,李安曾這樣評價“它可以像是一部愛情片,或是文學片,也像是偵探片,它是對人性、對愛情、對性、對色相、對人,這個是大我的制約,還有小我的心情的一種抗衡等等很多的表達,很多東西都是混合體,真的很難定義?!边@就是李安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和與張愛玲創(chuàng)作理念的撞擊結(jié)果。
三、可觀賞性:小說暗含的商業(yè)元素
電影要面對來自投資人、觀眾等多方的壓力,商業(yè)電影承受的票房壓力尤重。因此,一部文學作品即使再經(jīng)典,如果沒有必要的商業(yè)看點,也不易于與銀幕結(jié)緣。在這方面,張愛玲的作品無疑是領(lǐng)風氣之先的,她的許多作品都安插了許多利于觀賞的看點。再加上張愛玲離開大陸之前一直生活在上海,在她的小說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幕幕舊上海的場景:斜晃在玻璃紙上徽徽的夕陽、濕漉漉的小巷、飄著裙據(jù)的旗袍、有著雕花的窗欄等等,總之,她把都市萬般繁華下的凄清蒼涼和溫柔富貴下的凄情哀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張愛玲在這個“東方巴黎”之稱的地方,在這個商業(yè)都市中,自稱是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的拜金主義者,而讀者是她“最可愛的雇主”,這就不免在創(chuàng)作中有了個基本取向,這就是大眾導向。
所以,我們說張愛玲是貴族的,同時她又是都市的。她對都市中市井生活的熱愛和熟悉,皆化成文字融入到每一部文學作品之中?!八龑懙纳?,到今天為止,我們感到還是比較接近,倒不是生活場景比較接近,而是介紹的人性本質(zhì)的東西跟今天還是很接近。她對人的情感的描述,比如戰(zhàn)爭時期人的感受的描述,有她獨到的一面,所以在民國的時候,很多讀者都很感興趣,今天的人們?nèi)匀粚λ信d趣,我想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而且她寫的是日常生活,不是宏大的敘述,可能一般的讀者感到比較親切,比較貼近他們的生活。”
說到她對人物情感的描寫,我們知道張愛玲小說幾乎都是有關(guān)愛情,對于這一點不可置疑。在她眼里,只有小說里才有戀愛,哭泣,真的人生里是沒有的。張愛玲說過一句話,“愛,不要問值不值得周為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張愛玲的小說,多是以婚姻感情為經(jīng),以世態(tài)人情為緯,演繹出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她的作品對人物心理的描寫是非常細膩的,當然她也比較擅長這種手法,她對世間感情的懷疑,對男人無情的批判,使她的作品還帶有一種獨特的蒼涼,“蒼涼”這幾乎可以看著是張氏小說的一大基調(diào)。
在《色·戒》中,魯迅先生所認為的那種“是在招搖,也在固守,在羅致,也在抵御”的女性的兩面性,在王佳芝的身上充分地戲劇性地演繹著,“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guān)系,虎與倀的關(guān)系,最終極的占有。”這也是男女不同占有觀念的根本所在。從故事情節(jié)上來看,易先生逐漸被精心設(shè)計的美色誘惑。雖然,美色本身只能給人一種一飽眼福的感官滿足,但它畢竟是一種虛無的東西,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不過因為明白它的實際價值才對它傾心。因此,王佳芝說“不去找他他甚至于可以一次都不來?!币驗樗麑嵲谡T惑太多,顧不過來了。這個占有與被占有,誘惑與被誘惑,在小說中魔幻般地顯現(xiàn)著漂浮著,特殊的人物在特殊的時代掌控著它的氣勢。然而,雖然張愛玲已經(jīng)用了很隱晦的手法來交代時代背景,但是終究寫的與漢奸有關(guān)系。因此,在這本小說發(fā)表后引來了關(guān)于張愛玲是否“美化漢奸”的筆墨官司,以至于她不得不用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來加以辯駁。
另外《色·戒》篇幅雖小,卻有清晰的脈絡(luò),美女大學生喬裝打扮,暗殺漢奸特務(wù)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愛上了漢奸,這樣一個框架里裝入了時下人們尤為喜歡的間諜元素,倘若改編成電影,只要稍加潤色,發(fā)揮空白空間,便能大大增加劇情觀賞性,迎合當前人們的審美需求和審美品味。
結(jié)語
李碧華說:“張愛玲是一口古井,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古井無波,越淘越有。”她用她的筆用她細膩敏感的態(tài)度勾畫了一幅幅蒼涼的人生圖畫,而她的作品也成為中國電影的財富。大眾對張愛玲小說的渴求發(fā)展到后面也不再滿足一種藝術(shù)形式,它開始被眾望所歸地向其它藝術(shù)形式轉(zhuǎn)化,一系列富有強烈視覺效果的電影中,張愛玲的小說卻頻頻被導演們相中。漸漸地,張愛玲小說在一次次地藝術(shù)轉(zhuǎn)換中一層層地剝?nèi)チ吮緛碡S富的內(nèi)涵,塑造成了精致而易于消費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