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富二代從來都不是一個新鮮的階層,時代背景、社會文化、家庭教育造就了他們的獨特性。他們的一言一行,總能輕而易舉地引起公眾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日本、印度和俄羅斯的富豪們是如何培養(yǎng)“富二代”的,他們的成長歷程和教育方式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美國:被“窮養(yǎng)”的富二代
世界上富人最多的是美國。提及富二代,美國人明白指的是富豪的孩子,但卻無法提煉出什么鮮明特征。在他們看來,美國社會中這群身世特殊的孩子并沒有形成社會關注的所謂富二代現(xiàn)象。
世界首富、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妻子梅琳達育有三個兒女,但他早就明確表示,自己名下的580億美元財產(chǎn)一分錢也不會留給子女,將全數(shù)捐給名下的基金會用于慈善事業(yè)。蓋茨認為,“擁有很多不勞而獲的財富,對于一個站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來說,其實并不是一件好事,再富不能富孩子”。蓋茨的長女13歲時,父母還限制她的零用錢以及每天玩網(wǎng)絡游戲的時間。
股神巴菲特曾經(jīng)說:“有能力的父母應該給子女留下一筆財產(chǎn),足以讓他們追逐自己的夢想,但不足以安享清福?!边@是巴菲特給子女的人生引導。因此,他的三個孩子唯一的特殊之處就是1999年每人從父親手中獲得了10億美元從事慈善事業(yè)。長女蘇茜今年56歲,住在奧馬哈,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她用父親的10億美金建立了伍德基金會,幫助改善奧馬哈的教育系統(tǒng)。她的基金會不僅為學校的硬件更新提供資金支持,還長期關心那些家庭困難的學生。長子豪伊今年54歲,在伊利語伊州經(jīng)營著他的農場。他曾經(jīng)多次遠赴非洲推廣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來幫助當?shù)鼐用窠鉀Q溫飽問題,僅僅為了培訓加納農民學習土壤管理技術,就一次性投入160萬美元。他還將資金用于抗旱玉米的技術研究以及拯救印度豹的行動中。幼子皮特今年51歲,是紐約的一名音樂家,多次獲得艾美獎。巴菲特對皮特選擇一條與自己截然不同的音樂之路頗為支持,皮特在他的新書《人生由你打造》中寫道:“父母希望我能找到熱愛的事業(yè),用盡所有心思和力量去追求?!钡玫礁赣H的10億美元后,他和妻子一起建立了NoVo基金會,為幫助女童拒絕早婚早孕、爭取平等的教育權利而不懈奮斗。在巴菲特的孩子們看來,他們并不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第二富”的子女,如果非要給他們身上貼上標簽的話,他們希望只是“熱心慈善的普通人”。
CNN創(chuàng)始人、億萬富翁泰德·特納之子?!ぬ丶{被評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環(huán)保人士”;紐約市市長、億萬富翁邁克爾·彭博之女艾瑪是羅賓漢基金會的高級規(guī)劃員,該基金會通過資金和技術援助幫助紐約貧民,艾瑪?shù)墓ぷ鲃t是幫助受助人制定戰(zhàn)略計劃;援助中國建立協(xié)和醫(yī)院的洛克菲勒基金會是由富二代小約翰·洛克菲勒于1913年建立的。
“熱心慈善”是我們從美國富二代這個集體中提取出的一個公因數(shù),這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究竟是如何形成這樣的價值觀的呢?這可能和美國社會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平等”和“競爭”的觀念從小就根植在孩子們心中有關。也就是說,即使父母再有錢有勢,孩子也不能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同時,美國的家庭文化強調“獨立”,孩子們從上中學起就自己打工,儲存讀大學的學費。大學期間住在學校,畢業(yè)后順理成章地離開父母的房子,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也會自己租房。家人之間對于金錢計算得很清楚,孩子通過做家務、剪草坪來換取零用錢,有任何借貸必須按時還款。這在我們看來似乎太不近人情,但美國父母們的一致觀點是“讓孩子從小學會理財”。
美國的教育系統(tǒng)有一類“貴族學?!?,學生大多是家境非常寬裕的富豪子女,學校教育中很大的一個特色是強調“回饋社會”。比如華盛頓的Gonzaga College High School的校訓是“為了別人的人”,要求所有學生到救濟中心服務,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貧窮”,從而思考自己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當然,父母的言傳身教更為重要。美國地產(chǎn)大王川普允許子女進入自己的公司工作,但是早就明確“不行就出局”的原則,他希望孩子們能從自己身上學到如何成功地經(jīng)營這份家族事業(yè)。
不要讓他們與眾不同,讓他們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成長。錢不是最重要的,即便再有錢也不能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這是美國富二代們接受到的“窮養(yǎng)”教育的核心。
日本:別樣生活的富二代
日本的富二代有相當長的歷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國民人均收入就已突破3萬美元,無數(shù)億萬富翁應運而生,自然也隨之出現(xiàn)了很多富二代。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都比較高,做人做事非常低調,不愛張揚。個人興趣愛好廣泛,并不熱衷于吃喝玩樂。
在全球擁有200多處商業(yè)建筑、被《時代》雜志譽為“擁有亞洲的家族”、兩位繼承人秉持完全不同的經(jīng)營理念卻都取得了巨大成功……通過半個世紀的努力,日本森氏家族父子兩代打造了一個地產(chǎn)傳奇。尤其是第二代的兄弟二人——勇于冒險的哥哥森稔和嚴謹穩(wěn)健的弟弟森章,從1999年開始,就各自經(jīng)營自己的公司,用不同的方式在日本地產(chǎn)界留下佳話。2007年,森氏家族的核心產(chǎn)業(yè)——森大廈集團董事長森稔,以“最具膽魄開發(fā)商”的名義當選《財富》亞洲年度經(jīng)濟人物;而小他兩歲的弟弟森章,則被《福布斯》評選為當年的日本首富。
埭本的父親是日本兩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上世紀90年代初資產(chǎn)就有七八千億日元,財富之多已到了令人艷羨的地步。他是家中唯一的繼承人。畢業(yè)于一流的慶應大學經(jīng)濟學部的塚本,非但沒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反而只是三菱總部一個極為低調、老老實實工作的小職員。身為大阪有名的“億元長者”的兒子,父親對他的要求之嚴外人看了都難以置信。他的西裝永遠是深藏青色的,偶爾買套淺色的西服也會被父親命令脫下來。除了工資以外父親不給他任何零用錢,持有的公司股票也不允許變現(xiàn)。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海釣,像高爾夫、參加馬術俱樂部一類奢侈的活動都被他父親無情地扼殺了。慶應大學是他自己經(jīng)過激烈的競爭考取的,畢業(yè)后按理說塚本可以回家接班,但他父親卻把他安排在三菱做一個普通職員,一干六七年。他父親認為,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把他培養(yǎng)成比較理想的接班人,肩負起家族企業(yè)的責任。
另一個典型的富二代是阿部。盡管他家的公司沒有上市,但是僅在東京就擁有8幢樓,在日本其他的房產(chǎn)也不計其數(shù)。他從來不穿流行的所謂名牌服裝或戴勞力士之類的名表,都是量身定做材質優(yōu)良的上乘手工西服。阿部的愛好有兩個:一是踢足球,他有一支非職業(yè)的足球隊,自己常上場和這些人踢球,在一身臭汗中尋求著快樂和幸福;二是搜集古代瓷器,他收藏了許多價值連城的中國青花瓷和韓國青瓷。工作之余,喜歡坐在瓷器收藏室里摩挲、品味古瓷器所帶來的寧靜與安詳。
印度:富二代要自己爭取機會
對印度公司進行的企業(yè)管理調查顯示,75%以上的受訪公司稱,其董事會根本不討論首席執(zhí)行官繼任計劃。不過印度商學院教授拉瑪錢德蘭指出:“情況今非昔比,家族企業(yè)的孩子們意識到,他們需要自己爭取董事會席位,而且如果他們對此不感興趣,企業(yè)可以聘用職業(yè)經(jīng)理人?!币虼耍《群芏嗟母欢家孔约旱呐θ〉靡幌?。
在全球鋼鐵業(yè)聲名赫赫的米塔爾集團的掌門拉克希米·米塔爾,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白手起家,而是非典型性子承父業(yè)。
拉克希米·米塔爾生于1950年,是家中的長子,從小被父親拉爾·米塔爾寄予厚望。望子成龍的拉爾·米塔爾對拉克希米·米塔爾的要求很高。即便他考上大學以后,父親仍要求他每天早上6點半必須起床上學,10點半放學后到鋼鐵廠跟父親工作兩個小時,學習鋼鐵廠的技術、經(jīng)營以及團隊管理。
拉爾·米塔爾的信條就是:“他必須超過我,因為如果他還不如我,就意味著我們家族的生意早晚要完蛋?!闭歉赣H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耳濡目染,拉克希米·米塔爾不僅與父親一樣愛上鋼鐵產(chǎn)業(yè),深諳鋼鐵廠管理,還培養(yǎng)出了遠遠超過父親的經(jīng)營智慧與雄心。
如今,年已花甲的拉克希米·米塔爾本人仍寶刀不老,但他早已培養(yǎng)出接班人,這就是他的大兒子安迪亞,米塔爾。
安迪亞1996年畢業(yè)于全球最好的沃頓商學院,畢業(yè)后聽從父親的安排,先在全球著名的投資銀行蘇黎士信貸并購部磨練一年,然后于1997年正式加入家族鋼鐵公司并購部。由于表現(xiàn)出色,尤其是思路大膽,1999年就被拉克希米·米塔爾任命為Ispat國際公司并購部總裁,擔當集團在并購方面的高參兼操盤手。安迪亞不僅迅速進入角色,而且眼光更開闊,手筆更大氣。2004年,拉克希米·米塔爾將LNM控股集團與Ispat國際公司合并,重新成立了米塔爾鋼鐵公司,年輕有為的安迪亞更受重用,被任命為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成為鋼鐵帝國接班人的不二人選。
俄羅斯:經(jīng)營自己事業(yè)的富二代
蘇聯(lián)解體已近20年,俄羅斯的社會和經(jīng)濟轉型基本完成,社會的快速轉型造就了一批掌握巨大財富的社會階層。這些富人子女,即所謂的富二代不是所有人都想繼承父業(yè)。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yè)公司前副總裁的女兒在美國作為演員成功地進入好萊塢,在眾星云集的好萊塢為自己開辟一片發(fā)展的空間。她依靠天賦,走的完全是一條與一般富二代不同的成功之路。
著名金融寡頭波塔寧是很開明的富豪,他沒有把財產(chǎn)都留給子女,而是把大部分財產(chǎn)用于慈善事業(yè),希望子女依靠自己的本領在社會上發(fā)展。他的女兒娜思嘉對父親的培養(yǎng)心存感激,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自己的事業(yè)搞得有聲有色。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不過三代”這類的古語揮之不去,一直縈繞在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的心頭?!吧赢斎鐚O仲謀”,每個富豪也都有這樣的心愿。良好的環(huán)境并不意味著讓孩子享受特權;正當?shù)呢敻?,都是通過為他人提供服務而得到的報償——這是各國富豪成功培養(yǎng)富二代的共識。也許,真正需要關注的是這些富二代的父母。富豪們需要認真思考一下,財富意味著什么?究竟應該怎么做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