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選文段】
這些深夜還燃著的燈,它們默默地在散布一點點的光和熱,不僅給我,而且還給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這時候還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但是看見燈光,我卻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難道是我的心也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夢引入了迷陣,到這時才找到歸路?
我愛這樣的燈光。幾盞燈甚或一盞燈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可是它也會給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溫暖。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
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我想著,想著,不覺對著山那邊微笑了。
(選自《燈》,有改動)
【點擊精彩】
老師:本文寫于1942年,當時抗戰(zhàn)正處于最為艱苦的階段,作者當時在桂林。在接連遭遇轟炸后,桂林成為一片火海,中華民族已經(jīng)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學生:作者在文中歌頌了燈光,抒發(fā)了自己內心的愛和恨,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望和對抗戰(zhàn)的必勝信心。
老師:文中的“燈光”“不能睡眠的人”“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實際指光明、希望和無窮的斗爭力量。而“噩夢”“寒夜”“黑暗”則是指日寇入侵及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下的殘酷現(xiàn)實。
【技法指導】
老師:讀了這段文字,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學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燈光的描寫。
老師:是的,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shù)剡\用象征手法,可以將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