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小時候,他家鄉(xiāng)的后山有一座獨木橋,獨木橋下是一條深不見底的山澗。一次,他與幾個小伙伴去獨木橋邊玩,小伙伴們打賭,看誰敢過獨木橋,大家都說敢,唯獨他說不敢,小伙伴們都嘲笑他是膽小鬼。結果,一位“勇敢”的小伙伴在過獨木橋時失足掉下深澗,白白送了性命。
朋友說,到了中年,自己混了一官半職,逢年過節(jié),很多下屬都給他送紅包。送紅包或接受紅包,這是官場的一種潛規(guī)則,他的很多同事都收過,可他不敢,一次次拒收別人的紅包,妻子罵他窩囊。結果前不久,他單位的一個同事因收紅包、貪污受賄而成了階下囚。
聽了朋友的話,我想起了曾經擔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對“勇敢”一詞的解釋,他說:“所謂勇敢,應該包括兩個含義,一是面對不應該害怕的東西,二是害怕應該害怕的東西。”
(選自《啟迪》2009年第3期,有改動)
W博士感悟
我們對勇敢的解釋,習慣于文章結尾說的第一種,“面對不應該害怕的東西”,如戰(zhàn)勝邪惡、戰(zhàn)勝困難、不怕犧牲等,但我們常常忽略了文章結尾說的第二種,“害怕應該害怕的東西”,即不該做的事,千萬別“勇敢”地去做。文章寫的兩個例子,都是在說第二種情況,因為害怕深澗,害怕收紅包,所以沒有喪命,沒有腐敗。文章結尾處說的第一種含義的勇敢,我們應該身體力行,因為那是一種高尚的品格和忘我的精神;第二種含義的勇敢,我們更應該提倡,因為那是“處世之道”,是自己為人處世的一條準則。和自己對照一下,該勇敢的,你害怕了沒有?不該勇敢的,你又害怕了沒有?
【許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