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成語出處】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對膠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p>
【近義詞】
好大喜功
【成語典故】
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出現(xiàn)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主張。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里擔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倍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后來,漢武帝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的國相。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倚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tǒng)統(tǒng)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幸免。幸運的是,因為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文種的才能,我認為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是怎么看待這‘三仁’的呢?”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么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為什么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這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成語運用】
“好大喜功”偏重于追求建立大功;“急功近利”偏重于取得功效,以圖眼前利益。
【玲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