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及炒面,自然會想起街上林林總總的面館或排檔里的一種吃食,嗜愛面食的北方人,誰敢說沒有吃過炒面條。這曾是一種價廉味美的主餐,伴以少許的辣子油、醋,就是一頓香噴噴的、很愜意的午餐,或者是晚飯。大西北就是炒面的領(lǐng)空,獨霸一隅,威懾四方。
現(xiàn)在要說的炒面,也是一種吃食,粉末狀,灰褐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熟悉它,并且吃過?我不知道除了蘭州,這種稱作炒面的食物,還有沒有分布?或者甘肅以外,還能見到它,還有人用這種方式吃面?
小麥是炒面的原料。農(nóng)閑間歇,或者雨天的一個午后,四五個農(nóng)婦急不可待,聚于某家的院落,或是寬敞的大門前,幾塊土塊,一些稀泥,支起一口直徑近一米的大鐵鍋,一個簡簡單單的高約七十公分的灶就誕生了。最早有灶有臺,現(xiàn)在簡單得只有灶了,其實和懶惰沒有任何干系,中午造,晚上拆,要那么齊全,既浪費,又奢華,不符合莊稼人的習慣。
不一會兒,分散而去的女人們各推著一輛架子車又來了。車上裝半袋麥子,一捆潔凈的麥草。他們要干啥呢?拿原汁原味的莊稼人的話來說,就是炒炒面!有的專司燒火,(不能小看火燒軍,那人要懂得運籌帷幄,把握好火候,火不能太大,太大了容易焦,又不能太小,太小了,是可以慢工出細活,但幾家的小麥都炒熟,得幾天???晚上還有晚上的活呢,第二天的活也都排滿了,耽擱不起呀)有的站著手握鐵鏟不緊不慢攪動鍋里的小麥,(累了,會拎個高腿凳子,坐在上面繼續(xù)工作)有人盤腿而坐,一上一下扇動簸箕,吹去殘余麥秸,使小麥越來越干凈。還需要一人,給小麥均勻地拌水,“醒”一會,然后裝袋。偶爾會有一兩只雞過來,撿吃從鍋里飛蹦出來的麥粒,倘若那麥粒已經(jīng)給炒得滾燙滾燙的,那雞就慘了,燙得邊粗聲野氣叫喚,邊胡亂蹦跳,惹得女人們肆無忌憚地一番笑,都忘記了干活。麥香飄飄悠悠,彌漫了整個村落,有饞嘴的小孩,餓著肚子的老人,就會被吸引過來,要熟麥粒吃,女人們邊奚落他們是饞死鬼,邊干活。吃一兩把就行了,見好就收,面可是大家的。誰都不富裕啊,日子都緊巴巴的。那種場面緊湊而緩慢,匆忙而愉悅,還有溫馨、自豪……這勞作時的氣氛和心情真是難以形容!
接下來是碾了,磨細后就是熟食品,直接可以入口。
一炒一碾,小麥就出落為炒面了。其色淡灰,又彌漫著淡淡的黑,有那么一點點卑微。小麥與生俱來的芬芳,就盡孕在炒面里了,那么原汁原味,綿密而沁骨。
都市之人,習慣著一日三餐。鄉(xiāng)下人多為一天四餐,午餐晚餐,加兩個晌午。這與莊稼人繁重的勞作息息相關(guān)。午晚二餐隆重而認真,再忙再累,從不敷衍。晌午則簡單,或饅頭,或鍋盔,炒面也可以,再有一杯水或茶就完事。童年的記憶里,有那么一段歲月,幾乎什么吃的也沒有,能吃上炒面是幸運而幸福的。
多少年以后,我一遍遍咀嚼那段艱難歲月時,感恩著炒面。有那么四五年,晌午時分,我們都有炒面相伴,兄弟姊妹們面色健康,精神飽滿,更多的同齡孩子就沒有這樣幸運了。
在最困難的日子里,最簡單而原始的炒面,救濟了蒼生。炒面雖為齏粉,但比之面粉,仍顯粗糙,那種粗糙的味覺濃烈地逗留在嘴里,沒有潤滑感,肚子再餓,炒面再香,也不會狼吞虎咽。細嚼慢咽,讓食物留在嘴里的時間更長一些,讓吃的感覺盡量延續(xù),讓吃的氛圍凝固。
這符合困難時期的節(jié)儉原則。
至于旱地或高山地帶產(chǎn)生的一種玉麥子做成的炒面,其口感溫潤甜馨,幾乎是炒面中的極品了。也有人在碾磨時放點胡麻,就有了油香。這是生活好轉(zhuǎn)以后的事。
城市里有人想吃好幾年都沒有覓見的炒面,于是,把買回的袋裝面,倒在空空的鐵禍里,細火里一下一下炒。其味與先炒后磨的那種炒面大相徑庭,干燥而苦澀,不吃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