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鄉(xiāng)揚中一帶,民間流傳著一種風俗,過大壽總要做壽桃。
壽桃一般是女兒在父母過生日的前晚,俗稱“暖壽”那天,隨同長壽面、鰱魚、粽子、饅頭以及肋條肉挑至娘家的。過生日這天親朋好友齊來祝壽,大家在吃完壽宴之后,主人便向來者饋贈壽桃、粽子和饅頭,每戶各一只以示同喜。
兒時我經(jīng)常跟在姑姑以及奶奶(當?shù)乇蛔鸱Q為能婆婆)身旁,她們被請去為主家做壽桃時,我則拿著簪子在壽桃坯上面刻花卉,長期耳濡目染,至今仍記憶猶新。
壽桃的制作看似簡單,實則需要技巧。首先要將少許八十度左右的開水倒入生米粉(糯米)中攪拌,和成團。這個過程水量的多少是關(guān)鍵,多了粘手不易成形,少了不成團易裂。然后再將大團分成若干個拳頭大小的團,團的數(shù)目十分講究,一般是逢八,而且個數(shù)必須超過生日數(shù),如果主人過六十大壽,一般要做六十八、八十八……然后再將團通過搓、揉、壓、拉、捏等動作,做成幾類實心實物形狀的坯形,以備做桃、百合、魚、筍、壽星老人等,這些也統(tǒng)稱為壽桃。
桃形壽桃其實并不像水蜜桃而有點像蟠桃,橢圓形,側(cè)面有一小嘴。制作者一手托起坯形,在橢圓形側(cè)面輕輕用手三捏兩捏便做成桃嘴;一手從包里(內(nèi)有鑷子、剪刀、簪子、瓶蓋子、小碟子等工具)取出小碟子,用其邊緣蘸點白糖水在壽桃上來回地走了幾次,花蔓便形成,再用小瓶蓋子在花蔓之間下壓便成花朵的內(nèi)圈,接下來用類似試管的邊緣細口在外圈上半傾斜下壓一圈,便形成了花瓣,然后用簪子尾部在花瓣中間輕輕一按,即形成了花房。結(jié)束前在桃嘴上點一點紅,再剪一節(jié)天竹葉插在上面,桃形壽桃就算做好了。花卉種類可以多種多樣,這取決于制作者的熟練以及繪畫功底程度。
做魚形壽桃,可分單魚型、雙魚型,即一個坯子做成一條魚或一個坯子做成兩條魚。單魚較為簡單,雙魚則較復雜。做雙魚就是將中間寬兩頭窄的長形略扁的坯子兩頭用剪刀分別剪開缺口做魚嘴,再用剪刀在魚身上依次地剪出鱗、鰭來,用黑豆嵌入魚眼內(nèi),一顛一倒的同體魚便活脫脫地呈現(xiàn)在眼前了。
做老壽星要復雜多了,一般過七十歲以上大生日才做。首先要像捏泥人一樣將粉團捏出壽星老人輪廓,再用手搓出兩根細細的長眉,一根拐杖以及一只蟠桃,老壽星左手托桃,右手柱杖,笑逐顏開地站在你的面前。
壽桃是勞動人民在祝壽時表達延年益壽、年年有余、生活節(jié)節(jié)高的一種生活風情,它也是在艱苦勞作中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寄托,它來源于生活,又豐富了生活的內(nèi)容,是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今,這種民間工藝隨著能婆婆的衰老,以及現(xiàn)代文明快節(jié)奏的生活而逐漸被其它形式取代了(市場上幾乎都是用面粉發(fā)酵后做成桃狀上籠蒸),真正的壽桃以及它內(nèi)在的民俗文化也逐漸地消逝在人們的視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