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國人,極其崇拜做人“技巧”,簡直是“無巧不成人”,這只消看看書店里堆積如山的人生技巧類書籍,就可知道。
譬如,什么《職場技巧100例》《戀愛技巧108招》《與上司相處的訣竅》《股市實戰(zhàn)100招》《職場應聘技巧談》《婆媳和睦技巧88招》《望子成龍的訣竅》《市場談判108技》《高考報志愿的技巧》《讓老板賞識100招》《保護婚姻奇招》《升官有術百例》《公關奇謀百問》等等,五花八門的技巧書幾乎涵蓋了人生的每個領域,鋪天蓋地,汗牛充棟,似乎離開技巧,國人就寸步難行,處處碰壁,活不下去了。
揆情度理,人生的確需要技巧,有了技巧可多涉捷徑,省時省力,但太崇拜技巧,走火入魔,干什么都想走捷徑、找技巧,不想下笨功夫,那就成了“技巧崇拜癥”,是一種不輕的病態(tài)。譬如說,人和人之間,本應坦誠相見,但如果運用交往技巧太多,就等于假面示人,不會有真正的友誼。情人戀愛,需要的是兩顆心的相撞,是情投意合,兩相情愿,如果一味用所謂技巧去戀愛,并無真情實意,或許能一時取悅對方,但早晚要暴露出真實面目,被人斥為愛情騙子。官場上想升官,要以能力服人,以政績說話,倘若迷信升官技巧,去抱大腿,找靠山,跑官賣官,只能淪落為無恥小人,到最后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干事業(yè)要成功,需要的主要是投入和汗水,并不需太多技巧,技巧泛濫則很容易變成投機取巧,或可小有僥幸,但想獲得大的成功,幾無可能。美國有個科學家提出一個“一萬小時規(guī)律”,他調查了一千多個成功者的經(jīng)歷,任何人的成功都需投入至少一萬個小時的努力和奮斗,這里需要投入的是時間和精力,基本上與技巧無涉。
再聯(lián)想起來,愛迪生當年發(fā)明燈泡時,就是用的笨法子,一種材料一種材料去試驗,屢試屢敗,屢敗屢戰(zhàn),一共用了六千多種材料,他雖然沒什么技巧,但卻給人類帶來光明,成為偉大的發(fā)明家。而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通過長年累月的大量試驗,最后才研制成功新產(chǎn)品、新材料,推動了科技進步。
反觀我們的科研界,科技項目數(shù)不勝數(shù),獲獎的消息天天都有,卻沒有一項科研成果能問鼎諾貝爾獎。原因就是我們的一些科研人員太“聰明”,太注重技巧,不肯下苦功,不愿干笨活,總想鉆空子,撿漏子,走捷徑,而且急功近利,熱衷于那些“短平快”的項目,今天干活,明天就想得獎,后天就想換成鈔票。
既了解國外科技界也對國內科研狀況十分諳熟的楊振寧先生,就極不贊成國人的技巧熱,因而他給重慶一所中學的學生的題詞是“寧拙勿巧”。這也正是他獲獎經(jīng)歷的真實寫照。當年,他曾經(jīng)連續(xù)好幾年待在試驗室里苦苦攻關,經(jīng)常是幾天幾夜不出試驗室,用大量可靠的試驗數(shù)據(jù)支持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令人信服地走上了諾貝爾獎的獎臺。
其實,我們的老祖宗也是不大贊成過于追求技巧的,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詩仙李太白用一生實踐證實“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硬道理”;書圣王羲之不僅獻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同時也留下長年苦練書法的墨池;藥仙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是靠幾十年的爬山涉水、風餐露宿,半輩子的殫精竭慮、苦心孤詣,一點點積累起來的。這些都是人中龍鳳,尚且不怕下笨功夫,不敢以巧立世,誠如胡適所言:世界上的成功者大都是那些極聰明又肯下笨功夫的人。
我想,什么時候,坊間那些烏七八糟的技巧類書籍不再熱銷,大家都本分做事,老實做人,拒絕雕飾,返璞歸真,人與人之間真心相待,踏踏實實去干事業(yè),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溫馨,國家才會更加繁榮昌盛,拿個把幾個諾貝爾獎也并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