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上見
中國影片很少把時間用來關注私人情感,這可能和對電影院這個空間的定義有關。在大多數人眼里,電影院是公共空間,適合上演那些關乎國家、民族或公共生活的大事件——嚴肅的、偉大的、殘忍的,抑或殺人如麻的;或者能讓大家歡聚一堂的熱鬧故事——低俗的、搞怪的、瘋狂的,抑或沒心沒肺的??傊?,都是那種能夠在100人組成的群體中形成話題、進而形成票房的大故事。而《我們天上見》這樣一個小女孩和她姥爺相依為命的小故事,即便真誠感人,也顯得太過私人、太不公共了。
看完這個小片,愈發(fā)覺得小女孩可憐。雖然導演并沒有對故事中造成骨肉分離的政治環(huán)境多加一辭,但我卻感到一種壓抑和悲憤。這個國家的歷史中,充滿了以宏大敘事欺壓私人敘事的斑斑劣跡。那些由大人們發(fā)明的所謂“支援邊疆”、“上山下鄉(xiāng)”等偉大事業(yè),是以犧牲小女孩的父愛和母愛為代價的,是以犧牲年輕戀人的生命為代價的。在小女孩寂寞成長的歲月里,父母一直是缺席的,他們只是來自遙遠新疆的信紙上被姥爺轉述的聲音;在時時來襲的雨季中,只有上了年紀的姥爺照看著她的生活、學習,乃至青春期初潮。從敘事的角度上說,這強化了思念,甚至激發(fā)了幻想;但這種思念和幻想累積到最后,卻構成了刻骨銘心的傷害。當年邁的姥爺面對小女孩哀怨、痛苦的訴說時,他也只能躲開她的目光。他知道,小女孩的哀怨和痛苦是正當的,但他卻無能為力,因為他也僅僅是個聽命于國家的小人物——盡管鄰居們、工友們百般地尊敬他。小女孩躲進衣柜流淚的場景、不顧危險在鐵軌上徘徊的場景,都散發(fā)出揮之不去的孤獨。
影片的后半部分,敘事發(fā)生了逆轉:從姥爺照顧小女孩,變成了小女孩照顧姥爺。她需要時時給姥爺翻身,給姥爺念報紙,給姥爺做鬼臉,無時無刻不在關照姥爺的生命,因為已經癱瘓的姥爺隨時都可能離開人世。這一段愈發(fā)令人心酸。最終,平淡地,姥爺去世了。人們幫助料理后事,而小女孩站在路邊,竟然錯過了姥爺的靈車……
這部影片從始至終完全專注于這種看似渺小的私人情感。對父母的長久思念中沒有任何其他成分,它只是一個小女孩本能的情感需要。我們最終也沒有看到父母的出場。在那個年代,私人空間受到空前的擠壓,官方振振有詞地倡導“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但對片中的小女孩來說,毛主席過于遙遠而不可親,爹娘更加遙遠而不可近。身邊只有姥爺,還經常用戒尺規(guī)訓她。同學們因為她的姓氏而歧視她、體育老師因她的“業(yè)余”身份而排擠她……所有的一切都成為她的敵人,而她僅僅是個孩子。
特呂弗的《四百擊》也是關于孩子的。那個孩子也生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里,甚至連親情都沒有。相比之下,《我們天上見》算是比較溫暖了。但這種溫暖卻是以殘缺為代價的。如果說小安托萬是主動選擇了和環(huán)境作對的話,那么蔣小蘭則是被迫的。她努力地融入這個環(huán)境,卻沒有換來父母的回歸。影片最后,當姥爺去世的那一刻,她幾乎成了孤兒。而她父母的偉大建設事業(yè),到那時仍然沒有完成的跡象。
這個國家歷來虧欠個人的太多,卻仍然希望個人首先感謝它,其次才是父母。蔣雯麗的電影恰逢此時問世,頗有意味。
“這是個自傳性的故事,是我和我姥爺的故事,講一個小女孩和老人的親情,還有那個時代的生活?!笔Y雯麗的個人記憶賦予了這部處女導演影片豐富的細節(jié)和充沛的感性;北京人藝著名表演藝術家、80高齡的朱旭渾然天成的表演也賦予了影片寬厚仁慈的氣質。
影片外景地安徽淮南一個廢棄的火車機務段和蒸汽機車,令人想起上世紀70年代末熱火朝天的工業(yè)氛圍。孩子們的天真無邪和真摯情感,使宏大的國家敘事在此刻失去效力。
歲月神偷(2010)
導演: 羅啟銳
主演: 吳君如任達華鐘紹圖
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圍繞一個典型的小家庭展開,講述一家4口在這個東西合璧、貧富并存的城市,如何面對生命的挑戰(zhàn)、起伏與無常。
不能沒有你(2009)
導演: 戴立忍
主演: 陳文彬趙祐萱林志儒
戴立忍第二部劇情長片。臺灣真實社會事件改編作品,一則父親與女兒最令人動容的親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