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兩位世界頂級富翁沃倫·巴菲特與比爾·蓋茨9月底將來到中國,與50位中國富豪共赴一場“慈善晚宴”,這場以慈善為名的“夜宴”是否會進行勸捐?哪些中國富豪會應邀出席?這一切疑問,似乎在暗涌著中國富豪慈善的新一輪影響力。
9月2日,在某慈善論壇上,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中國項目區(qū)主任葉雷首次回應稱,“蓋茨和巴菲特最初的本意只是在他們訪華辦理其他事務期間,組織一次與慈善事業(yè)相關的聚會,并沒有打算要說服中國富人進行慈善捐款,更不會像在美國那樣,動員富人進行財富捐贈承諾。”
葉雷同時也稱,并不是每一個富人都對于邀請欣然接受。在接到邀請后,很多受邀富豪都會反復確認是否會在晚宴上被“勸捐”,甚至有一小部分人因此拒絕參加晚宴。
比爾·蓋茨是公認的世界超級富翁,其捐贈慈善的行為也一再得到世界的一片好評。他和巴菲特的中國之行是不是完全沒有“勸捐”的意圖,我不想妄斷,但被邀請的富豪懷疑他們有“勸捐”的意圖而拒絕出席卻是千真萬確的。我不想把中國富人都歸入缺乏公益心之列,更不想把中國富人都說成為富不仁。但是就我們國家富人講,確實與國外富人在公益心上有很大差距。不然就不會出現(xiàn)什么“詐捐”、“假捐”之門。
慈善事業(yè),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實際上始終都沒有中斷過,即使在人類蒙昧時代,也有獵物同享、遇害同御的慈善。財富來自社會,當然也就應該回報社會。但是,也許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在作怪,很多人還認識不到這一點,總認為自己的財富是自己的能力所得、聰明所得(我不是完全排除這點),把財富完全當作私家財產。尤其是中國受傳宗接代、光祖耀宗影響,財富總是想最多地留給兒女,這就不免產生了惜捐思想,不愿意把財富給予社會。
慈善事業(yè)看起來只是一種慈善行為,其實卻反映了我們社會的一種財富觀、文化觀、道義觀和社會價值觀。要改變這些觀念,我認為還是很難的。這里除從財富觀、文化觀、道義觀和社會價值觀上給予引導、教育外,恐怕還應該從法律上、制度設計上給以調節(jié)和規(guī)范,使之成為一種自覺。
我們必須使多數(shù)富人知道,財富來源于社會,也應該奉獻給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人是個體的人,也是社會的人,我們留給兒女的財富實際也是社會的財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句話說得就很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更有道?!比艘簧词乖偕萑A又能吃用多少?留給兒女的財富很多時候適得其反,有時還是害。古語有云:“家有良田千畝,每日不過三餐;屋有廣廈萬間,夜臥不過五尺?!蔽也皇钦f人不需要財產,更不是要求富人散盡財富。但當一個人具有相當?shù)呢敻缓?,其財富的性質就發(fā)生了轉移,變成社會性質了,就應該回報社會了。這里有一個個認識問題,也有一個制度設計的問題。
因此,要改變我國慈善事業(yè)中“惜捐”、 “躲捐”,甚至“假捐”、“詐捐”風氣和行為,除加大慈善事業(yè)的宣傳外,必須使全社會都明白,慈善事業(yè)是一種綠色的事業(yè),造福人類的事業(yè),具有高尚社會價值和人文精神的事業(yè),其生成的力量是任何財富都無法比擬和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