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提議評選“22大明星”
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文化部同時在北京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全國故事片創(chuàng)作會議”。會議期間,周總理約請夏衍、陳荒煤、于伶、司徒慧敏等文化部、電影局領導和各地電影廠的廠長、編劇、導演和演員等30多人,到中南海西花廳自己的家中用餐。
開飯之前,總理和大家進行著輕松愉快的談話。突然,總理鄭重地對大家說:“現(xiàn)在我們的電影院里都掛著蘇聯(lián)的22大明星,我國建國都已經(jīng)12年了,為什么不能掛我們自己的明星呢?應該有我們自己的明星嘛!”
事實上,周總理此時此刻提出這個問題,除了有意鼓舞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士氣外,更深層的原因,是在越來越嚴峻的中蘇關系形勢下,繼續(xù)在全國許多娛樂場所高掛蘇聯(lián)演員的照片,顯然是不合適的。
7月1日,正值建黨40周年,周總理邀請與會代表暢游香山,再次鄭重提起有關評選中國自己的電影明星一事??偫硐虼蠹姨崃艘粋€問題:“蘇聯(lián)、朝鮮都有人民演員、功勛演員,我們是不是也需要?大家說說?!毖輪T們一聽,都笑了起來。身為文化部副部長并主抓電影的夏衍備受鼓舞,迅速行動了起來。
“22大明星”誕生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簡稱中影公司)通過自身便捷有利的平臺,廣泛收集民意。
中影公司在得到文化部同意后,以最快的速度草擬出一批當時正活躍在中國影壇上的演員名單,下發(fā)給各個電影制片廠征求意見,并允許電影廠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提交補充演員名單。
當時,真正有實力的電影廠是長影廠、上影廠、北影廠和八一廠。所以,評選活動主要在這四大電影廠所屬演員范圍內進行。
隨后,各電影廠根據(jù)要求,紛紛把本單位成績突出的演員名單反饋到中影公司。中影公司送交文化部,再送到周總理的辦公桌上。最后由文化部統(tǒng)一確定名單,發(fā)布文件通告。
1962年初,文化部發(fā)布文件通告:上影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云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北影廠的謝添、崔嵬、陳強、張平、于藍、于洋、謝芳、祝希娟,長影廠的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八一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等22人,被定名為“新中國優(yōu)秀電影演員”,俗稱“22大明星”。
“22大明星”的組成,主要著眼于在新中國影壇上作出了突出貢獻的老、中、青演員,一些在當年拍攝的優(yōu)秀影片中擔任主演的新秀——因影片轟動一時,在觀眾中影響巨大,也被破格列入其中。如當年只拍攝過一兩部影片的青年演員謝芳、金迪、祝希娟等人。
不過,這次評選受當時“左傾”思潮影響,也留下了許多遺憾:主演影片最多、資格最老的長影廠演員浦克,由于早年曾在日本統(tǒng)治時期的“滿映”供職,成為他獲選的政治障礙;主演過著名影片《虎穴追蹤》、《國慶十點鐘》、《上海姑娘》的演員趙聯(lián),因為北影廠的名額有限和青年演員過多,也與“22大明星”擦肩而過;而另一位于1961年在北影廠的喜劇片《錦上添花》中飾演主要角色鐵英的青年演員李長樂,雖然因此片聲名鵲起,連標準照都已沖洗好了,卻因名額所限,最終失去機會……
而祝希娟和陳強的入選,則是沾了當年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光。因“百花獎”評選早于“22大明星”評選,祝希娟和陳強因出演《紅色娘子軍》中的吳瓊花和南霸天分獲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配角獎,體現(xiàn)了民意的選擇。要不然,像祝希娟這樣一不是主要電影廠的專職演員,二沒有任何演藝資本和經(jīng)歷,很難入選“22大明星”。而陳強這樣擅長演反派的演員,按當時的政治觀點是絕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更不用說入選“22大明星”了。
摘自《東楚晚報》20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