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石階,我一步步走向秦始皇陵墓的頂端。這個僅僅50米高的大土堆讓我感到攀登的艱難。不是身體的不適,而是來自心靈的重壓,來自民族文化歷史的無形負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即開始征調(diào)民工修建這座巨大的陵墓。從目前部分發(fā)掘的情況看,他在地下埋了那么多的兵馬俑,其用意十分明顯。他的政權(quán)靠武力從六國手中奪來,他堅信武力對政權(quán)的重要性,因此,迷信的他以為到了陰間也需領兵打仗,也需靠刀劍來維持他的皇位。他太相信武力,太相信刀劍的力量了。除此之外,不知他還相信什么。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總是喜歡顯擺秦始皇的功績,如統(tǒng)一中國、統(tǒng)一錢幣,如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可是,在這些所謂的“功績”背后,是由殘酷的文化專制帶來對中華民族長達兩千年的毒害,至今遺毒尚烈。
秦未統(tǒng)一中國之前,七國的文化異彩紛呈、百家爭鳴。北方的齊魯燕趙文化和南方的楚越文化并存不悖,各有特色。思想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自由的精神是民族充滿活力的標志??墒沁@樣的局面被秦始皇的武力統(tǒng)一徹底破壞了。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建立了中央集權(quán)專制制度,一切政令法律皆出自他個人和中央集權(quán)政府。老百姓只有聽命的份,沒有張口說話的權(quán)利。為了推行這種制度,秦始皇在文化上實行鉗口政策,他焚燒書籍,坑殺儒生,把血腥的刀劍對準提批評意見的手無寸鐵的知識分子。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頒布法令:“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殺人于市)。以古非今者,族(殺)?!边@是誰給他的權(quán)力?收藏幾本詩書,就要被殺;談談過去,說說現(xiàn)在,也要被殺。過去有很多好的東西,有諸子百家,有優(yōu)秀的文化和哲學,統(tǒng)統(tǒng)不讓談,談即掉腦袋。而今天無論多么不人道,多么殘暴如虎狼,統(tǒng)統(tǒng)不許批評,不然的話,殺!暴君、窮兇極惡、獨夫民賊、嗜血成性,這些最嚴厲的詞用到嬴政身上一點也不過分。他對待知識分子的手法,開了一個壞到不能再壞的頭。秦以后的王朝延續(xù)使用,換湯不換藥,屢屢制造思想罪、文字獄,直到1957年的反右運動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嬴政統(tǒng)一中國后的最大期望是由他嬴家一直統(tǒng)治下去,然后二世、三世直至萬世。期望僅僅是期望,是他嬴政的一廂情愿。因為他的政權(quán)是建立在六國百姓的累累白骨之上的,這種暴力的權(quán)柄一旦丟失,政權(quán)就要不保了。嬴政于地下若知秦王朝僅僅維持了二世15年,會作何感想?還會那么癡迷地相信暴力嗎?
暴力,這個人類文化中最讓人痛恨的字眼,卻恰恰總是被一些殘暴的人熱衷。自秦以后的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無不在演繹著一場又一場的暴力話劇。這不能不說是嬴政的遺毒甚廣。三國歸晉靠的是暴力,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靠的是暴力,朱元璋上臺清兵入關靠的都是暴力。嬴政兩千年之后的發(fā)明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毛澤東也是相信暴力的人。他曾說,“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睂τ诟锩?,他這樣解釋,“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比舭凑账倪壿?,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不算革命。但歷史已經(jīng)證明,甘地所領導的這場運動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之一。這個運動的非暴力形式,是印度人民貢獻給人類歷史的寶貴精神資源。而在中國,崇尚暴力、癡迷暴力、濫用暴力,成了中國歷史上王朝統(tǒng)治的共性。歷史上有哪個喜愛軍事專制的君王批判過嬴政?一個也沒有。因為他們是一脈相承,香火延續(xù)的,批判嬴政就是批判他們自己。
秦國是虎狼之國,此話定義準確。秦昭襄王47年,秦將白起一次坑殺趙國降卒40萬的血腥暴行,令人不寒而栗。而到了秦王嬴政,更視武力為至寶,揮舞屠刀,使六國“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哪里還管什么“王道”“禮儀”,“民貴君輕”。漢代思想家、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仁義不施”。何謂“仁”?孔子曰:“仁者愛人”。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新王朝,不知愛護百姓、發(fā)展生產(chǎn),而是以武力為支撐,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據(jù)史料記載,僅首都咸陽四周200里內(nèi)就有宮殿270座,關中有行宮300,關外400多。秦始皇修建的宮殿,規(guī)模最大的是阿房宮。阿房宮究竟有多大,現(xiàn)難以確認,據(jù)記載,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500步(約合700米),南北長50丈(約合115米),上面可坐萬人。驪山墓是秦始皇的另一項宏大工程。從他即位開始修,統(tǒng)一后擴大規(guī)模,常年使用刑徒72萬人,一直修至死。阿房宮和驪山墓兩項巨大工程就使用精壯勞力140余萬人,再加上北筑長城、南戍五嶺、修馳道、造離宮以及兵役雜役,常年動用民工達300余萬人,再加上橫征暴斂,嚴刑酷法,老百姓日日生活在恐怖之中,剛剛建立的秦帝國成了一座人間大地獄。
公元前210年,嬴政死于東巡求仙道上。其少子胡亥繼承帝位。這位秦二世皇帝在殘暴兇狠方面比老子有過之無不及。在埋葬嬴政時,后宮宮女1萬余人被活埋陪葬。在墓內(nèi)安放葬品的工匠也被全部關閉在中門和外門之間的墓道中,無一得出。嗚呼,宮女工匠何罪,遭此荼毒!這就是我們先祖的禮儀和文明嗎?
唐朝詩人杜牧在其著名的《阿房宮賦》中說:“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詩人的藥方開得不錯,愛人的確是一條光面大道。但詩人畢竟善良,秦始皇所創(chuàng)建的中央集權(quán)專制制度等同于殘暴一詞,卻決不會等同于愛人。制度決定了皇帝的作為。杜牧的假設是不現(xiàn)實的,他也沒有看到專制制度的本質(zhì)。雖然秦王朝沒有傳至萬世,但嬴政創(chuàng)建的專制制度和思想體系卻傳襲不衰,流毒甚遠。
站在秦陵的最高點上,我舉目關中平原,心緒蒼茫。歷史沒有選擇孔子的“仁者愛人”,也沒有選擇墨子的“兼愛”,而讓嬴政的專制制度得勢,這里面恐怕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離我不遠處,我看到有些人正穿著皇帝的龍袍,坐在皇帝龍椅上照相,過一把皇帝癮。在北京天安門后面的院子里,我也曾看到過這樣的場面。我不禁想,在中國,想當皇帝的人和頭腦中殘存帝王專制思想的人看來還大有人在。
沈園的沉思
沿著曲折僻靜的小路,又詢問了幾位本地人,當我終于走進紹興城外的沈園的時候,沈園內(nèi)空無一人,安靜的有點沉寂。
幾株柳樹,兩片池塘,一座小小的石橋,幾間白墻黑瓦的房子,環(huán)境清幽靜雅,仿佛超然塵外。
沈園規(guī)模不大,布局也無超常奇崛之處,但歷經(jīng)八百年風雨至今猶存,恐怕是因為陸游的那首《釵頭鳳》。八百年來沈園似乎成了愛情的象征。陸游和唐婉的愛情悲劇,猶如一枚青果,被人們咀來嚼去,似乎越咀嚼越有味道。于是,前些年被改編成戲曲,又被改編成電影《風流千古》,演來演去。一時,沈園重又熱鬧一番,陸游也成了被文人反復詠嘆的愛情明星。
這樣想著,猛抬頭,就看見了一處園壁上書寫的陸游的那首《釵頭鳳》:紅酥手,黃藤酒,滿園春色宮墻柳……詞中,陸游向世人表白,他與唐婉的離異,完全是因為他的母親從中作梗,對此事他悔恨非常,但既成事實,已毫無辦法,只好“罷、罷、罷”。可是,作為婚變事件的當事人,僅僅如此表白,就能獲得世人的原諒嗎?應該不能。因為他沒有說清自己的責任。但后來沈園的名氣這樣大,《釵頭鳳》的名氣這樣大,甚至被推崇為千古絕唱,這恐怕與舊文人對這首詞的欣賞玩味有著極大關系。正是這種玩味,這種一唱三嘆意奪神飛的玩味,使人們以為陸游能悔呀恨呀地久久懷念唐婉,已經(jīng)十分不錯了,不是還有陸游晚年的《沈園》諸詩在后面做這首詞的注腳嗎?“猶吊遺蹤一泫然”。多么深情的哭泣,多么真誠的老淚,作為一個普通女子的唐婉,能被這樣一位大詩人如此懷念,你還不滿足?還要求什么?
但,且慢。
在陸唐離異之時,陸游已是一位很有名氣的詩人。他不應也不能把責任往陸母身上一推了事。問題是:在陸母硬逼二人離異之時,陸游持什么態(tài)度,應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從宋人筆記陳鵠的《薦舊續(xù)聞》、周密的《齊東野語》來看,陸游沒有進行有效的反抗,而是默認了母親的決定。休妻之后,陸游另找一處房子讓唐婉居住,自己常偷偷前往看望。這就是陸游的兩全之策:既維護了孝道又保護了唐婉??上贻p的詩人太天真了。消極抵抗同不抵抗沒有多大差別。過了沒多久,此事被陸母發(fā)覺,陸游無奈,只得送走唐婉,從此與其恩愛斷絕。雖然最終的斷絕為陸母所逼,但陸游同樣責任重大,他的骨子里的柔弱導致了他的一錯再錯。
我們的教科書把陸游劃歸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說他主張收復失地,鼓吹抗金,并身體力行,多年在前線奔波。他的豪邁的詩句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薄耙龟@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等等。從以上詩句看得出陸游對國事的強烈關心。那份堅定與決絕是誓死的。相比之下,對唐婉的愛和保護卻是那樣的纖弱無力。作為詩人的陸游,僅僅說幾個錯字,灑幾滴眼淚,贖不回自己的罪。陸游缺少的是對自己深受孝道毒害的反思,應懺悔的是自己骨子里的軟弱及被動的投降。于是導致唐婉成了犧牲品。唐婉在沈園看了陸游的詞后,曾和詞一首,詞中有“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句。她的詞表達了她對世俗社會的深深的不滿與絕望??上Ш驮~后不久,唐婉便化為落紅,一腔哀怨與悲憤再也無從訴說。
唐婉死了,但陸游活著。陸游活到85歲,官做到了寶漠閣待制,封渭南伯。他為南宋王朝的安危出生入死,先天下之憂而憂,一心愛那個皇帝的國,為南宋茍且一偶的皇帝操碎了心。但是,他卻沒有主動去保護自己的愛人唐婉。面對專制家長的淫威,詩人何為?玉碎還是瓦全?連愛人也不敢加以保護的人,那份情感究竟有多少真實?如果陸游能拿出為國效力的百分之幾的力量去保護唐婉,唐婉也不至于落到抑郁而死的地步。東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與劉蘭芝面對強大的專制壓力,不惜以死徇情;戲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梁祝二人,也演義了一出轟轟烈烈的愛情悲劇讓世代景仰。這兩部文學作品所昭示后人的,是那種為了愛情而不惜以死抗爭的決絕精神。這是萬世不衰的崇高的美學主題,是傳統(tǒng)文學中的寶貴精神資源。還有漢樂府民歌中那首《上邪》,歌中鏗鏘的誓詞,帶給人們的是勇氣和力量?!拔矣c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和,乃敢與君絕。”主人公的呼喊響徹長天,確如滾滾炸雷,震撼人們的魂魄。相比之下,陸游的《釵頭鳳》就顯得格外軟弱。作為才子的陸游,對漢樂府應熟以能誦。但是,這樣的精神滋養(yǎng)對他沒有起多大作用,不禁讓人覺得齒冷。
帕斯卡爾說:真正偉大的人們是那些因其心靈而偉大,因其思想而不朽的人。偉大的詩人首先要有偉大的靈魂。幾句主張恢復的言政的詩句談不上偉大,至死的念念不忘還是在政治的圈子里回旋。而能深切地關愛別人,又能嚴厲地解剖自己,向人們端出自己靈魂的人,才見其偉大。由此看來,陸游的《釵頭鳳》只有呼天搶地的埋怨,沒有對自己靈魂的解剖,其實算不上什么千古絕唱、愛情經(jīng)典。至多只能說是軟弱者的自白而已。舊文人們對此津津樂道尚可理解,今天的文人們還把陸唐的故事作為純貞愛情的標本大加宣揚,就實在讓人感到迷茫了。
責任編輯 衣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