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框架-剪力墻結構結構體系在高層建筑中越來越得到廣泛運用。如何合理地確定框架-剪力墻結構中的剪力墻的布置和數(shù)量問題一直是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課題。剪力墻設置的位置和多少直接影響到了結構的抗震性能和經(jīng)濟效益。本文通過具體工程實例對某框架-剪力墻進行了的分析研究,給出了有益的結論。
關鍵詞:框架 剪力墻 抗震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框架與剪力墻結構體系在高層建筑中越來越被廣泛采用。而在同一結構中同時使用框架和剪力墻兩種結構體系,把兩者結合起來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荷載,不僅大大減少了結構本身的側移,而且有效提高了結構的抗震能力。研究結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框-剪結構中的剪力墻,幾乎承擔了總水平地震作用的80%以上,所有框架所承擔的水平地震作用之和不到總值的20%,由此看出框剪結構中的剪力墻在抗震方面起著主導作用,如何合理地確定框架-剪力墻結構中的剪力墻的布置和數(shù)量問題一直是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課題,其設置的位置和多少直接影響到了結構的抗震性能和經(jīng)濟效益。
1 工程概況
某商務辦公樓,工程主樓地下一層,地上十層,局部為七層,總建面積為40600m2,其中地下建筑面積為5400m2,地上建筑面積為35200m2,建筑基底面積為3500m2,建筑高度為41.15m,總長度81.6m,寬度56.2m,室內(nèi)外高差為0.60m。該項目設計合理使用年限50年。工程結構形式選用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采用樁基礎。商務辦公樓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為二級,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建筑樁基設計等級為乙級,地下室防水等級二級,剪力墻的抗震等級為二級,按8度區(qū)、一級抗震等級采取抗震構造措施;框架梁柱的抗震等級為三級,按8度區(qū)、二級抗震等級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地下室部分的框架梁、墻柱的抗震等級為三級。該工程主樓一到七層主體為方形建筑,所有剪力墻沿墻頂通長設置暗梁。其中,車庫地下室外墻頂增設暗梁,墻水平分布筋在暗梁范圍內(nèi)照設。本工程所有與墻垂直的梁(梁長L≥4m)下混凝土墻內(nèi)未設邊緣構件的均設暗柱。地下室外墻水平施工縫留在基礎頂300mm處,縫內(nèi)設遇水膨脹膠條。
2 工程抗震設計
2.1 基礎設計
根據(jù)場地的工程地質(zhì)條件,設計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柱下獨立承臺基礎。樁基選型依據(jù)《預應力混凝土管樁》03SG409中選取,其制作、運輸、施工按國家規(guī)范和該圖集的要求進行。本工程基坑較深、面積較大,地下室基礎底板與混凝土外墻一次整體澆筑至底板面以上300mm,并按要求設置水平施工縫。工程±0.000及以下均采用摻加SY-G 型高性能膨脹抗裂劑的補償收縮混凝土,其限制膨脹率及各項指標符合《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guī)范》的有關要求。
2.2 主體結構設計
梁截面尺寸設計從250 mm×300mm到400mm×1200mm不等,柱截面尺寸設計從600mm×600mm~900mm×900mm不等。梁主筋配筋率不小于0.6%,上部主筋70%沿梁全長貫通,下部主筋全部直通到柱內(nèi)或墻內(nèi),箍筋在梁全長上都進行了加密,梁端配筋設計應確保梁柱節(jié)點強剪弱彎的受力特性;框架柱按三級抗震等級采取構造措,框架柱的軸壓比控制在0.85以內(nèi),符合規(guī)范要求;柱全部縱向鋼筋配筋率不小于1.0%,間距不大于200mm,箍筋沿柱全高進行加密,體積配箍率不小于0.6%,實現(xiàn)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抗震設計要求,使柱具有一定延性;剪力墻布置本工程主要集中在電梯、樓梯間。在進行剪力墻的布置時充分考慮了結構抗側力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效的提高了結構整體的抗側剛度。
2.3 結構抗震分析
本文采用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軟件對該框架-剪力墻結構進行了有限元建模和整體抗震計算分析。計算模型混凝土的彈性模量Ec=3.0×104N/mm2,泊松比μc=0.2,密度γc=2250kg/m3。鋼筋的彈性模量Ec=2.0×105N/mm2,泊松比μs=0.25,密度γs=7800
kg/m3。本文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中鋼筋與混凝土采用分離式模型,混凝土單元采用八節(jié)點實體單元(SOLID65),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采用桿單元(LINK8),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采用非線性彈簧單元(COMBIN39)。計算結果如下:
2.3.1 結構周期與基底剪力
在地震作用下該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前六階振型周期分別為1.40s、1.38s、1.23s、0.47s、0.43s、0.41s。X方向前六階振型作用下的基底剪力分別為:7201kN、8470kN、3070kN、259kN、3130kN、3131kN;Y方向前六階振型作用下的基底剪力分別為:4875kN、9643kN、3909kN、7.85kN、52.37kN、5.03kN。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結構以X向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為1.40s,以扭轉(zhuǎn)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為0.43s,其比值為0.33 小于0.85,結構抗扭剛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分析各振型計算結果,各振型在地震總反應中的貢獻隨著其頻率的增加迅速減小,頻率低的前三個振型控制了結構的最大地震反應。
2.3.2 結構變形分析
地震作用下該框架-剪力墻結構層間位移角X、Y方向最大值分別為1/938和1/879,樓層層間最大層間位移X、Y方向分別為36.2mm和34.1mm,符合規(guī)范要求。
2.3.3 剪力墻設置分析
本工程在進行設計施工時,充分考慮了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優(yōu)點,將兩者巧妙結合起來,剪力墻設置應滿足:剪力墻應設置在豎向荷載較大處;剪力墻應設置在平面形狀變化處或樓蓋水平剛度劇變處;剪力墻應設置在樓梯間、電梯間以及樓板較大洞口的兩側;縱、橫剪力墻最好能連接成T形、L形和口字形。
通過對該框架-剪力墻結構抗震分析,計算結果數(shù)據(jù)表明框架-剪力墻結構在水平力作用下,水平位移由層間位移角來控制,而不是由頂點水平位移來控制,最大層間位移一般發(fā)生在建筑物的中部范圍內(nèi)。地震作用下,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中剪力墻承擔了大部分的水平力,充分體現(xiàn)了框架-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抗震的優(yōu)勢,也說明剪力墻在整個結構的抗震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結語
框架-剪力墻結構中,框架與剪力墻起到了很好的互補的作用,對于抗震要求較高的地區(qū)是一種非常合適的結構形式。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的合理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與技術經(jīng)濟指標的高低。本文結合實例工程,遵循“均勻、分散、對稱、周邊”的原則,對剪力墻數(shù)目進行了合理的確定,計算結果和實際工程建設驗證了該工程抗震設計的的合理和可行性,實現(xiàn)了較好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梁啟智,馮建平,王中慧.高層建筑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實例[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3]王長新,沈蒲生.剪力墻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線性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1994,21(6):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