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有個美國商人去印第安旅游,他見那里的編織草帽很漂亮,于是問商販:“買一頂多少錢?”對方回答:“10元?!薄叭绻屹I100頂同樣的草帽呢?”“每頂20元?!薄盀槭裁次遗l(fā)反而更貴?”“做一頂我們感到很新鮮。做10頂我們要耐著性子,而要做100頂相同的草帽,我們將要怎樣強忍著性子!”因此心理專家分析說:“是心理飽和導致了這筆生意的流產?!?/p>
心理飽和
心理飽和,顧名思義就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難以再繼續(xù)承受的程度。就像將鹽、糖等溶質不斷加入水中,開始時會溶解得很快,但超過了一定量之后,它們就不再溶解,而自然地沉淀到容器的底部,這種現象就叫做“飽和”。
心理飽和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調查發(fā)現,心理飽和會明顯影響人的情緒、行為及社會功能,輕者引起工作學習效率的下降和生活品質的降低,重者可導致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甚至危及寶貴的生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心理飽和是破壞婚姻的頭號元兇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fā)現,除去諸如法律、道德、責任等社會因素,引起婚外情的一個重要而復雜的動因就是“心理飽和”。夫妻結婚幾年、十幾年,朝朝暮暮長相守廝,對方的一蹙一笑、一言一行都已了如指掌,于是彼此間不再有新鮮的感覺,尤其性生活方面變得遠不如新婚時那般陶醉和癡迷,一種淡淡的厭倦感開始萌生。電影《手機》中形象地把這種心理現象叫做“審美疲勞”。追求新奇、喜歡探險是人的天性。此時,一旦遇到別的異性向其投來異樣的眼神,對自己表示理解和欣賞時,便極易觸動內心深處那根久已不碰的“琴弦”。墜人情網,難以自持??v觀、橫觀各種婚外戀現象,心理飽和者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如何應對婚姻中的心理飽和
勿在圍城中“迷失自我”
婚后很多人情不自禁地將伴侶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女性,非要“好得跟一個人兒似的”。由于把全部精力都投人給“另一半”,以致女性在婚姻中“迷失”了自我。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太親密的伴侶之間反而會很快失去彼此的新鮮感,導致心理飽和。
美國著名性心理學家威廉·漢金博士指出,在夫妻關系中保持自我,這是幸?;橐龅拿卦E之一。許多人結婚后不僅“迷失”了自我,也期望對方放棄自我,要求兩個人融入一個為婚姻而建立的“第三體”中。這種為愛而犧牲自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首先,違背了愛情的初衷——兩個人墜人愛河是因為被對方這個“個體”所吸引,迷失了自我,自然也就失去了對另一半的吸引力和新鮮感。其次,失去自我會使雙方都感到壓抑和束縛,因為真正的愛是一種包容,應該給彼此以自由。因為愛你,所以我要做好我自己。
建議愛河中的人們:
每天花10分鐘時間獨處,閉上眼睛,回想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地點和事件,它就像是漫長旅行中的路標,幫你確定“我是誰”。
定期“撇下”伴侶,只和好友們聚會,特別要多和同性朋友聚會。以此恢復、補充自己的性別角色能量。
堅持寫日記,記錄下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每天的所思所想,也是保持自我的好方法。
巧用“心理距離效應”
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把十幾只刺猬放到戶外的空地上。這些刺猬被凍得渾身發(fā)抖,為了取暖,他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攏后,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很快就又各自分開了??商鞖鈱嵲谔淞耍鼈冇植坏貌辉俅慰吭谝黄稹さ锰?。身上會被刺痛;離得太遠,又凍得難受。就這樣反反復復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最后,刺猬們終于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對方刺傷。
刺猬法則揭示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靶睦砭嚯x效應”提示愛人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近年都市家庭流行一句口號:“把愛人當外人”——當外人一樣給予尊重、理解;當外人一樣向其展示自己的智慧和美麗。正如日本一位心理學家所說:“對方有毛病不要刻意糾正,不要往心里去,而要解脫出來。為了自我保存,有時往往需要把自己封閉在孑然一身的世界。有時那種無時無刻不與他人進行感情交流,就不能心安理得的人,才真正有問題。”當然,家庭的獨立意識也不能夠偏激。雙方太獨立的婚姻只有破壞而無建設。愛人之間還有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技巧就是溫柔地說不,要讓對方逐步適應成人式的“延遲滿足”而不是幼兒式的“即刻滿足”,此招的妙用對預防性愛方面的心理飽和尤其有奇效。
愛情需要保鮮?;橐鲂枰pB(yǎng)
現代婚姻中的當事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得到一個人,未必就不再有風吹雨打!夫妻雙方都應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使自己成為一本令對方常看常新、“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好書”。
心理飽和導致學業(yè)和職業(yè)倦怠
長期背負著老師、家長等人太多的期望,追求完美、好孩子情節(jié)使學生幼小的心靈疲憊不堪。
心理飽和是一種“不安定因素”,極易使人陷入職業(yè)枯竭的狀態(tài)。面對工作時會感到身體疲勞、情緒低落,精神不振,創(chuàng)造力衰竭,價值感降低等。而且工作上的這種消極狀態(tài)進而還會影響到整個的生活狀態(tài)。反映到生理上,時間久了還容易造成心血管、胃腸道、呼吸系統(tǒng)等疾病。
應對學業(yè)和職業(yè)倦怠的建議
家庭、學校、單位以及全社會是應對心理飽和的重要社會支持系統(tǒng)
心理飽和是心理問題而不是思想道德問題。對出現的心理飽和現象,應該用科學、人文的方式方法給予及時、正確的疏導和關懷,任何的責怪、批評、懲罰等,不僅于事無補,而且只會適得其反。除了要保證學生、員工的正常休假,學校、單位等還要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做到張弛結合。近年來受到日益重視的EAP(員工心理援助計劃)以及一些靈活多樣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以有效地起到發(fā)現、疏解心理飽和的作用。
用科學的態(tài)度一分為二地看待心理飽和
任何的情緒都是有意義的。心理飽和既有消極負面的作用,但同時更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積極預警。心理飽和的出現,其實是在提示我們改變自己、改變環(huán)境,提示我們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當把心理飽和當成是一種改變現狀、更好地適應未來的信號時,我們就會重新審視自己、關愛自己、找回自己,從而學會積極地對待環(huán)境、對待他人,學會合理地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戰(zhàn)勝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納壓力
近年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fā)現:壓力越大,人可能越健康——某些類型的壓力可能還會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疾病抵抗力。心理學家認為,焦慮是對生活持冷漠態(tài)度的對抗劑,是自我滿足而停滯不前的預防針……沒有焦慮的生活和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并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學會“彈鋼琴”
演奏和諧的人生樂章。培養(yǎng)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感受生活中的種種美好。工作累了,就聽聽音樂、品品香茗,或者陪家人去風景名勝觀光旅游。如果感覺實在有解不開的心結,可以找親友傾訴或請心理咨詢師疏導。
張弛有度。保證休息
充足的睡眠是使大腦保持良好工作狀態(tài)的必要條件。如果感到疲倦了,最好馬上休息。在學習和工作中應多增加幾次休息時段,一般來說一小時內應有一次約10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學生在復習功課時要注意文與理、動與靜的協(xié)調搭配,避免產生心理飽和。
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管是艷陽高照,還是烏云密布,總可以從容面對,調試出當下的“最佳心境”。有的人把不斷克服各種精神苦惱,當作強者的象征和檢驗自身生存價值的指標;有的人愈挫愈奮,在別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反而取得輝煌的成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應敢于正視現實,增強自我認知、自我覺察、自我調控能力,注意磨礪個人意志,培養(yǎng)豁達樂觀的性格,增強心理耐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