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國散文年會組委會的邀請和安排,去年七月中旬,有八天時間我是在陜西的寶雞度過的。寶雞多勝境,比如法門寺,比如炎帝陵,比如周公廟及姜子牙釣魚處,比如八百里秦嶺的標志性名山太白山,比如黃土高坡、古老的渭河、窯洞,還有諸葛武候用計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古棧道和陳倉鄉(xiāng)等等。連九成宮遺址也在這里,為什么對它感興趣,因為我正在練書法,臨本就是歐陽洵的九成宮碑通臨。
我們的車子經過一個不起眼的小土堆,或者一間蒙著黃土的破房子,可能就是唐代甚至更早某個朝代大戶人家或者達官貴人家的遺留物。某個廢棄的早已被鼠類占為已有的破窯洞,可能就屯過三國時代某位大將軍麾下的兵。這些如豆子般一樣撒在寶雞城鄉(xiāng)的名勝和古跡,構成了寶雞作為一個聞名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形態(tài)和要素。我想寶雞這個名字的出典,可能也源出于此吧。
寶雞除了名勝古跡多,其實吃的東西也很有名,因品種實在太多了,如果要細說,那得寫好幾大本書。我今天單說寶雞的面。寶雞的面可不是一般的面,那面里真的有文化、有講究。報到的那天,晚上接待單位專門安排我們品嘗了寶雞最有名的幾款面,什么臊子面、涎水面、爺棚面、鍘面、漿水面、撅面,還有一款闊闊的、像人的腰帶差不多。大家正疑惑,有一位當?shù)氐奈挠研ζ饋碚f:“這就是有名的陜西十大怪之一的腰帶面。當?shù)赜忻裰V曰:陜西十大怪,面條像腰帶。”我挾起一條送入口中,滑滑的,微辣、微酸,微香。細察碗內佐料,五顏六色,沉沉浮浮,除蔥姜辣椒肉末胡蘿卜等以外,余皆不知為何物。不似我們那里的面條,要么是清湯寡面,要么至多加上一二味澆頭,口味單一。好像看人一樣,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人,一點懸念和回味的余地也沒有,實在沒味道。那晚我們每人品嘗的面條約有十余碗,不過每碗面里面只有一小口,加起來也不過一小碗。但這十來碗面的湯頭和面的形狀都不一樣,或闊、或圓、或粗、或細、或長、或短。真可謂形狀各異,變化多端,弄得我們目不睱接。而口味自然也就不同,因此這一頓面,不僅使我們大飽了口福,更大開了眼界,心里竟陡生了幾分的羨慕:原來面條可以做到這樣的精致,真的是百聞不如一見了。
面好吃,那么又是怎樣做出來的呢。在一次到大唐秦皇陵游玩后就餐時,我終于探出了其中的奧秘。那天組織者給我們安排的主食依然是面條,其中有一款就是挺好吃的臊子面。所謂臊子其實就是面上的澆頭,關中人俗稱“干燷臊子”。不過這澆頭的做法很特別,它要求把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一厘米見方的小方塊,用大火煸炒加入姜末除腥后,加五香粉、鹽、醬油、干角辣子等佐料,再文火煮,快到熟時,加辣面直至不辣,即出鍋,謂之“干燷”。然后再輔以炒豆腐丁紅蘿卜丁及黑木耳、黃花菜等為“底扎菜”。但光有“干燷臊子”還不夠,還要有“熗湯”。所謂“熗湯”就是在鍋內放入少量菜油待燒熱后再加入蔥姜末及醋,出香味時,倒入開水,放入鹽等調料,再放入紅油辣子、香菜或切細的韭菜作為漂菜。如此這般,忙碌完后,再來弄面,面也不是一般的面,而是將上好的面粉用堿少許揉成面團用手工搟薄切細,然后將面條放入煮沸的鍋中,即刻便熟,真所謂“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里團團轉”。撈到碗內,然后放入臊子、蛋片、底扎菜,澆上湯頭,一碗關中特色的臊子面就已完成。此面色、香、味俱佳,嘗一口,果然臊子鮮香、風味獨特,令人難忘。關中人贊此面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之特色,想來并非虛言,確有根由。
寶雞的面很多,寶雞的面好吃,我不可能樣樣都去學,我只學到了臊子面一種?;丶液螅乙罉赢嫼J地做了一回臊子面,可折騰了半天,面粉和佐料浪費了一面盆,做出來的臊子面卻如四不像。不僅形狀不像,口味更不像,而且很難吃,最后都倒掉喂了雞。而雞們好像也不愛吃,聞一聞,都各自走開了。由此我便放棄了再做這面的念頭。我覺得我不可能做出真正地道的臊子面,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也不是作料的問題,而是有著十分復雜的因素。這因素是什么?我說不準,比如水,比如溫度、比如空氣、比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