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人聽聞的標題、顏面掃地的體育明星、受到委屈的妻子。接著是情婦們開始接連被曝光。現在,人們對這種事已習以為常。拿泰格·伍茲來說,他的情婦從1個。2個、3個、4個,后來竟曝光出10多個;足球明星約翰·特里也被媒體挖出和他隊友的前任女友發(fā)生婚外情,并為此斷送了英格蘭國家隊隊長的頭銜。
婚外情或者說是好色沒什么新鮮的,看著媒體大肆報道,我不禁在想為什么我們會有如此大的反應。為什么我們對別人的婚姻那么感興趣?誠然,婚外情似乎是刺激和危險的。但說白了,也稀松平常。在你認識的已婚人士當中,你很有可能得知誰出軌了,誰被騙了,誰的婚姻“幸存”下來,也許更加穩(wěn)固。
2004年夏天,我接到大學舊情人的一通電話,他剛巧搬到我家附近。我們共進午餐,發(fā)現彼此仍深深相互吸引。和丈夫相守13年后,我找借口寬慰著自己,我非常需要這次“課外活動”。我和我丈夫埃里克認識的年頭幾乎占到我有生之年的一半時間。維系我們婚姻的核心是我們對彼此的深入了解。我們互相太熟悉了,這似乎是愛情的佐證,超越其他一切。在重遇大學舊愛之前,如果你告訴我,我會背叛這種忠誠,我決不會相信你。因此當我意識到我愛上另外一個男人,我自己也感到意外,盡管回頭看又完全在意料之中。和D在一起,我是另一個人,一個共犯,一個玩伴。我們不在一起時,電子郵件和短信就在我們之間滿天飛。我開始頻繁地往洗手間跑,埃里克一定懷疑我的膀胱縮小到只有原來的一半大。
埃里克點了幾下鼠標就發(fā)現了我出軌的證據。大禍臨頭。我們接連好幾個月歇斯底里、氣急敗壞地大吵,很多夫妻就此分道揚鑣。但我們一起哭訴、痛飲,甚至臨時分居,我和D也徹底結束。但從始至終,埃里克始終不曾真正離開我。我曾以為我再也無法容忍和他共處一室,到后來才發(fā)現自己甚至不能想象離開他的痛苦。我們打著、哭著、鬧著去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么,終于發(fā)現即使經歷了這一切波折,我們之間仍有一種無法打破的聯系。
我預料到在我的第二本書《裂痕》出版后會有負面的反饋。書中,我寫到了我生命中的那段日子,以及我是如何深深地傷害了我的丈夫。我意識到,把我痛心的隱私寫出來,很多人會認為我這是第二次背叛,像第一次那樣明目張膽。
但外界對它的評價仍使我憤怒———那是一種咆哮,甚至是恐嚇。對我的攻擊很惡毒,尤其是那些網上的匿名攻擊,有人在我的博客上留言,稱我是“下賤、自戀的婊子”,還有人罵我玷污了傳統婚姻這一機制。人們質問我丈夫還是不是男人,當東窗事發(fā),他竟然容忍自己被戴“綠帽子”,沒跟我離婚。他們大概也想在我的胸前烙上一個紅色的A字來懲罰我。
在這種鋪夭蓋地的道德批判中,我們都不曾意識到婚外戀并不是愛情的終結。法國心理學家瑪麗斯·瓦利恩認為,出軌不但不可避免,而且還有助于兩性關系,“兩性達成對各自忠貞的約定是不符合自然的,而是受制于文化?!边@種觀點自然比較極端。但倫敦的婚姻治療專家安德魯·G·馬歇爾在他今年年初出版的《叫我如何再信你?》一書中,檢討了夫妻如何從類似事件中走出來。馬歇爾稱:“完全有可能把你婚姻關系中出現的最糟的事情——出軌,變成,最好的事情。夫妻經歷過出軌總是最不幸的,但是經過脫胎換骨,你們仍可以成為最幸福的—對。當你受過如此深的傷害后,你會竭盡全力不重蹈覆轍,你會愿意付出更多,更加自省。”
凱特·費格斯是《夫妻間的真相》一書的作者,她也相信夫妻雙方有和解的可能。她認為相伴一生的婚姻關系帶給人親密和穩(wěn)定,是人類基本的需要,是值得努力去挽救和不斷發(fā)展的。現代社會對出軌更多地強調它是婚姻關系的解除,這未免過于短視。“有相當多的婚姻和兩性關系最終經過了婚外情的考驗,”她說,“但為此,他們不得不藐視社會上對他們的強烈偏見?!?/p>
那么這種從眾的心理是哪來的呢?為什么我們不能承認我們不總是完美的?就像埃里克和我在我們婚姻最黑暗的時刻說過的那樣,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婚姻到底怎么樣,外人不得而知?,F代婚姻是建立在一個人可以滿足你所有需求的想法上——期望伴侶是你的情人、你們孩子共同的家長,還是你忠實的朋友,這種想法簡直不切實際。因此,盡管現代婚姻不再是媒妁之言或附庸在政治和金錢之下,而多是雙方自由戀愛的獨立選擇,但婚外戀仍在不斷發(fā)生。
我想起了一位朋友,她在“紅杏出墻”后寫信給我說“有一天我坐在車里一言不發(fā),丈夫很不安。他問我在想什么。我問他是否希望我從未向他坦白自己的出軌,不可思議的是,他答道,‘要是能知道我們最終還是能像此刻這樣坐在一起,我們的心比以往更貼近、更坦誠,我愿意再經歷一遍那種痛苦。’”
有段時間,我認為婚姻不忠是無可辯解的,或者沒有彌補的價值。我也從不否認我的行為給我的丈夫、我自己,甚至我的情人帶來的創(chuàng)傷。事實是,埃里克和我在“廢墟”中又站了起來,我們彼此凝望,看到了以往不曾看到的事情。那創(chuàng)傷使我們意識到,一切正因為我們的忽視而垮掉,我們珍惜所剩的感情,為彼此的心靈建一處新家。
(本文作者朱莉·鮑威爾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寫的第一本書《美味關系:朱莉與茱莉亞》讓這位30歲的家庭婦女一舉成名,成為又一屬于美國的傳奇?!吨炖蚺c茱莉亞》迅速被好萊塢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大銀幕,由著名影星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