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深圳富士康發(fā)生今年以來第12起員工墜樓身亡事件。無獨有偶,歐洲第三大國營公司法國電信近三年來也相繼發(fā)生了46名員工連環(huán)自殺事件。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是必然的“宿命”,還是事出有因?
各國都有連環(huán)自殺
在某一個短時間內自殺率驟然升高,特別是采用相似的手法自殺案例的猛增,一般可稱之為連環(huán)自殺事件。換一句話來說,連環(huán)自殺事件是指一連串先后發(fā)生的有前后影響、被影響關系的自殺事件。
連環(huán)自殺事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晚期,歌德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主人公維特為情開槍自殺,小說面世以后,許多青年男子用同樣的方法結束生命。因此,“維特效應”也被用來專指模仿自殺的行為。
200多年后,日本當紅歌星岡田有希子的自殺,再次引發(fā)一股模仿自殺的高潮,后被日本學者稱為“岡田有希子癥候群”。
2008年,英國南部小鎮(zhèn)布里真德也發(fā)生了一連串疑似連環(huán)自殺事件。一年間,這個小鎮(zhèn)有7名青少年相繼上吊自殺。據(jù)警方調查,連環(huán)自殺事件中的受害人是通過網絡結識和保持聯(lián)系,并相互感染,相繼模仿而走上自殺之路。
近三年來,連環(huán)自殺事件也困擾著法國電信公司。這家歐洲第三大的國營公司從2008年到2009年竟然有35名員工自殺,今年以來又有11名員工相繼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使得法國電信全數(shù)約10萬的員工人心惶惶。
自殺是一種心理傳染病
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內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殺的形式,也就認同了這種消除痛苦的手段。因此,富士康“連跳”這類轟動案例會吸引一些被疏遠和被拋棄者,甚至無力抗壓者的跟進,自屬必然。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曾給我們講過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在一條大街上,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xiàn)在已經過時很久了。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有人喊“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fā)生了什么事。但是2000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跋驏|去!向東去!”
這個故事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從眾心理現(xiàn)象。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的一種意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意見并付諸實行。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有時候,這甚至會引起致命后果。有一個松毛蟲實驗很能說明問題。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只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上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shù)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
情緒的傳遞、行為的感染是客觀存在的,尤其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這種傳染更是明顯。富士康“連跳”同樣是一種不良情緒的結果,接連發(fā)生的跳樓事件也會影響那些有著同樣負面情緒的人,從而“激活”他們潛意識中自我“解脫”的郁積心理,最終導致輕生者盲目的從眾模仿行為。
多種誘因
我國自殺率的上升與目前處在巨大變革中的社會文化心理問題、自然災害、酒精濫用、吸毒、移民、離婚、家庭暴力、獨生子女教育、學習壓力、失業(yè)增加以及競爭激烈等因素有關。對于年輕人來說,情侶分手可能是自殺的最大原因。戀愛刺激大腦分泌讓人感到幸福的化學物質,當被愛戀的對象拋棄,就好像吸毒者突然被斷掉毒品,就有可能讓人瘋狂。
自殺行為分為“沖動性自殺”和“理智性自殺”兩種類型。“沖動性自殺”往往由引發(fā)極端情緒的具體事件引起,呈現(xiàn)即時的沖動性或突發(fā)性。如,失戀、背叛、分離、抑郁、壓力、疾病等等引發(fā)委屈、悔恨、內疚、羞慚、激憤、煩躁或賭氣等應激性反應,有的人因此選擇自殺尋求解脫,有的人選擇自殺“示威”,也有人選擇自殺作為報復的手段,以死來迫使對方承受法律責任或道義和良心上的譴責。
而“理智性自殺”更多的則是因長期對生活的負向解讀所引發(fā)的憤怒、焦慮和抑郁等所致。比如長期缺乏安全感和社會歸屬感、對人生目標失去信心或對生活產生過多的灰色評價等等,種種不良情緒和認知的累積,逐漸催生人的自殺意向,削弱人的生存信心和意志,最終導致悲劇的發(fā)生。
從人格重塑恢復自倌
自殺是完全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的。
自殺或殺人,都是心死的表現(xiàn)。救人于心,才是最好的救人。能不能克服心理危機,首先取決于一個人的自信心。危機干預的關鍵在于進行“人格重塑”,幫助發(fā)生危機者恢復自信,改善心理缺陷,發(fā)揮個人潛能。如果一個人在危機階段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性干預,不僅會防止危機的進一步發(fā)展,而且還可以幫助其學會新的應對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復甚至超過危機前的水平,因此也可以說,危機是一種機遇或轉折點。
如何才能遏制自殺行為的進一步擴散呢?企業(yè)應從管理著手,以人為本與企業(yè)追求利益需要取得一個平衡。跳樓體現(xiàn)了一種對自我極度不認可的姿態(tài),選擇跳樓,說明自殺者已承受了太多負面情緒。最重要的是要進行-高危人群的排查,對員工進行心理危機干預。要反復做,堅持較、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逐漸讓員工擺脫負面情緒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媒體過度渲染自殺事件,對一些有自殺傾向的人來說是危險的暗示。為減低自殺的傳染現(xiàn)象,大眾媒體在報道自殺事件時應持謹慎態(tài)度,應盡量指出自殺者實際有很多其他可以選擇的途徑,自殺不是唯一出路。(文章代碼:101521)
[責任編輯]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