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慷慨而談。旁若無人。氣勢雄偉。筆鋒銳利。正有王耶拔劍斫地之慨。”
這是小學老師給后來成為偉大文學家的茅盾所寫的兩篇作文上的總批語(見《茅盾全集第十四卷》附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論》和《文不愛錢武不惜死論》)。當時,茅盾十二三歲,在浙江省桐鄉(xiāng)縣烏青鎮(zhèn)植材小學讀書。單就文章本身水平而言,所寫評語顯然有點言過其實,夸贊褒揚溢于題外。但老先生這樣做的意圖不言而喻,也不難理解。
然而像這樣激發(fā)學生的信心,調動其寫作熱情的評語,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卻不多見。敢鼓勵得如此振奮人心的評語更是稀少。作文批改時,我們常常去套用一些公式化、模式化的評語,諸如:中心是否明確,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層次是否清晰。這類評語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評價學生作文的成功之處或問題所在,但嚴重忽視了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條的語言不僅不能激發(fā)學生發(fā)揚優(yōu)點和修正錯誤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對學生健康的寫作心態(tài)的引導和高尚人格的培養(yǎng)。
那么,對于學生作文中的佳筆和表達出來的高尚理趣情味,該如何寫評語呢?在作文批改中,我做了一些嘗試,現將點滴體會寫出來。
一、鼓勵性評語
一位著名教育家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離開鼓勵,孩子就不能生存。”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教育的第一條金科玉律就是:給學生以勞動的快樂,學習成績的快樂,激發(fā)他們內心的自豪感和個人榮譽感?!彼?,在批改學生作文時,要先記住,這是學生練寫的作文,不論優(yōu)劣,只要不抄襲,總是費時費力得來的,總算是心血的結晶。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勞動。而且站在我們面前的是十四五歲的正在汲取知識的青少年,他們已經有強烈的成人感,在他們的習作中總有一些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是他們與眾不同的個性所在。老師要善于理解他們,懂得欣賞他們的個性。對個性中的閃光之處要滿腔熱情地進行鼓勵。老師的一次表揚。一次對作文的肯定,能使學生產生寫作的興趣和信心,進而飛躍。
如有位學生寫《小螃蟹的故事》,寫得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情趣,最后還得出了“人要橫走就煩人了”的道理。我看后,給他寫了這樣的評語:自然界有許多小精靈,只要你仔細觀察它,它就會給你豐富的聯想和有益的啟迪。有人觀察蜜蜂,贊美它無私的奉獻精神;有人觀察螞蟻,佩腹它勤勞的品格;而你觀察小螃蟹,喜歡它的倔強。看,這些小精靈可真給了我們不少啟迪,真象你說的一樣,螃蟹橫走可愛,人要橫走就煩人了。這是你發(fā)現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作文本發(fā)下后,他看到評語,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還有一位喜愛養(yǎng)鴿的學生,以前作文一般。一次他寫了一篇《養(yǎng)鴿的樂趣》,由于對題材了如指掌,又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所以文章寫得非常充實切題,把養(yǎng)鴿的樂趣表現得淋漓盡致。我看了他的作文非常興奮地寫下:“沒有想到鴿子是如此可愛的動物,養(yǎng)鴿會有這么多的樂趣,而你的課余生活是這樣的豐富多彩,實在令人羨慕……,”他看了以后非常高興并拿給他母親看,說:“媽媽,我養(yǎng)鴿子,你總是說這說那,你看我們老師多理解我!”從此他開始喜歡作文,每次總是千方百計寫好些,到初三時他的寫作水平已在同學中出類拔萃。
所以,對學生的作文,我們該贊賞的則要“旁若無人”地大加贊賞,全心全意的把眼光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上,不遺余力地鼓勵學生的寫作熱情,避免說一些恨鐵不成鋼的“打棍子”的話。
二、針對性評語
話又說過來,鼓勵性評語并不是說要對學生作文中明顯的或暗藏的毛病視而不見。閉著眼盡說內客空乏的套話或不著邊際的褒言,像字體潦草看不清,銜接不自然,辭不達意等寫作技巧方面的問題。老師無疑要指出其不足之處,寫針對性評語。
作文評語的針對性是有效評語的特征。因為學生作文的優(yōu)劣有時候盡管很相似,但也必然有區(qū)別。正是這些區(qū)別點決定了作文評語必須有針對性,也可以說。針對性評語是學生作文復雜多樣的必然結果。即便同樣是優(yōu)秀的作文,他們在語言風格,行文技巧,表現方法等多方面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霸u”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改”。如果指正性評語缺乏針對性。可能正好說明沒有指出問題的要害,一而是泛泛而談,那么學生要進行修改就缺乏可靠的依據而無所適從,根本起不到評改的基本作用了。
如05-06學年第一學期初二語文期末試卷上的作文《我終于戰(zhàn)勝了——》,有一位學生寫了《我終于戰(zhàn)勝了自卑》,文中列數了自卑給自己帶來的種種危害,但沒有寫自己戰(zhàn)勝自卑的過程,文章內容空洞,我就給這篇作文寫了這樣的評語:“文筆優(yōu)美,但主題不明,言之無物,希望學會寫一件具體的事情?!?/p>
還有一位同學文章寫得很好,但書寫潦草,我就給了他這樣的評語:“這樣優(yōu)質的作文,只有整齊的文字書寫方可與之相配,你以為然否?”他看后感到慚愧。以后就注意了。對學生習作中小小的不足,我常用這樣的眉批:“這里再有幾句過渡該多好!”“沒料到結尾落了俗套,美中不足,可惜!”這樣的批語就比“過渡生硬”,“結尾失敗”要委婉得多。學生透過評語得到了老師中肯的批評,看到了老師對他們的一片真誠,他們是心悅誡服的,不少學生主動將改過的作文再拿給老師看。
三、談心式評語
中學生時期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花季雨季,學生在生活、學習、生理等多方面都面臨轉變,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他們的感情是復雜的,加上辨別是非能力差,尤其普遍缺乏思想交流的對象,極其容易造成心理負擔。言為心聲,學生在作文中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學生流露出的一些消極情緒,比如厭學情緒、情感煩惱、學習壓力等。每到這種時候,我們就要把作文技巧之類的東西暫時拋開,在評語中和學生就他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探討。
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師向我反映說某同學像有心事似的,一節(jié)課什么都沒背進去,提問時一問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這答案竟讓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話題是“選擇”,從文中顯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張紙條,正不知該如何選擇呢。文筆極端細膩,心情異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沒下定決心,甚至還求助月亮星星告訴她該如何選擇。很顯然。這是初中生常見的早戀現象,這種事不談,學生面臨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彎路;面談,又會引起學生心理的恐慌,讓其無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進行了一次旁敲側擊的教育:“看得出來,文中的主人公正經歷著一次痛苦的煎熬,別的不說,但是一張紙條就已攪得她睡不好覺,聽不進課了,以后還能怎樣?要知早熟的果子雖然好看,卻是又酸又澀。我們是否應該幫她盡快走出青春的沼澤地?”下次作文再交上來時,我發(fā)現“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著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腳步也堅定了”,我心中的那塊石頭也落了下來。如此以來,既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又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何樂而不為?
孩子的情感從內心流入作文里,又從作文流向老師的心間。老師又把一份真誠一份情誼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讓它永遠的流淌,這就叫感情的延續(xù)。因此教師不能單純側重對學生習作的寫作指導,理論說教,而應站在與學生平等的角度,就學生作文中反映出來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語言應用等全方位的互動式交流。讓他們覺得他們高興的時候,老師在鼓掌,他們傷心的時候,老師在為他們流淚。這樣便能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表達欲望,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熱情,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寫作水平的提高。所以作文中老師的評語如能達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學生就不會討厭作文了,而能把作文當成朋友。他們會情愿走進這個有芳草,有綠葉,有溪水的清涼世界。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那位老先生給茅盾小時候的另外三篇習作做的批語:
“此句似與前有重復意思。”這是《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論》一文的眉批。事實上作者的文章就是重復的,但加了一個“似”字,語氣委婉多了,帶有共同研討的氣氛,小作者心悅誠服,樂于接受。
“豪則豪矣。少年人不宜有此悲涼語?!边@是《學堂衛(wèi)生策》一文的眉批。此批不僅指出了文章語言形式方面的特點,而且重在修養(yǎng)學生內在的思想情操。
“摹寫世情。頗能入理。然長篇文字。斷難一氣相貫。宜修潔為妙?!边@是《蘇季子不禮于其嫂論》一文的總批。從寫作實際出發(fā),從謀篇布局,主題的確立,短句和材料的取舍等方面委婉地指出了毛病所在,具有較強的啟發(fā)性和長遠的指導意義。
由上觀之,老師給學生寫的作文評語,不應該是簡單的、生硬的說教,而應該因勢利導,結合學生的實際去發(fā)掘學生習作中的優(yōu)點,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在鼓舞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委婉指出缺點和努力方向。幾句贊美的話。幾句真摯的話,會溝通兩代人的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欣慰和歡樂。那些深刻的哲理,誠摯的希望,富有情感色彩的話,也許將伴隨學生度過整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