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期,在佛教、印度教藝術中還有下列手勢最為常見:
1 尋思式。這一手勢代表講解或論辯,也是教誨中做出的手勢。這一手勢通常由右手做出,但有時也會用左手或雙手,它與法輪式手勢相似,出現(xiàn)在同樣的經(jīng)典中,并被菩薩們更廣泛地使用,它是伐閣羅弗多羅羅漢的手勢。這一手勢中拇指可能接觸中指或無名指,當拇指接觸無名指時,它與希臘教會中赦免的標志相似。
2 金剛式。它象征如來佛毗盧遮那的最高智慧,并且總是伴隨他出現(xiàn),尤其是在他的日本化身大日原的畫像中,右手的五指象征物質世界中抓住這位如來佛知識火焰的五種元素。對于精通密教經(jīng)典的人來說,這一手勢象征神秘的性的結合。
3 觸地式。這一手勢表示“觸摸大地”,根據(jù)眾多傳說,這是釋迦牟尼大徹大悟時做出的另一個手勢。其中流傳最廣的傳說描述了他坐在菩提樹下時受到佛教中的撒旦和大徹大悟的敵人馬拉的誘惑。釋迦牟尼以手觸摸大地以祈求大地之靈的幫助,后者以響雷般的聲音肯定了佛境的正確性。這一手勢出現(xiàn)在東亞各地,并且是泰國公元14世紀以來最為普遍的一個手勢。
4 合十式。這一手勢象征祈求和崇敬,它被印度和基督教徒廣泛用于祈禱中。在印度諸神中,它是哈努曼、迦樓羅以及泰米爾哲人和教育家羅摩奴閻(死于公元1137年)的典型手勢。當兩手指尖交叉時,它們象征宇宙中精神與物質方面的結合。菩薩和其他次要的佛教人物伴隨佛陀時通常做出這一手勢。
當禪定佛面對他們所主宰的宇宙四方時,他們做出的手勢可以把他們區(qū)別開來。(以下提到手勢部分可參見上一期的藝術事典)東方,阿朗佛,觸地式手勢:南方,寶相佛,前三三后三三的姿勢手勢;西方,阿彌陀佛,禪定式手勢;北方,不空成就,無畏式手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