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來,中國藝術品以各種方式流散到世界各地,其中不乏許多國寶級藝術珍品;近十幾年來,不少中國藝術品又以各種方式紛紛從海外歸來,而中國堅挺的藝術市場是這些藝術品回流中國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富在深山有遠親”,中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與藏家迅速增長的需求使得文物回流已成趨勢;另一方面,拍賣行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內地貨源緊張,群雄逐鹿,促使各拍賣行紛紛走出國門,海外“尋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藝術品拍賣恢復后的15年中,流失海外的文物藝術品共有近10萬件通過國內拍賣市場回流,其中出現(xiàn)了不少引人矚目的拍品,并不斷刷新了單件拍品的成交紀錄。2009年,“海外回流”藏品在整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占據(jù)了半壁江山,而2010年春拍則有4件億元拍品均屬“海歸”。
然而,“海外回流”的絢麗光彩之下卻是暗流涌動:一些價值不高的一般藝術品被“海外回流”四字點石成金,身價倍增;一些流散海外的偽作通過偽造的海外收藏家和文獻著錄高調上拍,引發(fā)爭議;更有甚者,“海外回流”甚至成為洗白非法文物的手段,通過將國內仿制的贗品運到國外,通過私人藏家或收藏機構轉手后再回流入境,讓人真假難辨并觸犯法律。
本專題將走進“海外回流”藏品的繁榮及其繁榮背后,撥開光環(huán),解讀爭議,盡可能為讀者呈現(xiàn)“海外回流”藏品及其回流過程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