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田條件下研究了不同時期灌水對強筋小麥鄭麥9023蛋白質及其組分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灌水次數的增加,小麥蛋白質含量呈下降趨勢,即W1>W2>W3,說明水分增加對蛋白質含量有稀釋效應:增加灌水,提高了小麥籽粒游離氨基酸含量,降低了游離氨基酸向蛋白質的轉運;隨著灌水次數的增加,谷蛋白、球蛋白總體上呈降低趨勢,清蛋白呈增加趨勢,醇溶蛋白變化較大,谷醇/清球比值降低。成熟期小麥籽粒谷蛋白大聚合體W2處理達到最大值,表明灌兩水有利于谷蛋白大聚合體的合成;可提高強筋小麥的烘焙品質。
關鍵詞:強筋小麥;鄭麥9023;不同時期灌水;蛋白質組分
中圖分類號:S512.0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9—0039—04
目前水資源不足和高產田氮素過量投入而造成的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已成為我國華北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限制因子。因此開展節(jié)水省肥栽培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勢在必行。已有研究表明,適當減少灌溉量和施肥量,不僅不會影響作物產量,而且能顯著提高水分和氮素利用率。Karasov(1982)認為,對農業(yè)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是開發(f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技術。在有限灌溉條件下,配合適量的養(yǎng)分,能夠使水分得到更有效利用。本研究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不同時期灌水對強筋小麥蛋白質及其組分的影響,揭示水分和小麥品質的關系,優(yōu)化水分管理方案,為優(yōu)質小麥水分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設計
試驗于2008—2009年在河南科技大學試驗農場進行。土壤質地為壤土,0—40cm土層中含有機質15.9g/kg,堿解氮36.27mg/kg,速效磷20.98mg/kg,速效鉀120mg/kg。小麥生育期間降水量160.8mm。灌水處理設3個水乎,W1:拔節(jié)期灌水一次;w2:拔節(jié)期和孕穗期各灌水一次;W3:拔節(jié)期、孕穗期和灌漿期各灌水一次。每次灌水定額750m3/hm2,各小區(qū)間埋設塑料薄膜包埂。每公頃施N 40kg,P2O5 138kg,K2O165kg。氮肥50%基施,50%拔節(jié)期結合灌水追施,磷鉀全部基施。供試品種為鄭麥9023(弱春性、強筋早熟品種),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15M2(5m×3m),10月18日播種,行距20cm,人工點播,三葉期定苗,240萬株/hm2,常規(guī)管理。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開花期,在各取樣區(qū)選擇表現一致良好、同天開花的穗掛牌標記足量。以后每隔6d取樣一次至收獲,每次取樣10穗,田間所取樣品迅速移至室內分離出籽粒,然后置105℃條件下殺青20min,65℃下烘至恒重,及時粉樣備用。
1.2.1 籽粒游離氨基酸含量測定參考李合生的方法,采用茚三酮法測定。
1.2.2 粗蛋白含量測定用濃H2SO4-H2O2法消煮,半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N(%)含量。粗蛋白含量(%)=N(%)×5.7。
1.2.3 蛋白質組分的分離與測定參照何照范的方法。稱取樣品0.5g置于研缽中,分別用蒸餾水、10%NaCl、75%乙醇和0.2%NaOH振蕩法連續(xù)提取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取上述各提取液5ml,加入等體積的雙縮脲試劑20min后,于540nm下比色測定透光率,并用牛血清蛋白作標準曲線,計算提取液中的蛋白質含量。
1.2.4 谷蛋白大聚合體(GMP)含量的測定參照Weagels的方法,0.05g面粉中加入1.5%的SDS提取液1ml,常溫下離心15min(15500×g),棄上清液,殘余物加入稀釋1倍的雙縮脲試劑10ml,振蕩2h后離心,取上清液測540nm處的吸光值,以殘余物中N含量計算GMP的近似值,每個樣品測2次,取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時期灌水對鄭麥9023籽粒游離氨基酸含量的影響
游離氨基酸是蛋白質合成的底物,籽粒中游離氨基酸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蛋白質合成的多少。由表1可以看出,從花后7d開始,隨著籽粒發(fā)育成熟,籽粒中游離氨基酸含量呈逐漸降低趨勢,成熟期的小麥籽粒僅含有少量的游離氨基酸?;ê?—14d,小麥籽粒游離氨基酸含量W1高于W2、W3;花后21—35d,W2>W3>W1;成熟期,小麥籽粒游離氨基酸含量W3>W1>W2。以上表明隨著灌水次數的增加,提高了小麥籽粒游離氨基酸含量。
2.2 不同時期灌水對鄭麥9023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
由圖1可知,籽粒形成過程中總蛋白含量的變化呈“高一低一高”的“V”字形變化趨勢。W2、W3從開花后7d至21d,籽粒蛋白質含量逐漸下降,從花后21d開始到成熟,籽粒蛋白質含量又逐漸升高。隨著灌水次數的增加,小麥蛋白質含量呈下降趨勢,即W1>W2>W3,其中W1處理小麥籽粒蛋白質在花后14d降到低谷,然后迅速回升直至成熟達到最高,W2、W3處理花后7d至21d下降趨勢緩慢,然后緩慢回升,這與水分增加對蛋白質含量稀釋效應有關。
2.3 不同時期灌水對鄭麥9023籽粒蛋白質組分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清蛋白在小麥籽粒灌漿過程中隨澆水次數的增加呈現增加的趨勢?;ê?—14d,小麥籽粒清蛋白含量W2、W3處理高于W1處理;花后21—28d,小麥籽粒清蛋白含量W3>W1>W2;花后35d至成熟小麥籽粒清蛋白含量有所回升,W3高于W2。以上表明灌3水增加了清蛋白的含量。
小麥籽粒灌漿過程中球蛋白在花后7—14dW2、W3處理高于W1處理;花后21—28d,籽粒球蛋白含量W2、W3處理又低于W1處理,到小麥成熟期W3處理球蛋白的含量出現最低值,說明隨灌水次數的增加,籽粒球蛋白含量逐漸減少。
醇溶蛋白在小麥籽粒灌漿過程中隨灌水次數的增加呈現增加的趨勢,但到成熟期則相反,醇溶蛋白含量降低,即處理W1>W2>W3。
麥谷蛋白在小麥籽粒灌漿過程中隨澆水次數的增加呈現下降趨勢,花后35d至成熟小麥籽粒中麥谷蛋白含量W1>W2>W3。以上表明增加灌水次數,谷醇/清球比值降低,這與增加灌水谷醇蛋白含量降低,清球蛋白含量升高一致,是蛋白質品質指標變化的生理基礎。
2.4 不同時期灌水對鄭麥9023籽粒谷蛋白大聚合體(GMP)含量的影響
谷蛋白大聚合體是小麥胚乳貯藏蛋白中最大的一部分蛋白質,其含量反映了谷蛋白聚合體的粒度分布情況,與其它烘焙品質性狀呈顯著正相關。圖2表明,花后7—14d,小麥籽粒谷蛋白大聚合體含量增加,且增幅較?。换ê?4—21d,小麥籽粒谷蛋白大聚合體含量降低;花后21d至成熟含量增加,增幅較大;成熟期達到最大值,以W2處理最高。表明灌兩水有利于谷蛋白大聚合體的合成,可提高強筋小麥的烘焙品質。
3 結論與討論
關于土壤水分對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前人研究表明隨灌水量和灌水次數的增加籽粒蛋白質含量逐漸降低。還有研究指出,無論干旱脅迫或過量灌水均不利于籽粒蛋白質積累,適量增加灌水量是獲得較高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基礎。本試驗研究表明,隨著灌水次數的增加,蛋白質的含量降低,說明水分對蛋白質具有稀釋效應。小麥面粉加工品質受土壤水分的影響,干旱脅迫和漬水均導致籽粒蛋白質含量降低。
在本試驗條件下,隨著灌水次數的增加,小麥籽粒蛋白質、谷蛋白大聚合體含量整體趨勢降低(以W2處理最高),氨基酸的轉化效率降低,清蛋白增高,球蛋白變化比較平緩,谷蛋白降低,醇溶蛋白呈先增后降趨勢,谷醇/清球比降低,從而不利于品質的改善。因此在肥料充足的條件下,只有適當灌水才能使強筋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同步提高。對于強筋小麥而言,在底墑充足條件下,播種一般不澆水,起身拔節(jié)期結合追肥進行灌水,孕穗期澆水與補氮相結合,開花后一般不澆水,特別干旱必須澆水時應在小麥揚花后10d左右淺水澆灌,實現強筋小麥的高產、優(yōu)質、高效和節(jié)本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