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文言文教學難度最大”是語文教師們的共識,盡管文言文教學依然遭受“白眼”的待遇,但并不影響它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比重。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的教學,是我們廣大教師必須要做好的工作。所謂教無定法,殊途同歸,筆者只想從“重文但不輕語”這一點來淺談文言文的課堂教學。
一、要把文言文當做“文”來教
閱讀現(xiàn)代文,我們都知道按照“先感知文章,再理解特定語境中的字詞句的含義”這一規(guī)律,既然文言文也是文章,這一規(guī)律同樣適用。說白了,文言文教學就是要摒棄“字詞教學與鑒賞教學割裂”的“兩張皮”的做法,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不妨來看錢夢龍老師一堂曾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文言課例實錄《愚公移山》片斷:
師:前面的問題解決了,下面再看看,這個寓言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齊聲)移山。
師:這件事敞起來難嗎?從文章里找出句子來說明。
生:很難。文章里有“高萬仞”、“方七百里”兩句。“高萬仞”就是很高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方圓七百里。山又高又大。很難移。
師:想一想,他們的態(tài)度一樣嗎?
生:智叟講愚公很笨,太不聰明了。愚公妻沒有講。
師:你再講講,智叟講的這個句子是如何組織的?
生:倒裝的。
師:那么不倒裝怎么說呢?
生:汝之不惠甚矣。
師:那你知道為什么要倒裝的嗎?
生:強調(diào)愚公的不聰明。
師:對,把“甚矣”提前,強調(diào)愚公不聰明到極點。這句話愚公的妻子是不講的。這里有一點不同。我們再看看稱謂,愚公妻稱愚公什么?
生:(齊聲)君。
師:那么,智叟稱愚公一
生:(齊聲)汝。
師:這兩個詞有區(qū)別嗎?
生:“君”表示尊敬,“汝”很不客氣。
師:很好!我再把這個“汝”簡單地講一講。長輩對小輩,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輩之間用“汝”,就有看不起的意思。智叟叫愚公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恿公,因為他覺得愚公笨。
師:對,這是又一點不同。還有什么不同嗎?
生:還有兩句講得不一樣。愚公妻說:“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說:“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師:不一樣在什么地方?
生:愚公妻說不能把小山怎么樣;智叟說連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動,有點諷刺的意思。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錢老師的課看似重在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實際上通過巧妙的問題設置,穿插了重要的古漢語知識,二者之間聯(lián)系的自然與緊密,令人嘆服,這得力于老師在設計問題時的匠心獨運。這一課例給我們一個啟示:文言文中的漢語知識不一定獨立教授,它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自覺地接受。
二、重視誦讀
這一點,似乎提得有點多余,因為這已是多數(shù)語文老師的共識。但是,據(jù)我所知,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重視誦讀的,恐怕為數(shù)不多。原因是一堂課時間有限,老師們怕完成不了教學內(nèi)容,一般情況下誦讀只是走過場,讀那么一遍兩遍了事,不夠的放在早讀去讀。殊不知,誦讀是理解分析文章最好的前奏。古人說“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們不敢奢求學生在百讀文章之后,忽然頓悟,但是卻可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誦讀中涵詠體味,得到熏陶感染,使古文語感在誦讀中不知不覺培養(yǎng)起來。我們可以看看我們的課文,《勸學》篇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過秦論》中“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還有《赤壁賦》、《項脊軒志》……哪一篇不值得我們高聲誦讀,于聲情中去體昧呢?真正所謂“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
三、新舊聯(lián)系,舉三反一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學習文言文的語言環(huán)境,僅僅靠課堂上學的幾十篇文言文,要想做到“舉一反三”是不容易的。但是,憑借課文這一范例,要做到“舉三反一”卻容易得多,而我們檢驗學習結果,不就是讓學生舉出這“一”來嗎?與現(xiàn)代文相比,文言文盡管歷經(jīng)久遠,但在詞匯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這種穩(wěn)定性給后人學習文言文帶來一定的方便。中學課文里的文言文,要求掌握的語言知識,有很多是重復出現(xiàn)的,只要老師善于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新舊聯(lián)系,學生就能輕松掌握。
例如,實詞“謝”的用法,在許多課文里先后出現(xiàn)。單是《孔雀東南飛》中就出現(xiàn)了四種不同的用法,此后,在《鴻門宴》和《晏子治東阿》等多課中出現(xiàn)過,如果在上到這些課文時,能把學過的課文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學生就可知道原來“謝”字的用法有哪些。由此可見,不同課文的學習是“舉三”的過程,而眾多課文的有機聯(lián)系帶來的是“歸一”的結果。語言學習可以如此,文章鑒賞同樣可以新舊聯(lián)系,舉三反一。如蘇軾的作品被收錄入中學課本的有將近十篇,那么不同階段的學習,都可以把他的相關作品聯(lián)系起來。如學習《后赤壁賦》,可以通過聯(lián)系《赤壁賦》看他的思想,可以通過聯(lián)系《記承天寺夜游》學習他的寫景。這樣學習,相信日后學生再接觸到蘇軾作品,就已經(jīng)懂得如何去閱讀了。這樣的聯(lián)系,學生是感覺親切并樂于接受的。
四、因篇施教
文言文教學之所以先是“重語輕文”后又“重文輕語”,除了矯枉過正,還有一個原因,是語文老師們有一個美好的心愿,試圖探求文言文教學的規(guī)律,形成一個可行的模式。其實,文言文教學不一定要遵循什么模式,與現(xiàn)代文相比,文言文更應注重因篇施教。有的文言文語言淺顯,但意蘊豐厚,那么就不必在字詞句式上過分注重,可以重在鑒賞。如《陋室銘》、《蜀道難》,這些文章適合于反復誦讀,體會欣賞。而有的文章,在鑒賞的同時,也該老老實實地落實漢語知識,如《鴻門宴》,可以從鑒賞的角度把課上得生動活潑,但如果僅此是不夠的,因為文中有大量的語言知識,而且是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如大綱中規(guī)定的實詞,本文就多達27個,在這種情況下,僅重“人文”就無異于只搭建了一個“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因此,文言文教學應從具體文章出發(fā),該重“文”則重文,該重“言”也不要怕犯了“字字落實”的大忌。
以上所述,只是有感而發(fā),也許掛一漏萬,未必能把“文言文該怎樣教”這一問題說清楚。我只希望,在探索新課改的大軍中,我是其中一員。我相信,天不負有心人,同行們齊心協(xié)力,終有一天,語文園地中,“文言文”這塊荒涼的薄地,必將生機盎然,姹紫嫣紅。
責編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