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的十年,前特首何厚鏵帶著其自認“小孩子做大人事”的管治團隊,摸著石頭過河,做出了葡萄牙殖民政府四百年所不能的事來,澳門由一個治安動盪的小城,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盛名的旅遊休閒都市。十年的磨礪,特區(qū)官員與特區(qū)一同成長,09年12月,幾乎所有官員順利過渡到第三屆政府。照理說,經過十年的磨練,特區(qū)政府官員的管治水平、管治能力和管治智慧,應該有很大的提升了。但近期發(fā)生一連串原本是善意的事情,結果卻令政府陷入官民對立的困局。
以中央儲蓄制度這一關乎全民福利的百年大計,絕對可說是造福市民福祉的一件美事,卻因某部門官員理所當然的“官本位”思想,連累數百老人四處折騰而備受社會質疑,更驚動特首向市民道歉。托兒所學位嚴重不足的事實,已是數年前社會強烈關注的事態(tài),特區(qū)發(fā)生前所未有的“為求一托位,半百家長露宿街頭4日4夜的創(chuàng)舉”,難怪事件引發(fā)全民激憤,指責有關官員不作為的官僚作風。直至有老人院因舖租上揚被逼結業(yè),一眾孤苦老人聽天由命,由抽籤來決定去或留,讓人均GDP創(chuàng)亞洲第一美譽的特區(qū)政府之文明度大打折扣,身為澳門居民亦不禁為之汗顏?
前財政局局長“劉玉葉事件”,可體現特區(qū)政府“不拘一格、唯才是用”的舉措,本是無可厚非的,我國古代帝王愛才心切起用敵對方的將才,最終奪天下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問題就出在,澳門廣大民眾對她的誠信出現了質疑,這也成了特區(qū)市民的一塊心病,或許這是歐文龍貪腐事件對澳門社會影響的后遺癥之一。另一方面,亦側面反映了澳門市民對貪腐官員的一種仇視心理。
月前的《因執(zhí)行公共職務的司法援助》法案的出籠,猶如晴天一記響雷,在社會上激起群情洶湧鋪天蓋地般的輿論聲討。值得深究的是,該立法背后究竟有何政治動機和施政思維?雖然懼於社會一面倒的“倒法”形勢,最終陳司長宣佈取締第四條中“名譽”受侵害的部分,但這個維“權”法一旦強行通過,必定推高官民矛盾……而接踵而來的十塊墓地事件,媒體及網絡廣泛加以遣責,令陳司長陷入前所未有的誠信危機,亦同時把政府推向管治威信盡失的局面。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件事必有其因果,事態(tài)演變的結果如何,值得思考和深入分析。
新聞局局長對陳明金議員的書面質詢,竟發(fā)生欠缺該局局長的簽名落款,亦無日期落款的笑柄,是故意借機挑釁立法會?還是只是由於該官員部署的文化水平有限?亦難脫這個“失職維護政府高官形象”的為官之道。如此外行之人又何以佔據該重要新聞部門重職!嗚呼,特區(qū)政府官員的高官質素竟如此水平,可以預見的是,就算行政長官再有能耐,其管治誠信也難免面臨風雨飄零的困局。
以上種種為社會詬病的事件,問題出在哪里呢?俗語“謀事在人”,所有政策的制定都在決策者手上,決策者因應自己的利益需要,制定為自己度身訂做的政策。倘若監(jiān)督與制衡不力,難免出現官員為謀取少數人利益而損害大多數人利益的行為,最終危及政府管治。正如陳明金議員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政府同一個家庭、一個社團組織都一樣,如果其中的成員只有權力、金錢,而無相應的責任同義務,注定遲早會出事。具體反映在部分官員身上,他們手中的權力如果缺乏制約,往往就會失衡,思想就會膨脹。
如何開啟當前新時代陽光政府官員的管治智慧,我們認為可從以下三步著墨:
一是真正從制度上改革,推行官員問責制。即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官員評估機制,對官員功過進行評估,實行“平者讓、庸者退、能者上”的用人競爭機制。對近期多個部門被揭發(fā)監(jiān)管不力,執(zhí)法不嚴,政府權責部門僅以發(fā)出所謂勸諭了事。意味著即使是官員嚴重違法,均無需釐清責任,不需要對后果問責。廉政公署日前高調向數政府部門發(fā)出勸諭,並於各報章連日頭條報道,連番動作卻為市民冠以“撒花搶”之嫌。對此,不少社會輿論批評特區(qū)政府的問責制,是只限於“問”,而沒有“責”。我們認為,問責制一日不“來真格的”,特區(qū)政府現存的一批“不作為甚至亂作為”的官員就不會驚醒,十年如一日地繼續(xù)渾渾噩噩收取一份甚至數份高薪厚祿,甚至在特首眼皮底下作威作福,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為自己謀財,欺騙市民。
只有真正切實落實高官問責,才能有法可依對“無為者亂為者”,勒令其下馬並追究相應責任;對貪瀆者,損害社會利益者,如歐文龍之敗類,堅持要繩之以法。這樣才能警醒后人,營造一種清正廉明之官場風氣,特區(qū)政府才能建立一支敢為、有為的管治隊伍。
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官員流動機制?!叭吮M其才,則百事興”,好的人才用得其所,就像好鋼用在刀刃上,反之,人才亦會變成“庸才”或“蠢才”。是故實行人才縱向橫向合理調動,把重要的人才放在適合的位置,充分發(fā)揮官員的所長,更有利於構建管治智能型人才。
坊間普遍認為,今屆政府唯一讓人耳目一新及看好的是社會文化司部門官員的調用。其它主要官員幾乎原封不動地留在原職位,令坊間質疑:10年在同一個職位上盤踞,無所建樹,繼續(xù)留用,對官員本身亦是毫無挑戰(zhàn)性,無奮發(fā)力可言;對整體施政團隊,亦會導致行政效率不彰,士氣沉沉,何來活力而言,這與特區(qū)打造一個充滿生機的陽光政府的施政理念是否背離呢?
其三是建立“百駒競走”的人才格局。誰都知道,當前澳門人才形式,存在著人才不足,精英缺失的現況。胡錦濤指出,“人才是發(fā)展的根本”,面對橫琴面向全球招商引資,打造區(qū)域產業(yè)高地,若特區(qū)政府坐吃老本,必被時代吞噬。是故特區(qū)政府要有一種危機感,深刻意識到管治團隊的專業(yè)能力和水平不及鄰近地區(qū)高的事實,應面向內地及港臺,甚至面向全世界公開引入具國際視野的各類精英人才。
另外,政府不能只把眼光投放於個別或某幾個的“精英”身上,除了由公務員隊伍中培養(yǎng)大批政治人才的主要途徑,還可透過政治社團及社會諮詢活動中發(fā)掘參政議政的人才,進而有層次地凝聚和培養(yǎng)一大批相同理念的人才,形成“百駒競走”的人才格局。
理工學院教授鄭益奮早前建議,政府管治團隊應引入“分權化”的理念,很值得商榷,官員的權力下放了,分散了,自然責任也分散了,更有利於官員專注於重大的決策,而且分擔了部分責任的下屬,因為得到更多的決策機會,而成為有能力有擔當的后晉人才,並有脫穎而出的機會,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才儲備,何妨不是一件大好的業(yè)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