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萬國_T-,Ak產品博覽會”是公認的第一屆世博會。150多年來,每一屆世博會都成為了世界各國最新科技產品的展示臺,成為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和經濟發(fā)展的加速器。我們有理由期待,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為我們揭曉新的亮點并樹立新的時代典范。
如果要為人類現(xiàn)代文明設定一個“坐標系”,那么1851年倫敦世博會可以當作很合適的“原點”。150多年來,各國的世博會達200余次之多,從來沒有一種人類活動像世博會這樣規(guī)模宏大、歷時長久和影響深遠。世博會是“四海獻瑞,萬邦朝貢”的“文明總動員”,薈萃了全球最杰出的創(chuàng)造和最珍奇的瑰寶,云集了一代最智慧的頭腦和最遠大的夢想。
1876年美國獨立100周年,1889年法國大革命100周年,1893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400周年,1904年“圣路易斯安娜購地”100周年,191 5年巴拿馬運河開通……紀念這些頭等大事的不二之選,全都是舉辦世博會,因為人們再找不到更隆重和盛大的慶典方案了。1900年全世界總人口僅為16億,法國人口僅4000多萬,但乘著原始交通工具涌向巴黎世博會的公眾竟超過5000萬。早期的3屆奧運會都曾依附世博會以聚集人氣和樹立品牌,奧運會能有今天的輝煌不應忘記世博會當年的提攜和幫襯。想要認識近代人類的進步嗎?有條捷徑,那便是認識世博會。 “一切始于世博會”的名言能得到廣泛認同,正因為世博會的發(fā)展歷史也是人類近代文明的編年史。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的哥倫比亞噴泉中聳立著一只象征著美國的航船,兩側各有4名女神奮力劃槳,代表“科學”和“藝術”共同推動國家前進。1900年巴黎世博會上,新落成的亞歷山大三世橋右岸有兩座高聳的雕塑,分別以“科學”和“藝術”命名。如同鳥之雙翼和車之兩輪,“科學”和“藝術”在歷屆世博會上都是一爐共冶的。然而用社會進步的眼光來審視,藝術雖有流派和風格的變遷,卻很難說后世藝術家比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更進步,但科學的領域卻完全是另一番情景了。當年世博會的種子日后長成參天大樹,當年世博會的濫觴最終變?yōu)榫蘖鏖L川。科技進步正是世博會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而歷屆世博會又恰好留下了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清晰脈絡和完整框架。
如同提起人的名字會首先想到容貌,每屆世博會最形象的符號莫過于它的建筑了。而一個時代科技發(fā)展的水平也集中映射在世博會建筑上。1851年倫敦世博會的水晶宮驚世駭俗,一改石砌拱券、圓柱穹頂?shù)牡钐檬斤L格,創(chuàng)造了輕質實用的鑄鐵鍛鐵和玻璃預制件結構,開啟了現(xiàn)代建筑的新紀元;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埃菲爾鐵塔是當年地球上最高的人造物體,成為建筑行業(yè)告別經驗主義,崇尚結構設計和應力計算的輝煌典范;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白城”建筑確立了美國城市改造運動的“主旋律”;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原子塔”是人類走向原子時代的界碑;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的“太空針”和1964年紐約世博會的“不銹鋼地球”則標記著人類跨進了宇宙的大門。多位建筑界的泰斗都為世博會設計了不朽之作。許多世博會建筑至今仍然名秀一方。更有無數(shù)世博會上的佳構雖然只是曇花一現(xiàn)和·涼鴻一瞥,卻為人類建筑科學留下了豐富的資源。
歷數(shù)那些改變世界面貌的偉大發(fā)明,幾乎都是首先在世博會上登臺亮相,此后才風靡全球的。有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電報、電話、電燈、留聲機、無線電的發(fā)明者都是早期世博會最耀眼的明星,但莫爾斯、貝爾、愛迪生、馬可尼們所關心的只是如何“讓電流干活”,至于電究竟為何物,那是法拉第、赫茲、湯姆遜和麥克斯韋們的事。因此世博會很大程度上是發(fā)明家和企業(yè)家的舞臺。然而科學理論如果不從實驗室的象牙塔中轉化為面向市場的實用技術,將永遠無法變成生產力并造福人類。
世博會留下了許多“世界第一”,人們熟知奧迪斯“安全電梯”和莫尼爾“鋼筋水泥”一舉成名的故事,驚嘆巴貝奇差分機的智慧,敬仰本茨和戴姆勒“始祖汽車”的殊勛,艷羨勝家縫紉機、雷明頓打字機的成功。從魯米埃兄弟的電影、柯達公司照相機到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機,從跨越生命全過程的嬰兒箱、鐵肺、x光機和火葬爐,直到薩克斯管、拉鏈、明信片、鉛筆、圓珠筆、尼龍、魯比克魔方,乃至藍帶啤酒、熱狗、冰淇淋、爆米花、口香糖,以世博會為“跳板”走進大眾生活的“好東西”是一份厚厚的清單。連公共廁所也是從水晶宮里誕生的。如果把一種發(fā)明看成文稿和排練,到世博會展覽才是最高規(guī)格的發(fā)表和公演。
“以大為美”的理念幾乎貫穿了早期世博會。從世界最大的考利斯蒸汽機、埃利斯蒸汽機、克魯梭氣錘、“十足類”火車頭、威斯汀豪斯發(fā)電機和通用公司電動機,到數(shù)層樓高的管風琴、天文望遠鏡,乃至克虜伯大炮,都隱喻了科技的強大和人類的力量。把最大的煤塊、鋅礦石、木材、銀錠和鉆石運到世博會是為了把觀眾“嚇一大跳”,而50英尺高的汽車、80英尺高的輪胎、14噸的打字機、數(shù)英尺直徑的大燈泡,甚至用1萬頭牛的奶制成22000磅的大奶酪,都讓好大喜功的人們感受到“格列佛漫游大人國”般的愉快。
對于胸懷大志的創(chuàng)業(yè)者,世博會的滋養(yǎng)和熏陶甚至改變了他們人生的軌跡。18歲的諾貝爾參觀了1851年倫敦世博會,對科學的向往壓倒了對文學的迷戀;布魯奈爾和魯賽爾就是在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結識后,敲定了建造“大東方”號巨輪的方案;從斯德哥爾摩趕到費城參加1876年世博會的安德魯受到美國飛行家懷斯的啟蒙,成了瑞典熱氣球航行的先驅;幼年的福特因父親參加1876年費城世博會而愛上機械,1893年他專程奔赴芝加哥世博會并見到戴姆勒的汽車后,激發(fā)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靈感。
世博會對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最深遠的影響也許還不是那些“多如恒河之沙”的展品,而是推進全球科技交流的國際活動。1867年巴黎世博會展出了各國錢幣和量具,法國“末代皇帝”拿破侖三世的一大善舉,便是親任主席召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型國際會議“世界貨幣大會”并試圖統(tǒng)一度量衡。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上,國際會議開始系列化,農業(yè)和森林、鳥類保護、國際醫(yī)學大會、國際氣象大會等分別舉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國際專利大會頒布的第一個國際專利保護法,為全世界制訂了意義深遠的“游戲規(guī)則”。1878年巴黎世博會上,由法國作家雨果發(fā)起的著作版權保護大會直接帶來國際版權法的誕生,國際郵政大會整合了各大洲封閉的通信體系,國際盲人大會則推廣了世界統(tǒng)一的“布來耶盲文”。1889年巴黎世博會閉幕后更留下了兩件“無價之寶”,那便是世界計量大會用90%鉑和10%銥合金制成的“米原器”和“千克原器”。從此后1米到底有多長、1千克到底有多重,金由這兩個“命根子”說了算。誰家的復制品有了“三長兩短”或“畸輕畸重”就要到巴黎來校正。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的重大突破是建造了專門的“世界會議輔助樓”,為100多個全球性大會提供成龍配套的服務。著名的世界數(shù)學大會、世界工程師大會、國際鐵路商貿大會、國際航空大會,直到世界婦女大會、世界宗教大會、世界青年大會,都對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眾多行業(yè)紛紛在世博會期間成立協(xié)會、簽署條約、發(fā)表宣言,成為歷史上最朝氣蓬勃的“文山會?!?。世界會議輔助樓的座右銘是“思想比展品更重要”。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班克羅夫特在《世博讀本》中說: “杰克遜公園展館是世博會的身體,世界會議輔助樓才是靈魂”。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會為期一周的“世界藝術科學大會”則請來了200多位最負盛名的科學家,舉行了24類128個分會,留下了15大卷煌煌文集,成為當年人類知識的總匯編。正如大會教育部長羅杰斯所說, “世博建筑和展品都會消失,而思想成果將永世長存”。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世博會是規(guī)模最宏偉、吞吐量最巨大的科技館和科普課堂。除了展覽最新科技產品,世博會歷來注重演示生產流程,從信封、肥皂、牙膏、火柴、玻璃、啤酒、罐頭、磚頭、皮鞋生產直到橡膠制造、汽車裝配、汽油提煉,讓公眾知道商店里的東西從哪里來;展館里仿真的玻璃蜂房,開動的透明蒸汽機,血脈奔流的透明人,結構完好的透明電話、電視、汽車等讓觀眾懂得了種種“暗箱”里的玄妙機關;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尼亞加拉水電站、胡弗水壩、阿爾卑斯隧道等活動模型則讓人對這些巨大工程豁然于目和了然于心。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以科學為主題,美國第一個天文館在這里對公眾開放。新問世的門捷列夫周期表、經典的地質年代鐘、侃侃而談的機器人,直到原子結構和愛因斯坦相對論,讓“門外漢”也能流連忘返。最叫人興趣盎然的展品是歷史上6種著名的“永動機”,它們偽科學秘密在公眾面前暴露無遺。歷屆世博會極大激發(fā)了全社會對科學的熱情和向往。許多世博會建筑日后成了科技館,當年的展品也成了珍貴的館藏。
世博會吸引公眾的重要法寶是大規(guī)模游藝娛樂活動,而科技的進步讓公眾越來越“玩”得新穎和刺激。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首創(chuàng)同主展館分離的“中途樂園”,堪與巴黎埃菲爾鐵塔媲美的菲利斯大轉輪是工程技術的杰作,264英尺高的2只鋼圈靠輻條的拉力承重,56噸重的軸是世界最大的鍛造件,36個轎廂能裝載2160名游客。850英尺長、4英尺寬的冰雪滑道在盛夏季節(jié)始終保持1英寸厚的冰雪層供游人嬉戲,這是最新冷凍技術創(chuàng)造的奇跡。麥布里奇的“祖潑拉克西鏡”放映廳則算得上人類最早的“電影院”。1901年布法羅世博會的“月球之旅”,此后世博會的地震體驗、北極之旅、西伯利亞鐵路之旅、太空之旅等層出不窮。1939年紐約世博會上,愛因斯坦親自駕駛旋轉賽道上的小型汽車并高度稱贊其中隱喻的“相對性原理”。1964年紐約世博會上高科技的迪斯尼“小小世界”亮相,開創(chuàng)了全球娛樂業(yè)的新天地。
早在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就出現(xiàn)了中國人的身影,中國商人徐榮村的榮記湖絲獲得大獎,此后頤生酒、茅臺酒、張裕葡萄酒、常州梳篦和不少工藝品與原材料多次在世博會贏得殊榮。鮮為人知并值得大書一軸的是,1884年美國新奧爾良世博會上,中國送展的棉花壓倒群芳,特別關于種植、紡織全過程的實體模型和中英文對照的展品簡介,征服了所有同行和觀眾。美國學者坎德爾在《新奧爾良歷史》一書中寫道“這是整個世博會的最優(yōu)秀的展覽,足以讓自夸先進的歐美國家無地自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次蒞臨,賦予了1982年諾克斯維爾世博會特殊的意義,觀眾要排上4小時的隊才能進入中國館一飽眼福。此后歷屆世博會中國館總是人氣最旺的展區(qū)并多次評為五星級展館。除了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中國館的新氣象是環(huán)幕電影、長征火箭、人造衛(wèi)星、三峽工程、三北防護林、信息高速公路,世界收到的最強烈信號是中國科技騰飛。
回望世博會波瀾壯闊的歷史,從少數(shù)大國主宰到發(fā)展中國家申辦,從大規(guī)模的產品堆積到全球性課題的思考,時代前進了,世博會的形態(tài)也與日俱新。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fā)達,各類專業(yè)展覽的興起,世博會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但毋庸置疑,世博會珍貴而獨特的價值不會貶損。馬克·吐溫參加1867年巴黎世博會后曾說,“全世界的物品是神奇的展覽,全世界的人流是更神奇的展覽”,無論經濟和科技如何發(fā)達,人類從天性來說永遠需要共同的盛大節(jié)日。何況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從來沒有面臨如此眾多而復雜的共同問題,需要最大程度的溝通與合作。世博會是全人類走到一起的最好理由,我們在這里確認彼此屬于同一物種,并且規(guī)劃人類在這顆行星上的明天。
科學的理念和科學的進步永遠是世博會的靈魂。世博會將向何處去?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許會有新的驚人揭曉,并且樹立新的時代典范。(文章代碼:100702)
【責任編輯】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