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人類在尋找地外文明的過程中,仍把注意力集中到外星人所發(fā)射的無線電信號上。然而,除了無線電信號外,外星文明還有哪些活動能讓人類捕捉它們的蛛絲馬跡?科學家們做了大膽的設想。
1 尋找外星人制造的光污染
因為人造光源,夜間從太空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城市。而生活在系外行星上的外星人或許也會產生光污染。但是要發(fā)現(xiàn)地外文明發(fā)出的光并非易事,因為,即使全世界所發(fā)的電都被用來產生光,亮度也比地球表面反射的陽光弱上數(shù)千倍。
2 尋找外量人制造的化學污染
除了尋找外星人制造的光污染外,我們還可以在系外行星上尋找化學污染物的跡象。碳氟化合物等物質留下的痕跡,在遠處就可以觀察到。這是因為它們吸收特定波長的紅外線的能力很強,即使氟氯化碳的濃度僅為萬億分之幾,人類都能發(fā)現(xiàn)它。不過要想發(fā)現(xiàn)這些痕跡,必須借助清晰度比現(xiàn)有儀器更高的望遠鏡。
3 尋找外量人產生的核廢料
如果某個星球上被傾倒過核廢料,那么這個星球上可能會有大量核裂變產生的稀有元素,例如锝或銣等,我們或許就能識別它們。但是根據(jù)科學家計算,要產生可以識別的信號,可能需要數(shù)量足夠多的稀有元素,例如10萬噸锝。與之相比,在過去1個世紀,地球的核反應堆只產生了100噸左右的锝。
4 搜尋“戴森球”
地外文明的“戴森球”工程可能會暴露他們的行蹤。弗里曼·戴森早在1960年就提出一種理論,他認為,地球這樣的行星本身蘊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足以支撐其上的文明發(fā)展到高級階段;而一個恒星一行星系統(tǒng)中,絕大部分來自恒星輻射的能源都被浪費掉了。戴森認為,一個高度發(fā)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類的恒星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得恒星的大部分輻射能量被截獲,只有這樣才可以長期支持這個文明,使其發(fā)展到足夠的先進。戴森所設想的這種可以包圍恒星的球狀結構就被稱為“戴森球”。
“戴森球”可部分或全部阻斷一顆恒星的可見光。但是由于這個球體會被恒星加熱,它也會發(fā)出紅外線,因此從地球上也許能發(fā)現(xiàn)它。天文學家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戴森球”,他們提出的幾個候選對象,可能只是氫氣團、塵埃包住的遠古恒星或小行星。
5 搜尋“費米氣泡”
也許地外文明不僅只截獲一顆恒星的光線,它可能會在很多恒星周圍建造數(shù)個“戴森球”,從而在其所在的星系產生暗區(qū),科學家稱之為“費米氣泡”。跟單個“戴森球”一樣,“費米氣泡”也輻射熱量,使它們在紅外線范圍內可以觀測到。不過要發(fā)現(xiàn)它們并非易事。風車星系等螺旋星云充滿塵埃和暗區(qū)。橢圓形星系等亮度更加統(tǒng)一的星系,可能是尋找外星人的更好選擇。
6 尋找外星人改造恒星的證據(jù)
一個高級文明社會為了使自己的行星家園更適于居住,可能會改變自己的主恒星。隨著恒星不斷衰老,核子里的氫元素消耗越來越多,它們慢慢膨脹,變成紅巨星,這種天體可以吞噬周圍的行星。一個高度發(fā)達的文明可以通過延長恒星的壽命來避免災難發(fā)生。然而要做到這些,需要努力改變恒星內部環(huán)境,例如彌補恒星內部消耗的氫元素,清除恒星的一些物質,或者調整恒星的旋轉率,改變其內部壓力。這些改變會給恒星賦予獨特特征,從而提供有關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jù)。
責任編輯 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