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湖北荊州人,從23歲進北京,到58歲躺在棺材里離開北京,在京城土地上完成了一個知識分子從政的理想,做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業(yè)。
張居正36歲時,他在翰林院的頂頭上司徐玠進入內(nèi)閣當(dāng)了次輔,利用權(quán)力安排張居正擔(dān)任時為儲君、日后成為隆慶皇帝的朱載垕的老師。徐玠看中張居正,認為他日后可當(dāng)重任。嘉靖皇帝去世時,徐玠已經(jīng)是內(nèi)閣首輔,為了讓40歲的張居正能盡快進入內(nèi)閣,徐玠一年時間內(nèi)給他升了四級。
隆慶皇帝在位的六年里內(nèi)閣換了四任首輔,輔臣們斗得驢嘶馬喘,隆慶皇帝是一概不管。一心想改革的張居正,給隆慶皇帝上了改革建議書,卻被置之不理,只得隱忍著尋找時機。
六年之后,隆慶皇帝死去,他的兒子朱翊鈞繼位,是為萬歷皇帝,朱翊鈞只有10歲,選中張居正當(dāng)了首輔,到這時,改革的機緣才得以成熟。
張居正的整頓標準是,貪官不能用,瀆職官員不能用,這些人都是肯定要罷免的。他又加一條,庸官也不能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也是壞官。因為朝廷的官員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多一個庸官就擠掉了一個干事的人。他就按這樣一個標準整頓,三個月后裁了三千多名官員。
整頓完成后,騰了一些位置出來,第二步是要舉薦干部。萬歷皇帝下旨讓每一個省級干部向朝廷推薦三個人才,后來吏部匯總起來,被推薦的人得票最高的是海瑞。吏部尚書就問張居正:“海瑞這個人你看怎么用他?”張居正回答說:“我說這個人不能用。”
海瑞是有名的清官,但歷史中的他與文學(xué)作品中的他,還是稍稍有一點出入。海瑞當(dāng)過南直隸巡撫。南直隸府建蘇州,管轄的地方是國家糧賦重地,明朝財政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于這個地方。結(jié)果海瑞在那里當(dāng)了三年的一把手,地方的財政收入少了一半。國庫的稅銀收不起來。海瑞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簡單的殺富濟貧,他不抓生產(chǎn),國民經(jīng)濟、GDP的增長,都跟他沒關(guān)系,他就是抓廉政。這樣一來把國家的財稅重地搞得一團糟,跟他一個班子的人都紛紛要求調(diào)動,不愿意跟他共事。
張居正對吏部尚書說:“海先生是一個好人,個人清廉,而且有氣節(jié),這都是好的,但是我現(xiàn)在要選用能臣為朝廷做事,是要選好官而不是選好人。好人就是大節(jié)不虧,不貪不懶,做事有規(guī)矩。好官不一樣,上要讓皇帝放心,下要讓老百姓得實惠,上下通氣才叫好官?!?br/> 張居正最終沒有起用海瑞,他的標準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是什么意思呢?用小平同志的話解釋再恰當(dāng)不過了,就是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
人才并不一定全是君子,有的時候人才也是小人。真正會用人的人是君子也要求,小人也要用。我們今天看電視劇老是說這個人是一個奴才,我說奴才是最好的人才,“奴”是忠誠,“才”指能力。對國家不忠誠,有能力更壞事。對領(lǐng)導(dǎo)、對國家很忠誠,沒有才華,根本擔(dān)不起重任,所以品學(xué)兼優(yōu)才是奴才。
僅以道德取人會妨礙執(zhí)政者的用人思路??酌现勒f立德,立功,立言。如果國家的重要部門全是想立德的人,要那么多圣人,國家就亂套了。國家要的是大量的立功的人。想立功的人就是循吏,想立言的人多半是清流。張居正抓住了用人的這一點,一盤棋都活了。改革的團隊建立了,改革的推進速度就快。張居正開始向所有的貴族利益集團開刀,對社會利益集團重新定位,打破舊的平衡點尋找新的平衡點。既考慮到各個集團的心理承受力,也考慮到國家不至于付出更多的改革成本。
這個問題上,張居正也是做得非常出色的。孟子說了一句話:“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边@實際是告訴當(dāng)官的,當(dāng)官要當(dāng)?shù)煤茫逊椒矫婷娴拇砣宋锶空疹櫤?,政?quán)就長治久安。
但是人的基本的性格是趨利的,最后強勢越來越強,弱勢越來越弱。政治家管理國家就是讓強勢這部分得到遏制,為弱勢這部分增加社會福利與權(quán)益。政治家平衡各種利益集團,不能像孟子那樣謙謙君子不得罪于巨室,而是必定要得罪于巨室。
張居正1572年當(dāng)上了首輔開始推行改革,即萬歷新政,到1582年他死在任上,前后十年時間,萬歷新政堪稱一場成功的經(jīng)濟改革。
明代的第一代領(lǐng)導(dǎo)人是洪武皇帝,第二代領(lǐng)導(dǎo)人是永樂皇帝。張居正認為洪武永樂創(chuàng)立的國家制度、治國主張不必改變,只從經(jīng)濟入手?,F(xiàn)在看起來,他這樣做充滿了智慧,從不在政治上做傷筋動骨的事。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叫一門心思搞經(jīng)濟。從他接任到他離開這個世界,官員的工資實際上增加了5倍,而老百姓的生活也實實在在得到提高,整個社會的財富都在迅速增加。
在萬歷新政期間,整個社會組織在發(fā)育,各種新的職業(yè)、新的工作崗位出現(xiàn),農(nóng)民安居了,城市化的進程也空前快速地發(fā)展。朝廷的行政系統(tǒng)辦事效率顯著提高,每個官員都必須努力工作,整個大明帝國像一個高速運轉(zhuǎn)的機器。
作為萬歷新政的總設(shè)計師與總工程師,張居正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他死后一年多,萬歷皇帝開始對他進行清算,長期受到壓抑的皇權(quán)突然感覺到能夠自由地發(fā)揮了。由于對張居正的清算,萬歷新政的大部分改革成就都喪失了。但是,不少朝廷官員頂住壓力,站出來為張居正講話。
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鄒元標的事跡。這個人在萬歷五年上奏章,罵張居正是衣冠禽獸,他被打斷腿送到貴州。張居正死了以后,他回到朝廷,看到張居正之后的官場,又開始盛行貪污,官員又開始享樂,黨同伐異,世風(fēng)日下,鄒元標很痛心,終于醒悟張居正所作所為全是為了國家。于是,他一再呼吁要給張居正平反。
到了崇禎一朝,作為三朝元老的鄒元標已成為朝廷最有影響力的大臣,崇禎皇帝聽從他的建議給張居正徹底平反。但此時大明氣數(shù)已盡,鄒元標拄著拐棍在紫禁城里長嘆:“可惜啊,世上已無張居正!”
一個當(dāng)年因反對張居正被打殘的人,最后如此懷念并推崇張居正,這給我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啟示??!
?。ㄕ浴睹牢摹罚?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