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上下總結(jié)出一種對洋人的生理缺陷的認識:他們的膝蓋是不靈的,他們的腿難以彎曲。而后到了洋人扛著槍炮沖進來,不少人便想起這種缺陷大有利用的價值。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使者馬戛爾尼用為乾隆祝壽的名義來華,試圖建立中英間的平等通商關(guān)系,結(jié)果雙方因覲見禮儀發(fā)生爭執(zhí)。清廷要求英使行三跪九叩之禮,英使則表示覲見中國皇帝至多像見英王一樣,單屈一膝而已。這問題從馬戛爾尼上岸到抵達熱河行宮,一路上這邊誘導、勸說,反復教育,那這卻頑冥不化,鬧成一場膝蓋大戰(zhàn)。
最有趣的是:覲見禮儀結(jié)果是怎么弄的,竟然雙方各有一說。清延所留下的文獻,明白記載,洋人雖不習慣跪叩大禮,但終于還是屈服于天朝的恩威,這表明教育是有效的;而馬戛爾尼的日記(中文譯名《乾隆英使覲見記》),卻說他堅持到底,中國皇帝“特旨允用西禮”。膝蓋大戰(zhàn),竟成了歷史疑案。
不管怎么說,因為這件事,再加上之前俄國使者也曾因不肯下跪而遭到拒斥,清廷上下總結(jié)出一種對洋人的生理缺陷的認識:他們的膝蓋是不靈的,他們的腿難以彎曲。而后到了洋人扛著槍炮沖進來,不少人便想起這種缺陷大有利用的價值。
道光年間,兩江總督裕謙在一份奏折中說:“夷人腰硬腿直,一擊即倒?!贝竺ΧΦ牧謩t徐也一度相信這些話,認為夷人“腰腿僵硬,一撲不能復起”。
還有一位曾任大理寺卿的金應麟,也是堅決的主戰(zhàn)派。二十多年前讀金氏《豸華堂文鈔》,看到他鄭重其事地向朝廷提出作戰(zhàn)方略:對付夷人,最好的辦法是伏兵在草叢里,用長竹竿擊打他們的腿。如此認真又如此奇異的談?wù)?,當時的感覺倒不是可笑,而是悲從中來。而英俄使者拒絕跪拜給清朝皇帝和官員們留下印象之強烈,也由此可見。
人類的某些行為方式根源非常之深。動物學家英里斯在《裸猿》一書中說,同類動物之間弱者向強者表示認輸或臣服,最普遍的情形是采用蹲姿將身體蜷縮起來,一動不動;更有甚者,是將身體最容易受攻擊的部分朝向?qū)κ?,表明自己任由對方處置?br/> 而人類則將這種行為方式演化成跪拜禮儀。趴在地上,五體投地,是畏縮姿態(tài)的極端化表演;其過程愈是被延長和強化,就愈是能夠增加一方的卑屈心理和另一方的精神滿足——三跪九叩搞得那么復雜,道理就在于此。
正是因為跪拜禮儀標示了雙方地位和人格的不平等,它隨著平等思想和個人尊嚴意識的增強而逐漸消亡,是理所當然的結(jié)果。馬戛爾尼和乾隆皇帝之間的“膝蓋大戰(zhàn)”,說到底并非地域文化的差異,而是歷史進步程度不同的表現(xiàn)。辛亥革命據(jù)說成果有限,但正式取消跪拜禮,總還是值得贊頌的吧。
然而歷史有時真的詭異得不可想象。居然到了21世紀,跪拜又重新成為時髦。倘若是個人之間,徒弟要拜師傅,學生要拜老師,有愿打有愿挨的,也難以禁止;但把卑屈的姿態(tài)搬弄到電視上去,終究已是甚不雅之事。而尤不可思議者,居然在重慶一所中學的高中畢業(yè)典禮上,鬧出讓900多名學生“跪謝師恩”的奇特場面。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人格成長的地方,尊嚴是正常人格的基礎(chǔ),那些以教育為業(yè)的人們,到底是昏聵糊涂,還是居心不良,實在讓人說不明白。
民國年問,康有為說過,“中國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為也?”照他的邏輯,人長著膝關(guān)節(jié)就是為了下跪用的。而今人主張叩頭,亦每以繼承中國文化傳統(tǒng)為說辭。這可以說是“膝蓋大戰(zhàn)”的延伸吧。
似乎在萊些人看來,西人的膝蓋即便靈活,至多不過足球踢得好,而我們的,卻可以用來下跪,這是國粹!但要說傳統(tǒng),內(nèi)涵也很多,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貫,使我不得開心顏!”難道不是傳統(tǒng)?
偶然讀到一篇教女子抵抗暴力侵襲的文章,說膝蓋是人體中最硬的骨頭之一,屈起膝蓋用力撞擊暴徒的軟襠,足以使對方鬼哭狼嚎,一時不得動彈。這也是膝蓋的用處,很不錯。而膝蓋骨特別硬,我是從這里第一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