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議論中國的“八零后”怎樣的讓人愛恨交加,那日本的“八零后”呢?他們和我們有怎樣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他們又是怎么看待中國同齡人的?
加藤嘉一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日本“八零后”。數(shù)年前,我在為雜志的專欄尋找外國撰稿人,朋友推薦說,這個日本小伙子很不一般,你應(yīng)該見見。
他當時是北大國際關(guān)系學院的本科生,日本高中畢業(yè)以后就來中國上大學,不是那種短期的交換生。見面后,他很高興地答應(yīng)了我的約稿。
加藤交給我的第一篇專欄文章,是他組織中日青年交流活動時產(chǎn)生的一個疑問:許多北大學生畢業(yè)后的“理想出路”似乎都是外國投行或咨詢公司,然后出國讀MBA,這本身不成問題,但問題在于這種模式的“大眾化”——他們確實很聰明,但在人生選擇上是否缺乏獨立性?
在談?wù)撊ツ甑谉嶙h的“蝸居”時,他寫道,中國年輕人有一種“首付信仰”,一定要在大城市里買一套房子才安心;東京房價也很高,但日本卻沒有“蝸居問題”,“日本人結(jié)婚時都會委婉地問對方一句:‘你能跟著我辛苦一輩子嗎’,這句話中國男人現(xiàn)在怕是不敢問了?!?br/> 局外人的身份,局內(nèi)人般的了解,加藤一直以這種特殊的視角觀察著這些年的中國熱點問題和中日關(guān)系。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起話來總有一種遠遠超越年齡的成熟度和憂慮感,非常不像是1984年出生的人。
直到我讀到他這本名為《從伊豆到北京》的自傳,才找到了答案。
在這本書里,來自伊豆農(nóng)村的加藤講述了他的成長故事。上高中的時候,因為父親經(jīng)營破產(chǎn),作為長子的他不得不每天三點起床送報紙,送到6點,風雨無阻,一直堅持了6年,此外還要兼職做翻譯貼補家用,以及應(yīng)付前來逼債的黑道,一年中搬了十幾次家。他說,每天可以學習的時間就是上學和放學在電車上的一個多小時。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中國學生有那么好的學習條件,反而學習壓力很大?!彼?jīng)對我說。
現(xiàn)在的加藤,已經(jīng)用中文出版了三本書,成為了很多中國和國際媒體的座上客,但仍然很“拼”。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剩余的時間被他精確地分割成很多小塊,每一塊做什么事,井井有條。這大概也是他可以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nèi),從一個外國來的“三無人員(不會中文、沒有中國朋友、沒有人民幣)”,變成一個頗有名氣的媒體人的原因。
或許在26歲的年紀寫自傳實在是有點“自不量力”,但從這個略顯“輕狂”的日本年輕人身上,我們真的可以學到一點:人和人最主要的區(qū)別,不是國籍種族,也不是所謂“富二代”和“貧二代”,而是你是否有勇氣和毅力為了一個目標去“拼”。
Review BOOK
《地下:東歐薩米亞特隨筆》
【捷克】伊凡·克里瑪?shù)戎皠P旋 編譯 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版
波蘭、捷克、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的作家們在上世紀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下采取了一種“薩米亞特”的寫作方式,即地下出版物,本書收錄的文字是那個年代的見證。
《迷惘的諸侯:后辛亥時代的西南軍閥》
江上葦 著 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
本書梳理了民國成立之初,西南地方(川、滇、黔)軍閥的紛爭、融合、發(fā)展的歷史,從幾個地方軍閥的興衰,折射出那個兵火聯(lián)結(jié)的社會現(xiàn)實。
《塵世·挽歌》
野夫 著 新星出版社2010年3月版
共兩部分,國憂家恤,萃此一書。前部分《挽歌》悼念至親故人,細膩哀婉;后半部《塵世》主要寫好友,字句擲地有聲,有豪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