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自己不煩,家人也不煩,彼此能開心相處。林老師倒覺得,在考慮怎么去做之前,不妨先解讀一下自己為什么“煩”。
你說你希望自己能有機會獨立思考,并決定一些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的學習安排、假期安排等,你希望父母不要打擾你獨立的空間,希望父母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你。這些愿望都非常美好。
可你是否知道,為什么每當父母開始“嘮叨”,提醒你注意這注意那的時候,你會煩?因為在你的內(nèi)心深處,你把父母的“嘮叨”等同于父母否認了你的獨立,這種否認與你的美好愿望是沖突的,所以你就“煩”了,所以你會“不由自主”地急著證明“我不是小孩子”。如果林老師說,你的自我“聲明”某種程度上恰恰說明你內(nèi)心并不十分相信自己的獨立,不知你是否能接受。不如換個角度來思考,父母的“嘮叨”事實上并不影響你的獨立,你仍舊可以用你的能力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既然這樣,就將父母的叮囑理解為愛心的一種表達吧。或者說,如果你需要父母的“不嘮叨”來“證明”你的獨立,是否只能證明你還不那么獨立,需要透過父母的言行來印證或判斷自己是否具備某種能力?
你說到父母隨意打擾你的空間,林老師想知道之前你是否和父母有過一些約定。作為一個心理成熟的人,會將自己的合理要求明確地告訴對方并取得對方的充分理解,而不是單純地抱怨,因為抱怨往往只能增加自己的煩惱而別無他用。
誰都不愿意“逆來順受”,而同時,我們往往錯過很多“順來順受”的機會。當父母給我們一天完全自由的時間獨立支配,不妨更“高質量”地去“享受”它;當父母給我們“部分的自由”時,我們也不妨在“部分的空間”里展示“完整”的自我,逛書店、在家看書本來應該就是我們的生活安排的一部分,而即使是看似與我們生活不十分相干的走親戚不也可以增加我們的人生閱歷?
舉個不完全恰當?shù)睦?,在《西游記》中,孫悟空可是戴著金箍成長為佛的,而當他修煉成佛(或者說他的“佛性”成熟)的時候,“緊箍咒”自然也就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