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在全國全面推廣使用以來,教師培訓成為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任務。新課程教師培訓覆蓋面廣,在組織實施過程中,教材編寫出版單位也參與了教師培訓,而出版單位參與教師培訓面臨諸多困難,很難保證培訓質量。新課程教師培訓應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引入社會化培訓機構,讓出版單位退出教師培訓體系。
2001年,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展起來,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的。作為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標志性舉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全國38個課程改革實驗區(qū)全面推進。新課標承載著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具體體現(xiàn),首當其沖的就是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及教育觀念的轉變,因此教師培訓成為新課改中人們最為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八年來,國家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由于各種原因,出版單位也陸續(xù)參與了新課程教師培訓,并逐漸在其中擔當起了重要角色。出版單位的參與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育行政部門培訓的壓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從更深層次看,出版單位取代教育行政部門而成為培訓主體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全國的全面鋪開,出版單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培訓壓力,以出版單位為主體的教師培訓面臨考驗,為此,有必要對出版單位參與教師培訓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出版單位參與教師培訓的現(xiàn)狀
為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保證教師培訓工作的質量,教育部頒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對教師培訓的組織實施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第一,教師的培訓工作由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yǎng)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根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應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核心內容。第二,為保證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制訂有效、持續(xù)的師資培訓計劃,教師進修培訓機構要以實施新課程所必需的培訓為主要任務,確保培訓工作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第三,做好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要按照“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首先應抓好對國家級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級試驗區(qū)教師的新課程培訓工作,然后逐步擴大到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內其他地區(qū)的教師;要從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任課教師培訓抓起,然后逐步擴展到其他各年級任課教師。根據(jù)《綱要》要求,國家層面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骨干教師的培訓,這些措施加強了對教師培訓工作的管理,促進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但是,隨著新課程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開展,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的覆蓋面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廣大教師接受培訓工作的需要。對于地方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來說,他們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國家要求必須對所有參與課程改革的教師進行培訓,另—方面,他們面臨著資金、培訓人員的組織實施等方面的困難。為解決這一矛盾,由教材的編寫出版單位代為組織開展的基層教師培訓的工作模式很快在全國范圍內普及起來。出版單位直接向實驗學校發(fā)放培訓通知,直接組織實施培訓,當然培訓經費也基本上由出版單位承擔。在培訓形式上,出版單位有的是聘請專家講座(基本上是請教材編寫者作專題講座),有的是組織開展研討會,還有的是以公開課形式組織開展所謂的“優(yōu)質課大賽”,省市教研員、教材編寫人員均成為了評課者。
對于承擔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出版任務的出版單位來說,要想使自己出版的教材進入某一地(市),首先要對教師培訓工作作出承諾。由于中小學教材的提供者已經由二十多年前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發(fā)展到目前的八十余家,市場化的運作模式讓出版單位不得不接受這一附加條件。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基層教師的培訓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出版單位承擔。
二、出版單位參與教師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
出版單位承擔教師培訓工作不僅有?!毒V要》要求,且存在如下日益凸顯的問題。
1 培訓質量難以保障。教師培訓是關乎教育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后,及時讓教師準確掌握新課標的理念關系到新課改的成敗?,F(xiàn)實中,許多地方把教師培訓當做了教材的“入市條件”,面對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勢和市場準入的苛刻條件,出版單位被迫承擔了培訓義務。但是,出版單位是企業(yè)或者企業(yè)化管理的事業(yè)單位,不是教育行政單位,兩者在教師培訓方面即便有些許利益或者責任的交集,也不可能完全重疊,因此作為教育行政部門職責之一的教師培訓工作不可能在出版單位得到完全的共鳴。出版單位自身沒有培訓義務,又限于自身教育培訓資源的匱乏,很多時候僅是對教材使用進行培訓,因此不可能達到《綱要》規(guī)定的培訓要求,導致的后果就是形式主義的培訓,甚至是變形走樣的所謂培訓。教材的使用培訓和教師培訓在內容和方法上截然不同,如果以教材使用培訓的方式來做教師培訓,培訓的效果可想而知。
2 培訓力量薄弱。出版單位在教材出版過程中承擔組織策劃、編校質量審核、編輯出版等具體工作,教材的內容主要由教材編寫隊伍承擔。因此,出版單位更熟悉的是教材的編寫體例、知識的結構、教科書的出版形式等,在教師教育方面的實踐經驗相對薄弱,缺少熟知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專業(yè)培訓隊伍,缺少對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型人才,更缺少熟悉培訓規(guī)律和方法的專門人才。教材編寫者雖然在培訓中被奉為理論專家,但有時候他們只是某些學科方面的專家,并非是教育理論和教育培訓方面的專家。教師培訓工作實際上已超出了出版單位的能力范圍。但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版單位也只能這么做,于是就出現(xiàn)了出版單位不講教材體例卻講新課改理論,編者不講編寫理念和體系卻講教育理念,行內話無處講,行外話硬著頭皮說,但還被奉為教育理論專家的現(xiàn)象。
3 沒有法定的培訓主體地位。由于《綱要》并沒有確定出版單位作為教師培訓工作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出版單位也面臨一些尷尬:由出版單位組織培訓“師出無名”,有時很難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配合。另外,由于教材使用單位的不斷變更,出版單位很難在某一地區(qū)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長期培訓;就單個地區(qū)來說,培訓主體也存在著經常變更的情況,同樣不利于教師培訓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三、出版單位參與教師培訓的理論探討
隨著越來越多的出版單位參與教師培訓,更多的培訓主體進入培訓領域,出版單位參與培訓的理論依據(jù)的模糊和缺失帶來了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首先需要我們對教師培訓的相關理論內涵進行探討,以解決在區(qū)分不同主體實施培訓過程中對培訓性質的誤解,尤其是出版單位參與教師培訓的屬性,從而重新界定主體參與培訓的理論歸屬、性質和依據(jù)。
1 新課程教師培訓的內涵。教師是新課程建設的決定因素,在課程改革目標的達成過程中,教師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培訓,廣義地講,指的就是教師教育,包括職前教師培養(yǎng)和在職教師培訓;狹義地講,專指在職教師培訓,又叫做教師繼續(xù)教育。具體來講,它是指通過提供完整的、連續(xù)的學習經驗和活動來促進教師專業(yè)的、學術的和人格的發(fā)展。通俗地來說,教師培訓,就是順應社會發(fā)展趨勢和滿足教育和課程改革對教師素養(yǎng)的要求,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在職教師開展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在職教師在專業(yè)、學術上和人格上得到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和提高。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教師培訓專指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目標、內容以及任務要求下,通過系統(tǒng)的、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針對教師素養(yǎng)提升和認知新教材展開的多種形式的專題學習活動。這項培訓指向性強,目的明確,重在強調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對新課程的理解以及實際教學行為的改變。
2 教材的產品屬性。有人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是公共產品,有人認為是私人產品,圍繞教材屬性的辯證關系,各種觀點紛爭。公共產品屬于經濟學范疇,是西方財政學的核心理論,它研究公共部門應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以及提供多大的服務,概括來說,它是指一種商品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爭奪性。非爭奪性是指一個消費者在對它進行消費時不得拒絕其他人對它的消費,一旦提供了這種商品,其他人就可以沒有成本地同樣進行消費,非排斥性是指任何消費者不能拒絕這種物品或服務的消費。由于公共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不能夠由個人決策來解決,因此必須由政府來承擔。但是,教材是公共產品嗎?某種程度上講,教材具有一定的非爭奪性,但是它不具有非排斥性,學??梢宰灾鬟x擇教材,尤其是在教材市場已經放開,教材種類豐富,消費者可以拒絕某類教材而使用其他教材的時候。所以,教材不屬于公共產品。
既然教材不屬于公共產品,因此作為生產此商品的出版單位就不能承擔與公共產品相關的責任,只能承擔在編寫內容、編校質量和售后服務方面的責任。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培訓作為教師繼續(xù)教育的重要部分,應當由國家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承擔,這是《綱要》的要求,也是現(xiàn)實的呼喚,而出版單位作為非公共產品的生產者,不能夠、也不應該承擔這個責任。
3 教材使用培訓和教師培訓的區(qū)別。作為教材的生產者,出版者應對它如何使用進行培訓,組織編寫人員向教材使用者介紹它的編寫理念、知識結構以及對使用者的要求等方面的內容。這種形式的培訓類似商品出售后的使用培訓。實際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對教師的培訓涉及教師對國家課程改革的理解、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培訓的時效性關系著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專業(yè)化發(fā)展方向和教育教學技能的提高,培訓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因此,對教師開展的培訓遠遠高于對教材使用本身的培訓,教材使用培訓僅僅是教師培訓的一個方面,而不能用它來替代教師培訓。出版單位作為商品的生產者,無法承擔起對教師培訓的重任,出版單位所進行的培訓應該更多地側重在教材的體例、結構、編寫理念等方面,而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培訓則更多地側重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學技能等方面,不能局限于教材本身,要透過教材去領會更高層次、更深領域的內容。
4 培訓主導和培訓主體的關系。主導負責培訓的全面工作,組織管理、引導、檢查主體工作,主體要在主導的管理指導下具體實施培訓工作。按照《綱要》規(guī)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參與培訓的高等院校等應該是培訓的主體,而目前參與培訓卻沒有主體地位的出版單位,只能稱之為“偽主體”。
四、對新課程教師培訓工作的幾點建議
新課程教師培訓工作必須體現(xiàn)課程改革的精神,更新培訓觀念,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切實履行好教師培訓工作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工作。目前,教師培訓問題已經受到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重視,我們應從當前教師培訓存在問題出發(fā),按照國家對教師培訓工作要求,探討新的培訓模式。
1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切實承擔起培訓的義務?!毒V要》規(guī)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師進修培訓機構要承擔起教師培訓的任務。針對目前出現(xiàn)的情況,要強化教育行政部門在教師培訓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切實承擔起責任,增加資金投入,加強管理和引導,制訂長期和有效的培訓計劃,從源頭解決問題。
2 出版單位退出教師培訓體系。出版單位的長處在于教材的質量把關、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等,編輯人員的長處在于編寫理念的理解和文字語法的規(guī)范等,出版單位應該揚長避短,退出教師培訓體系,集中精力,做好教材的使用培訓。出版單位退出教師培訓體系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廢除目前的“入市制度”。拿掉懸在出版單位頭上的達摩克斯利劍,讓教材通過市場規(guī)則自由進出市場。
3 修改現(xiàn)行規(guī)章制度,引入社會化的培訓機構。鑒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財力、物力的局限,可以考慮引入社會化的培訓體制。一方面,可以繼續(xù)發(fā)揮現(xiàn)有培訓體系的優(yōu)勢,發(fā)揮師范院校、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yǎng)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等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引入專門的社會培訓機構,將符合資質的社會培訓機構納入到教師培訓系統(tǒng)中來,通過政府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建立多元化的主體結構,把教師繼續(xù)教育、在職培訓和教材使用培訓有效結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