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時間框架,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qū)2010年1月1日全面啟動。這標志著由中國和東盟10國組成、接近6萬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4.5萬億美元貿易額的區(qū)域,開始步入零關稅時代。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qū)。自貿區(qū)建成啟動后,中國與文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六個東盟成員國間,將有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將從目前的9.8%降至0.1%,上述東盟成員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至0.6%。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四個東盟新成員將在2015年對90%的中國產品實現零關稅的目標。
香港《文匯報》發(fā)表社評說,可以預期,未來全球經濟重心將向快速增長的國家和經濟體傾斜,下一輪世界增長的強大驅動力將來自于中國等東亞新興經濟體國家。社評認為,東盟自貿區(qū)更給香港帶來巨大機遇和挑戰(zhàn)。香港一方面將享受七千種產品零關稅待遇,獲得龐大市場,但同時在商貿、物流等領域的中介角色也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zhàn),必須及早作出應對,化挑戰(zhàn)為機遇。東盟自貿區(qū)將加速人民幣的區(qū)域化,香港應抓住機遇,發(fā)揮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獨特角色,打造成為人民幣在東盟的離岸中心,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星島日報》發(fā)文稱,在歐美市場仍不景氣時,由發(fā)展中國家組成的“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區(qū)”,開拓東盟市場可成為增加訂單另一出路。
美國《紐約時報》2010年1月1日報道說,亞洲自由貿易區(qū)帶來希望,也有人對中國感到擔心,當新年前夜的鐘聲在午夜敲響的時候,中國和十個東南亞國家宣告了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qū)的成立。盡管許多行業(yè)正翹首以待,盼望著紡織品、橡膠、植物油和鋼鐵等產品關稅的降低,但也有人在緊張地觀望著這一協議會給他們的業(yè)務帶來繁榮還是破產。在《紐約時報》2009年12月29日的報道中,東盟前秘書長魯道夫·塞韋里諾認為,向中國出口棕櫚油、橡膠和天然氣的馬來西亞可能是自由貿易區(qū)最大的受惠國之一,但像越南這樣主要生產廉價消費品的國家很可能受到打擊。
英國《每日電訊報》2009年12月30日報道說,中國希望這個自貿區(qū)能很快同歐洲經濟區(qū)和北美自由貿易區(qū)媲美,并在西方采取保護主義的情況下為它的產品提供新的出口。報道援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一位學者的預測說: “在中國方面,最受益的部門將是諸如電器、服裝、鞋和瓷器等輕工業(yè)。對東南亞國家來說,它們將銷售更多農產品和自然資源?!?br/>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2009年12月31日刊登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部交通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潘國平、黃承鋒的文章,認為中國與東盟貿易區(qū)的貫通,印度洋戰(zhàn)略的實施,使重慶由對外開放的“三線”地區(qū)調頭變成了新的“一線”地區(qū),給重慶帶來了崛起為國際大都市的最佳機遇。
(責任編輯 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