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萬中性人群性別權利迷失。
2010年的春天對于諾里·梅韋比而言注定非同尋常,因為澳大利亞西南威爾士州官方正式向梅韋比頒發(fā)了世界上第一份正式承認“第三性”的官方文件。文件中的性別一欄被標注為“男”、“女”之外的“非特性”。
由此,48歲的梅韋比成為世界第一位被官方承認的中性人,這一事件被很多媒體評論為開啟了“第三性時代”。
對于性別,英文中有兩個詞匯來進行描述,一個是盡人皆知的“Sex”,另外一個則是人們不太熟悉的“Gender”。前者用來描述自然人的生理性別,后者則被用來描述社會人角色氣質和心理的性別屬性。
Sex(自然性別)是由染色體決定,人一出生就可判定,而Gender(心理性別)卻是后天形成,只有一個人成年以后才能確定自己“真正”的性別屬性。一些人因兩者錯位或顛倒曾成為世人眼中的“異類”。
慶幸的是,時下,那些所謂的“異類”們正在逐漸開始被社會所正視和寬容,“第三性時代”已經到來。
一場空歡喜
為了“得到”自己的性別證明,諾里·梅韋比已經努力了數(shù)年之久。在諾里·梅韋比還是小男孩時,他隨著父母從蘇格蘭遷往澳大利亞。23歲時,他開始注射女性荷爾蒙,隨后進行了變性手術成為女性,但此后諾里·梅韋比并沒有感受到作為女人的快樂。
如今他回歸了中性,并認為自己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本質上都應定性為“第三性”的中性?!耙驗闆]有男性或女性明顯生理特征,但護照上卻被標注為男或女,使得生活中遇到很多困境,例如乘坐飛機出入境登記檢查會遭遇各種盤查?!泵讽f比向媒體解釋為什么自己堅持要為中性“正名”。
事實上梅韋比的勝利并沒有維持多久。
梅韋爾事件引發(fā)了澳大利亞媒體的評論風潮,各種爭議淹沒了梅韋比。政府迫于壓力宣布頒發(fā)中性認可文件無效,因為地方政府機構無權頒發(fā)“非特性”證明文件。在空歡喜過后,梅韋比用一紙訴狀將媒體和政府告上了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如今他依然在等待委員會的裁決。
梅韋比事件可能未必會引起軒然大波,但各色專家們不斷的危言聳聽的數(shù)據(jù)挾持了輿論。有學者稱,諸如梅韋比的中性人群正在不斷增多,但是并沒有任何人能給出確切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一些研究中性化風潮的學者認為,目前中性人群數(shù)量并不大,但明顯的是越來越多宣稱自己為中性或無性人群的團體在不斷涌現(xiàn)。相比之下,“變性人”已經成為一個陳舊的名詞。
這些人擁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即便是做完變性手術,也無法像摘除器官一樣摘除過去“。性別錯位”的記憶。另一些人認為,自行鑒定性別(往往是心理性別)就是一個笑話,因為他們常常在兩性間搖擺不定。第三類人如同梅韋比一樣,更趨向于對自己進行“試驗”,通過改變生理性別來尋找最適合自己,同時也最舒服的性別定位。
“對于某些人而言,性別是組織我們社會運作最重要的因素。類似梅韋比自我對于性別的鑒定超出了普通人所習慣的性別定義?!泵绹呐R床心理醫(yī)生同時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的烏爾奇爾·伯克金科自從1986年就開始研究兩性間的紊亂,他深知類似梅韋比的舉動為什么會觸犯和挑戰(zhàn)到某些人對社會和性別認知的底線。
“中性群體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性特征,而是他們沒有性欲。一個在普通人眼中很性感的人可能是中性人,中性人只是不愿意和其他人發(fā)生性關系。中性人在生理上可能是男人、女人或者是無性人。人類社會對性別差異的傳統(tǒng)表述,遲早將會徹底消亡?!辈私鹂七@樣預言道。
心理學家的努力
杰克·德列合爾是美國心理學聯(lián)合會成員,他正在試圖提議修改被譽為全球心理學“圣經”的《精神疾病診斷與分類手冊》(DSM),隊便改善中性人在社會中的狀況。這本已經修訂到第五版的手冊廣泛地被心理學臨床醫(yī)生、研究者、監(jiān)察機關以及保險公司等作為判定典型心理疾病的依據(jù)。在杰克-德列舍努力下,相關議案正在聯(lián)合會進行討論,以便修改或刪除相關心理性別錯位的內容。
新的手冊將會在2013年后正式推出,屆時如何鑒定心理性別診斷標準將會出臺。
在美國心理學聯(lián)合會上關于中性的討論,不得不讓人聯(lián)想起1973年在聯(lián)合會上進行的另外一場關于將同性戀從第二版《手冊》中刪除的討論,第一次認可了同性戀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只有當同性戀給人們帶來痛苦時才能被劃歸為心理疾病。
如今,杰克·德列舍爾和其同事希望刪除現(xiàn)行手冊中《心理性別疾病》的診斷標準,但目前聯(lián)合會只是試圖將這一部分更名為更加柔和些的《心理性別不適》,并且重新定義診斷標準,新標準必須保證不傷害中性人群,保證這一人群的性別自決的權利。
盡管手冊可能不能如同德列舍爾的設想進行大幅更改,但是心理學聯(lián)合會所同意作出的細微變動已經足以開啟一個新時代了,在新時代里性別的范疇已經從過去的“男”或“女”擴展到“兩性之間”或“無性”。
“盡管大多數(shù)文明類型都傾向于在舊有兩性范疇內思考和運轉,但是我們不想強迫人們對應這樣或那樣的標準去衡量他們,學者們已經學會了應用更加柔性的標準去鑒定性別?!钡铝泻瑺栠@樣強調道。
在變性手術發(fā)明之前,人類社會早已存在“第三性”人群,但他們長期無法將自己劃歸到兩性范疇中,例如在印度幾百年里就存在“海吉拉”,他們雖為男兒身,但身著女性服裝并宣稱自己無性,此外古代宦官制度更是制造了大量的悲劇。
“第三性”被認可是人類社會寬容的體現(xiàn),每一個個體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得到了社會更多的尊重。
遲到的寬容
如今在世界范圍內各國都不同程度地為“第三性”正名。在法國,變性行為已經從心理紊亂的列表中刪除,并且變性人不再被劃歸為罕見疾病的范疇。英國政府也將變性行為從心理疾病的行列中剔除,但是所有希望變性的人們必須向政府進行申報。
美國無疑成為了承認第三性人群最為積極的國家,同時對相關問題也相當嚴肅。美國很多大學,其中包括極具聲望的哈佛大學開始為“第三性”學生提供專門宿舍,甚至是專用的浴室和廁所,那些無法在文件表格中準確劃歸自己性別的學生可以在生活中來準確選擇自己的性別。
不久前甚至傳出消息稱,美國將改變大學申請書文件的格式,所有申請大學的學生都能在申請表格中準確描述自己的性別和性取向,目前還不清楚這一申請書是否統(tǒng)一格式。
窮其一生時間來研究“第三性”群體的杰克·德列合爾認為這個星球上擁有至少600萬中性群體,并且時刻提醒道:他們雖然微末,但只有他們的權利得到保障,人類的權利才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