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黃河三角洲清水溝河口區(qū)近期沖淤演變特征

        2010-12-28 08:17:34楊偉陳沈良谷國傳陳小英
        海洋通報 2010年1期
        關鍵詞:流路河口區(qū)入海

        楊偉,陳沈良,谷國傳,陳小英

        (1.華東師范大學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62;2.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山東 青島 266071)

        黃河三角洲清水溝河口區(qū)近期沖淤演變特征

        楊偉1,陳沈良1,谷國傳1,陳小英2

        (1.華東師范大學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62;2.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山東 青島 266071)

        黃河三角洲清水溝流路1996年汛前實施清8改汊工程后,河口區(qū)的沖淤發(fā)生了變化。據(jù)1996年10月至2005年9月清水溝濱海區(qū)固定斷面測深資料的分析表明:新河口區(qū)總體上出現(xiàn)淤積,老河口區(qū)在總體上發(fā)生侵蝕。通過區(qū)域泥沙凈沖淤量與入海沙量相關分析計算表明:新河口區(qū)的淤積速率與入海沙量呈正相關,老河口區(qū)的侵蝕速率與入海沙量互不相關。其原因在于:前者位于河流入??冢缓Q髣恿ξg失的泥沙能得到河流輸沙的充足補給,屬河流動力為主的河控型海岸;后者遠離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動力蝕失的泥沙得不到河流輸沙的補給,屬海洋動力為主的??匦秃0?。

        清水溝流路;相關分析;侵蝕;淤積;沖淤量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 464 km,流域面積達752 443 km2,年徑流總量423億m3,入海沙量10.8億t/a,素以水少沙多聞名于世。自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注入渤海的150余年來,流路尾閭改道頻繁,較大的改道有10次;自1976年入海流路改走清水溝至今已行水30多年,其中1996年因勝利油田開發(fā)油區(qū)需要,在清8斷面附近實施人工改汊,使入??陂T向北位移18 km,縮短流程16 km,形成了清水溝流路的新河口,老河口被廢棄[1]。入海口位置的改變必然使黃河入海泥沙的擴散范圍發(fā)生改變,從而影響新、老河口區(qū)的沖淤變化。

        有關清水溝河口區(qū)的沖淤變化,有許多學者作過研究:李福林等利用利津站入海水沙量與河口三角洲面積增長的關系,建立了一元對數(shù)模型和二元線性回歸模型,預測了清水溝流路河口區(qū)的淤漲趨勢[2]。余欣等分析了清水溝流路現(xiàn)狀,通過水動力泥沙數(shù)學模型計算,提出現(xiàn)行流路行河50余年之后,黃河改道刁口河入海較合適[3]。程義吉分析了清水溝老河口廢棄后的海岸演變狀況[4]。鄧聲貴等根據(jù)歷年衛(wèi)星遙感資料和水深資料,對清水溝流路葉瓣體演化和海底沖淤演化進行了研究[5]。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利用1996年10月至2005年9月清水溝海區(qū)固定斷面的測深數(shù)據(jù)和同期利津站的徑流、輸沙量,以及有關的波浪、潮汐、潮流等資料,探討了清8改汊以來清水溝新、老河口區(qū)典型斷面的沖淤量及水下地形的變化,進一步認識清水溝新老河口區(qū)的沖淤特征及其制約因素。

        1 研究區(qū)概況

        研究區(qū)位于現(xiàn)代黃河三角洲東部,為清水溝流路的新、老河口區(qū),面積約1 650 km2,地理位置如圖1所示。其海區(qū)波浪以風浪為主,強浪向為NNE-NE,常浪向為S,次常浪向為ENE;新口門海域在神仙溝口以南不足30 km,潮汐狀況受神仙溝口外M2分潮“無潮點”影響的程度比原口門更大,潮汐性質屬不正規(guī)半日潮型[6]。老河口區(qū)屬于不正規(guī)半日潮流海區(qū),漲潮流流向偏南,落潮流流向偏北,潮流往復性強,漲潮平均流速大于落潮平均流速[7]。在黃河口新、老河口附近水域存在著三個高流速區(qū):一個在清水溝流路外10 km左右,最大流速達1.7 m/s;第二個在刁口河外面水域,最大流速為1.2 m/s;第三個在現(xiàn)行流路外海,最大流速1.0 m/s[8]。河口附近余流受風向、地形和徑流入海主流向的影響,表層流向大致與徑流入海流向一致,底層流向受地形和徑流影響,不同位置流向各不相同,流速為9 ~ 31 cm/s[7]。此外,在老河口區(qū)沙嘴兩側淺水帶,還存在有原清水溝流路行水期間形成的南、北爛泥灣[9]。

        圖 1 研究區(qū)及固定斷面位置圖Fig.1 Location of study area and measured coastal profiles

        2 資料與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利津水文站1996—2005年的水沙資料和部分固定斷面的測深資料,測量年份為1996-2005年共10年,斷面有CS21, CS22, CS23, CS24, CS25, CS26, CS27和CS28(圖1)共8條。此外,還收集了波浪、潮汐、潮流等資料。

        以各斷面起點為基準,按照步長0.1 km網(wǎng)格化,比較相同起點距的水深差別,計算出各斷面不同年份的沖淤速率;由于各測年起點距不同,研究范圍定為30 ~ 50 km,采用Surfer軟件進行克里金插值;繪制研究區(qū)沖淤量等值線圖,從中可揭示新、老河口區(qū)水下地形的沖淤狀況。與此同時,還進行了新、老河口區(qū)泥沙凈沖淤量與入海沙量的相關分析計算,并從河流動力與海洋動力相互消長的角度,分析影響新、老河口區(qū)沖淤變化的主要因素。

        3 結果與討論

        3.1 斷面的沖淤變化

        根據(jù)各斷面沖淤速率(表1),可將8條斷面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年沖淤速率多為正值,屬淤積性斷面;第二類是年沖淤速率多為負值,屬沖刷性斷面。CS21, CS22, CS23與CS24屬淤積性斷面,這4條斷面除1998-2001年間受沖刷外,其他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淤積,其中在1997-1998年間CS21淤積速率達94.1 cm/a,CS23淤積速率達82.3 cm/a。其淤積原因主要是:斷面靠近河流入海口(圖1),能直接接受黃河入海泥沙補給。從表1還可看出,清8改汊以來新河口區(qū)總體表現(xiàn)為淤積,但淤積速率隨來沙量變化:1997—1998年來沙量達3.65億t,是近年來入海泥沙較多的年份,因此年淤積速率較大;1998-2001年均輸沙量僅為1.9億t,因此發(fā)生沖刷。CS25, CS26, CS27與CS28屬沖刷性斷面,這4條斷面均位處老河口區(qū),遠離河流入海口,缺少黃河入海泥沙直接補給,自清8改汊以來總體均呈沖刷趨勢,其中CS25和CS27的沖刷速率較大,1997—1998年分別為79.5 cm/a和78.5 cm/a。其沖刷原因主要是:老河口區(qū)的河流直接供沙斷絕,波浪、潮流等海洋動力的沖刷作用相對增強;但廢棄當年(1996-1997年),CS25, CS26和CS27斷面均出現(xiàn)淤積,這可能是泥沙淤積滯后效應所致。從1996-2005年經(jīng)過9年的沖淤變化看:這4條斷面均呈現(xiàn)沖刷,反映出廢棄河口區(qū)整體處于侵蝕狀態(tài)。

        3.2 水下地形沖淤變化

        清8改汊后的1997年(圖2a),研究區(qū)低潮線附近的多數(shù)地段在風浪作用下仍處于侵蝕狀態(tài),而新河口區(qū)沿河軸線一帶出現(xiàn)了淤積,并在口門前方約5 km處形成了一個堆積厚達2.5 m以上的淤積中心;又因當?shù)貪q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使入海泥沙主體向南輸移,與其響應,形成了一條以淤積中心為核心向南伸展的淤積帶,厚度小于0.5 m的淤積帶與老河口區(qū)北部的大片淤積區(qū)及其口外的淤積區(qū)連成一片。研究區(qū)的水下地形呈現(xiàn)沿岸蝕低、近岸淤高,遠岸出現(xiàn)南北刷低、中部堆高的變化。遠岸中部的堆積物主要來自老河口北爛泥灣為適應清水溝流路改變后的水動力環(huán)境而沖刷的沉積物。

        表 1 清水溝流路新老河口區(qū)各斷面不同時期的沖淤速率(單位cm/a)Tab.1 Rate of accretion and erosion of profiles of new and old estuarine area at Qingshuigou lobe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cm/a)

        1997-1998年(圖2b)水下地形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新河口區(qū),河口沙嘴向東偏北推進,近岸和遠岸的侵蝕帶消失,全區(qū)普遍淤高,淤積中心擴大;老河口區(qū),除遠岸南部出現(xiàn)淤高外,均普遍發(fā)生蝕低,沖蝕強的部位出現(xiàn)在近岸地帶,河口沙嘴向陸后退。研究區(qū)在總體上呈現(xiàn)南、北淤高,中部蝕低的勢態(tài)。原因在于:北部的大范圍淤高是因該年入海泥沙較多,達3.64億t,南部遠岸的淤高是因南爛泥灣有沖刷出現(xiàn)。

        1998-2001年的3 年間,入海沙量共達2.35億t,年均不足0.78億t,與1998年相比明顯減少,水下地形普遍呈現(xiàn)侵蝕(圖2 c)。新河口區(qū),除沙嘴繼續(xù)向海推進、淤積中心持續(xù)淤高外,近岸帶和整個遠岸區(qū)均發(fā)生了沖蝕,海床高度下降;老河口區(qū),1998年的淤積區(qū)也發(fā)生了沖蝕,沖蝕最大深度達1.2 m以上,部分沖蝕物被搬運到其北側,并形成了一個堆積厚度達20 cm及其以下的淤積區(qū)。研究區(qū)在總體上仍保持了南北兩個淤積區(qū),但淤積范圍縮小,南淤積區(qū)與1998年相比,位置北移,是一個次級淤積區(qū),除此,海床均普遍出現(xiàn)蝕低。

        2001-2003年的2年間,入海沙量共0.76億t,年均僅0.38億t。與其響應,新河口區(qū)淤積中心仍然處于持續(xù)淤高狀態(tài),但淤積范圍大大縮小,海床普遍蝕低;老河口區(qū)的次級淤積區(qū)縮狹成東西走向的條帶狀,并向北位移至新河口區(qū)南部,與新河口區(qū)的淤積區(qū)域連成一體(圖2 d)。研究區(qū)在總體上呈現(xiàn)強烈的沖蝕狀態(tài),老河口區(qū)的河口沙嘴進一步向陸退縮,在沙嘴前沿出現(xiàn)了沖蝕深度大于1.5 m的大片侵蝕區(qū)。

        2003-2005年的2年間,入海沙量共7.44億t,年均達3.72億t,是清8改汊以來泥沙最豐沛的時期,與其響應,新河口區(qū)近岸和遠岸的廣大區(qū)域均由圖2 d的大片沖蝕轉為全面淤積,河口沙嘴持續(xù)向海推進,淤積中心向南擴展,并形成了南、北兩個淤積體,淤積厚度分別達5 m和6 m以上,年均達2 m左右(圖2e),其中北淤積體的中心位置與圖2 d的相比,向東推進了約2 km,這與該期間沙嘴向海推進的距離基本相符;2001-2003年間在老河口區(qū)出現(xiàn)沖蝕深度大于1.5 m的大片侵蝕區(qū)的范圍顯著縮小,侵蝕中心向西縮至沙嘴頭部。

        由上述5個時期的沖淤變化可知:研究區(qū)水下地形的變化與入海泥沙密切相關,入海泥沙多(少),淤積范圍與淤積中心均趨增大(變小),侵蝕范圍與沖蝕中心均趨減?。ㄔ龃螅?。至于淤積或侵蝕面積的增減大小及增減部位,還與新老河口沙嘴的進退以及不同時期海洋動力差異等多種因素有關。

        綜觀水下地形9年的累積變化(圖2 f),研究區(qū)總體上呈現(xiàn)以下特點:老河口區(qū)為侵蝕區(qū),侵蝕強度由海向岸逐漸增大,沖蝕深度達5 m以上的侵蝕中心位于沙嘴頭部,并在沙嘴北側形成了一個侵蝕深槽,沖蝕深度達6 m以上,其位置按波浪折射理論,正處在波能輻集的岬谷地區(qū);新河口區(qū)為淤積區(qū),在沙嘴前沿形成了堆積厚度達2 ~ 10 m的淤積中心,并在其南北分別形成了一個淤積體,北淤積體最大淤積厚度達10 m以上,南淤積體達9 m以上,年均堆積速率達1 m以上,兩堆積體相距約5 km。新河口區(qū)的這種演變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老河口區(qū)在行水期間塑造南北爛泥灣的趨勢。

        4 影響沖淤的主要因素

        4.1 河流入海水沙量變化對沖淤的影響

        從研究區(qū)斷面與水下地形的變化可知:清水溝流路海岸是以河流供沙作為主要物質來源的岸段,其沖淤變化取決于河海兩大動力的相互消長,其中河流輸沙起主控作用,輸沙多,造陸面積大,水下地形多處于淤高和擴展狀態(tài);輸沙少,則反之。2002年7月以來,小浪底水庫正式運行,調水調沙作用明顯,通過

        2001年6月與2002年7月兩次攔門沙地形測驗,經(jīng)分析計算河口攔門沙區(qū)淤積厚度超過0.5 m的范圍為40 km2,其中淤積厚度超過1 m的為11.1 km2[10]。自清8改汊以來,除2005年年徑流總量為206.79億m3

        外,其他年份均小于200億m3,年輸沙量最大不足5億t,最小僅為0.16億t(表2),分別與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423億m3和入海沙量10.8億t相比,均遠不足一半,屬枯水枯沙年。在入海水沙多年持續(xù)匱乏的情況下,塑造三角洲的主控因素也會相應發(fā)生變化,從圖2f中呈東 ~ 西走向的沖淤0 m線看,它恰好將研究區(qū)劃分成新、老河口區(qū)。通過各區(qū)凈沖淤量與入海沙量的相關計算(表3、圖3)表明:

        表 2 清8改汊以來黃河年徑流總量和年輸沙總量(利津站)Tab.2 Yearly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of Yellow River since 1996 (Lijin station)

        新河口區(qū),相關方程為:

        式中:S為入海沙量,單位為億t;Q為與S同期的區(qū)內泥沙凈沖或凈淤量,單位為萬t,由沖淤體積按泥沙容重1.1 t/m3[11]換算所得(下同)。相關系數(shù)為0.86,屬正相關??梢?,本區(qū)的沖淤變化仍屬河流入海泥沙主控,經(jīng)過連續(xù)9a此沖彼淤、沖淤交替變化的累積,共淤積泥沙5.58億t,約占同期入海泥沙總量(18.09億t)的30%。水下地形以河流堆積地貌為主,總體呈現(xiàn)淤高變化,其水下地形變化受徑流輸沙影響較大。此區(qū)域的斷面沖淤變化也主要受河流來水來沙制約,潮汐、潮流和波浪等海洋動力因素對水下地貌的改造作用處于次要地位。因此,新河口區(qū)的斷面類型屬于河控型,其海岸可稱之為河控型海岸。

        圖 2 清水溝新老河口區(qū)沖淤演變圖Fig.2 Evolution of new and old river mouth areas of Qingshuigou

        老河口區(qū),相關方程為:式 (2) 與入海沙量的相關系數(shù)僅為0.02。顯然,本區(qū)的沖淤變化與入海泥沙不相關。并從表3可知,歷經(jīng)9 a的沖淤,老河口區(qū)內凈沖蝕泥沙3.89億t,這說明同期入海的18.09億t河流泥沙被擴散到老河口區(qū)落淤的量很少,不足以抵償被沖蝕的泥沙。老河口區(qū)水下地形多陡坎,并有深槽形成,總體表現(xiàn)為蝕深,可稱之沖刷區(qū)。因老河口區(qū)遠離現(xiàn)行河口,河流動力大大減弱,而海洋動力相對增強,潮汐、潮流和波浪成為制約該區(qū)沖淤的主控因素。因此,老河口區(qū)的斷面類型屬于??匦?,其海岸可稱之為海控型海岸。

        表 3 清水溝新老河口區(qū)凈沖淤量與輸沙量Tab.3 Net accretion and erosion and sediment load between new and old estuarine area of Qingshuigou

        圖 3 研究區(qū)泥沙凈沖淤量與利津站輸沙量的相關曲線Fig.3 Correlation of the net accretion and erosion and sediment load (Lijin station) of the study area

        綜上所述,自清8改汊以來,黃河持續(xù)處于枯水枯沙年,入海水沙對三角洲的淤積作用趨于減弱,僅使局部區(qū)域發(fā)生淤積。

        4.2 海洋動力對沖淤變化的影響

        清8改汊工程使河口形態(tài)、海岸邊界條件、河口海洋動力都發(fā)生了變化,出汊河口距五號樁M2無潮點距離縮短18 km ,這對新口門外高流速場的形成更加有利;河口口門海洋動力作用加強,有利于入海泥沙向河口兩側輸移,使河口沙嘴在一個較寬范圍內淤海造陸,不僅成陸穩(wěn)定,且更有效地延長清水溝流路使用年限[6,12]。

        老河口區(qū)偏離現(xiàn)行河口,失去了泥沙的直接補給,浪、潮、流等海洋動力對老河口區(qū)的斷面及水下地形的塑造有著主控影響,其侵蝕機理如下。

        波浪對河口的形成和改造起著重要作用。黃河三角洲沿岸的波浪,受渤海風場作用,季節(jié)變化明顯,從波向看,冬半年盛行北向浪,夏半年盛行偏南向浪。研究區(qū)位于渤海南部的萊州灣西岸,海岸呈NWSE走向,對北向浪而言,風區(qū)長達350 km多,而南向浪的風區(qū)很短,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和海岸走向決定了研究區(qū)的強浪向為NNE向和NE向,次強浪向為NNW向,大浪主要出現(xiàn)在10月中旬至翌年4月,多由寒潮大風所引發(fā),最大波高可超過3.5 m;夏秋季節(jié)如遇臺風侵襲,也可引起大浪,但發(fā)生頻率較低[4]。因此研究區(qū)的侵蝕主要發(fā)生在冬半年,該時期的新河口區(qū)也有侵蝕出現(xiàn)或淤積速率降低,但因處在現(xiàn)行河流入海口,經(jīng)夏半年較多的入海泥沙補給,新河口區(qū)的總體呈淤高趨勢,為淤積區(qū);老河口區(qū)因遠離河流入??冢诙肽晔懿ɡ藦娏仪治g,在夏半年也得不到入海泥沙的充足補給,總體呈蝕低趨勢,為侵蝕區(qū)。又因老河口區(qū)河口沙嘴向東南凸出,波浪的折射效應使之波能在此匯集,因此在沙嘴前緣形成了侵蝕中心。

        潮汐在黃河三角洲沿岸的變化較復雜,但沿岸潮差的變化規(guī)律較強:東營港沿岸潮差最小,通常在20 cm左右,由海港向西和向南潮差漸趨增大,向南到新河口區(qū)潮差能增至1 m左右,到老河口區(qū)能增至1.4 m[13]。黃河口的潮區(qū)界僅有10 ~ 20 km,其潮流界范圍更小,一般只有幾公里,這種影響范圍還與河口河床比降的大小有關,黃河口的比降在1/10 000左右,比較而言,黃河口潮汐和潮流對尾閭河道的影響較小[14]。

        潮流是輸沙的主要動力,由河流入海和波浪掀起的泥沙,其大部分均通過潮流輸向外海。據(jù)2003年10月低潮線附近(圖4)實測:G1站位于新河口區(qū)沙嘴北側,離低潮線約1.8 km,流速為20 cm/s;G2站位于新河口區(qū)沙嘴南側,離低潮線約4 km,流速為66 cm/s ;G3站位于老河口區(qū)沙嘴北側,離低潮線不足1 km,流速為38 cm/s。若把G2站的流速經(jīng)過水深訂正,就不難看出,研究區(qū)的流速由北向南增大,與沿岸潮差的增大規(guī)律相一致。即老河口區(qū)的潮流速較新河口區(qū)的大。潮流速大,所以潮流搬運泥沙的能力也較強,再加上老河口沙嘴的地形效應使得該區(qū)域的侵蝕加劇。但隨著沙嘴的進一步向后蝕退,水下岸坡變緩,沙嘴前方流線將變得稀疏,這里不再是高流速中心,流速逐漸減小,蝕退會有所減弱[15]。

        圖 4 研究區(qū)測流站位圖(20003年10月)Fig.4 Different stations for measuring current at study area (Oct.2003)

        5 結 語

        a)自1996年10月清8改汊以來,清水溝新河口區(qū)的斷面總體表現(xiàn)為淤積,淤積速率與黃河入海水沙量有關,斷面類型為河控型;廢棄的老河口區(qū)缺少泥沙來源,水下斷面屬??匦停傮w均呈沖刷趨勢。

        b)在研究時段內,老河口區(qū)在其沙嘴頭部出現(xiàn)侵蝕中心,侵蝕強度由海向岸逐漸增大,并在其沙嘴北側形成了一個侵蝕深槽;新河口區(qū)在其沙嘴前沿出現(xiàn)淤積中心,并在其南北分別形成了一個淤積體,年均堆積速率達1 m以上。

        c)清水溝新河口區(qū)連續(xù)9 年共堆積泥沙5.58億t,泥沙淤積量與入海泥沙量的相關性達0.86,水下地形以河流堆積地貌為主,受徑流輸沙影響較大,海洋動力對水下地貌的改造處于次要地位;老河口區(qū)連續(xù)9 a共沖蝕泥沙約3.89億t,潮汐、波浪和潮流成為制約該區(qū)沖淤變化的主控因素。

        [1]仲德林, 劉建立.黃河改道后河口至黃河海港海岸沖淤變化研究 [J].海洋測繪, 2003, 23(1): 49-52.

        [2]李福林, 姜明星.黃河清水溝流路河口三角洲增長面積預測 [J].海洋湖沼通報, 1999, ( 3): 16-22.

        [3]余 欣, 李景宗, 郭選英, 等.黃河入海流路發(fā)展趨勢初步研究 [J].海岸工程, 2000, 19(4): 18-24.

        [4]程義吉, 楊曉陽, 孫效功.黃河口清水溝流路原河道停水后海岸演變 [J].人民黃河, 2003, 25(11): 29-31.

        [5]鄧聲貴, 李廣雪, 楊榮民.黃河三角洲清水溝流路葉瓣體演化 [J].海洋科學, 2006, 30(12): 32-35.

        [6]程義吉.黃河口清8河口海域流場分析 [J].人民黃河, 2001, 23(5): 13-15.

        [7]陳彰榕, 楊作升, 趙曉燕.現(xiàn)行黃河口沖淤特征和作用機制 [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1998, 28(1): 149-154.

        [8]王崇浩, 曹文洪, 張世奇, 等.黃河口潮流與泥沙輸移過程的數(shù)值研究 [J].水利學報, 2008, 39(10): 1 256-1 262.

        [9]王以謀, 范順庭, 王興德.黃河口“爛泥”波浪特性的分析 [J].海洋科學, 1995, 19(6): 43-44.

        [10]張建華, 徐叢亮, 高國勇.2002 年黃河調水調沙試驗河口形態(tài)變化 [J].泥沙研究, 2004, (5): 68-71.

        [11]孫效功, 楊作升, 陳彰榕.現(xiàn)行黃河口海域泥沙沖淤的定量計算及其規(guī)律探討 [J].海洋學報, 1993, 15(1): 135.

        [12]谷源澤, 姜明星, 徐叢亮.黃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對河口演變的影響 [J].泥沙研究, 2000, (5): 57-61.

        [13]胡春宏, 吉祖穩(wěn), 王濤.黃河口海洋動力特性與泥沙的輸移擴散 [J].泥沙研究, 1996(4): 1-10.

        [14]胡春宏, 曹文洪.黃河口水沙變異與調控Ⅰ—黃河口水沙運動與演變基本規(guī)律 [J].泥沙研究, 2003, (5): 29-35.

        [15]陳小英, 陳沈良, 李九發(fā), 等.黃河三角洲孤東及新灘海岸侵蝕機制研究 [J].海岸工程, 2005, 24(4): 1-8.

        Accretion and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Qingshuigou Lob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the near future

        YANG Wei1, CHEN Shen-liang1, GU Guo-chuan1,CHEN Xiao-ying2

        (1.State Key Lab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Qingdao 266071, China)

        Accretion and erosion of the estuarine area has been changing since 1996.The data of the fixed section of the new and old estuarine area at Qingshuigou Lobe between October 1996 and September 2005 was measured.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erosion and accretion of the sediment, it indicates that the new estuarine area is accretion zone which mainly shows accretion while the old estuarine area is erosion zone which is controlled by erosion basically.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calculation between the net accretion and erosion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study area, it reveals that the accretion rate of the new estuarine area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ediment load while the erosion rate of the old estuarine area has no obvious relation with it.The reason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new estuary, near the river mouth, can obtain sediment supply by the Yellow River though it is suffered from the erosion by marine dynamics.So it is dominated by the fluvial dynamics.(2) On the other hand, the old estuary, far away from river estuary, can not get sediment supply and is suffered from serious erosion.So it is controlled by marine dynamics.

        Qingshuigou Lobe;correlation;erosion;accretion;net accretion and erosion

        P737.12+1; P343.5

        A

        1001-6932(2010)01-0044-08

        2009-03-31;

        2009-08-21

        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經(jīng)費項目(200805063);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業(yè)務課題 (2008 KYYW06)

        楊偉(1983-),男,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河口海岸動力地貌與工程應用研究。電子郵箱:bbzz1102@163.com

        猜你喜歡
        流路河口區(qū)入海
        上天入海的藍腳鳥
        1996-2020年黃河口清水溝流路海岸線動態(tài)演變及其與水沙量的關系研究
        海洋通報(2022年4期)2022-10-10 07:41:22
        漢江河口區(qū)四明灘段四明上護岸坍岸修復技術
        中國水運(2022年4期)2022-04-27 21:44:09
        少兒美術(快樂歷史地理)(2020年5期)2020-09-11 06:09:08
        單流路分析儀實現(xiàn)多流路分析的方法
        低溫空氣源熱泵采暖機兩種流路性能和除霜效果對比分析
        上天入海我主沉浮
        “傳承—信仰—未來”教育主題的設計者
        ——記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qū)河安小學校長劉波
        教書育人(2017年23期)2017-09-26 06:47:50
        閩江下游及河口區(qū)表層沉積物多種微量元素特征
        閩江下游及河口區(qū)表層沉積物粘土礦物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韩国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高|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视频高清|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yy111111少妇影院| 日本少妇熟女一区二区| 国产老熟女网站| 亚洲男同志gay 片可播放| 国产美女自拍国语对白| 亚州终合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乱子伦在线观看| 99re这里只有热视频| 日本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国产精品18久久久白浆|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97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一区二区二区三区亚洲|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蜜桃人妻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色多多|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社区| 亚洲av资源网站手机在线|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91快射视频在线观看|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亚洲精品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