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令慧
(作者是中國氣象報社總編輯、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理事會理事)
全球氣候變暖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氣候變化是氣象行業(yè)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如何做好這個熱點問題的報道工作,在報道中既體現(xiàn)出新聞媒體輿論引導的“共性”,又體現(xiàn)出行業(yè)媒體的專業(yè)“個性”,是中國氣象報社組織開展氣候變化報道時著力思考的問題。
在近年的報道中,中國氣象報社大膽嘗試,逐步摸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報道路子。簡單說,就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科學的新聞報道,充分發(fā)揮中國氣象報社立足行業(yè),放眼世界的優(yōu)勢,在報道中注意突出科學性與權威性并重,堅持參考性與普及性共存,同時利用報社主辦的平面媒體與網(wǎng)絡媒體平臺優(yōu)勢,打出氣候變化報道“組合拳”。
作為氣象行業(yè)報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氣候變化這一氣象研究課題就在《中國氣象報》上時有報道。如《氣象專家對40年資料分析證實 青海高原是我國氣候變化先兆區(qū)》,報道了專家根據(jù)青海26個有代表性的氣象站40年來的觀測資料統(tǒng)計分析得出的結論,這類報道在當時還不多見,該消息也因其新聞敏感性而獲得當年中國氣象報社好新聞獎。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5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在中南海作《氣候變化問題報告》,《中國氣象報》以《氣象科技走進中南?!窞轭}刊發(fā)了這一消息,特別是國務院領導關于做好氣候變化科普宣傳的重要指示。從那時起,氣候變化報道就納入中國氣象報社策劃采寫的重要內容之一。
作為專業(yè)媒體,中國氣象報社在報道氣候變化時十分注重科學性與權威性。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氣候變化報道:一是從國家層面,表明我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tài)度和立場,展示我國政府部門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二是氣象行業(yè)層面,展現(xiàn)世界氣象界特別是我國氣象部門在氣候變化領域所做的研究以及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開發(fā)利用氣候資源、促進政府間互動等方面提供的科技支撐;三是從國際視角,報道各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重要立場和動態(tài);四是從科普宣傳角度,開展對氣候變化基本科學概念、基本事實和相關延伸的科普宣傳報道;五是從省級層面,動態(tài)報道全國各省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氣候變化方面為當?shù)亟洕ㄔO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等。
為進一步提升科學性和權威性,近年來《中國氣象報》向知名學者、專家約稿,刊發(fā)他們的氣候變化科研成果,北京大學王紹武教授文章《四千年前的氣候突變與古文明的衰落》在《中國氣象報》刊發(fā)后,受到廣泛關注,獲得第五屆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提名獎。
氣象部門的很多領導、專家都參與了IPCC評估報告的寫作,中國氣象報社緊緊追隨他們的足跡,第一時間發(fā)布獨家權威消息,如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國作者第二次會議召開、IPCC第一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國主要作者總結會召開等,在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發(fā)布后,還專訪報告作者之一、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刊發(fā)解讀IPCC第四次綜合報告文章等,力爭在氣候變化報道中及時發(fā)出準確、有深度的權威聲音。
作為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理事成員單位,中國氣象報社如何在氣候變化報道中突出專業(yè)優(yōu)勢呢?邀請專業(yè)、權威、優(yōu)秀的氣候專家為中國氣象報社在氣候變化宣傳報道方面出謀劃策,撰寫氣候變化相關文章,深入剖析氣候變化對國民經濟發(fā)展、自然生態(tài)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通過組織宣傳氣候變化的各類活動,普及氣候科普知識,引導社會公眾正確對待、認識、理解氣候變化問題,提高社會公眾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同時,加大對氣象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為各行各業(yè)提供科學服務、在應對氣候變化措施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中所做努力等報道,增強氣象部門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影響力、權威性。
近年來,報社組織記者有針對性地選取農業(yè)、建筑業(yè)、土木工程、水利、交通等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行業(yè)和領域,通過采訪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從科學研究的角度,指出氣候變化對各行各業(yè)的影響情況以及各行各業(yè)如何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建議。這樣的報道也受到了其他媒體的關注,稿件轉載率一直比較高。
為促進全社會進一步關注并參與氣候變化的應對,中國氣象報社緊扣社會熱點,并結合季節(jié)、時令和突出性天氣事件,及時、主動出擊,通過專家訪談、互動問答、中英雙語以及漫畫連載等多種公眾易于接受的、通俗的形式,將氣候變化主題特別是提高公眾對于氣候變化的應對能力不斷延伸至公眾關心的領域。
中國氣象報社采用“動態(tài)消息常規(guī)報道”“焦點話題深度解讀”和“開辟氣候變化常設欄目”“滾動推出國際觀察板塊”相結合的方式,將氣候變化作為報道工作的“重頭戲”推出。
中國氣象報社不斷跟進氣候變化的動態(tài)消息,及時報道。報社還開設了氣候變化相關專欄,長期、系統(tǒng)地宣傳氣候變化及其應對知識。如《中國氣象報》三版開設的《應對氣候變化》欄目,深度關注IPCC的研究進展、國家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我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科研進展及成果等。
“名士觀點”欄目是《中國氣象報》的一個品牌欄目,其定位是正高級以上職稱的專家或院士參與的高級氣象科普專欄,旨在將專家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語言傳播出去。在這個欄目中刊發(fā)了《解讀全球變暖背景下的區(qū)域干旱化》《氣候變化─影響傳染病發(fā)生傳播的重要推手》等氣候變化深度文章。
遇有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重大事件,中國氣象報社還事先策劃,開辟臨時專欄,甚至推出整版專題,形成規(guī)模報道。在12月7日至19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舉行期間,《中國氣象報》開設《通往哥本哈根》,重點圍繞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全面展示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及進展,闡述我國的基本立場、法律政策等,介紹氣候變化相關科學概念,并對哥本哈根會議背景及后續(xù)影響進行了分析和解讀。據(jù)統(tǒng)計,一個月內僅刊發(fā)由本報記者采寫的原創(chuàng)稿件就達35篇。
針對氣候變化這個全球熱點問題,《中國氣象報》把視野拓展向世界,了解前沿觀點和成果,在四版堅持周期滾動推出《國際》板塊。該板塊隔周滾動刊發(fā),主要介紹國外氣候變化的最新科研成果,發(fā)表過很多國內外氣候變化研究的前沿文章,如《減緩全球變暖 巖石也能幫忙》《升溫5攝氏度將使冰蓋融化》等。
中國氣象報社承辦的中國氣象局網(wǎng)(CMA網(wǎng)),是中國氣象局的官方網(wǎng)站,是國內外了解氣象工作的一個重要窗口。一直以來,《氣候變化》欄目就是CMA網(wǎng)的重點欄目之一。該欄目不僅及時追蹤氣候變化主題方面的最新動態(tài),在選稿上更是加大對國內外權威科研機構成果的刊發(fā),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所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也高度關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4月,CMA英文網(wǎng)站開辟了《氣候變化》專題,展現(xiàn)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政策和中國氣象局的積極行動,并增設相關鏈接,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成為全面反映中國氣象部門和中國乃至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窗口。
CMA網(wǎng)站還抓住熱點,推出“氣候變化系列科普訪談”。訪談具有較強的社會性,也獲得了高度關注,被人民網(wǎng)、搜狐網(wǎng)、新浪網(wǎng)等諸多媒體轉載,至今已組織推出《氣候可行性論證與我們息息相關》《哥本哈根:氣候談判的‘終極樣本’》等11期氣候變化主題系列訪談節(jié)目,各方專家在這個平臺上向社會公眾解析了氣候變化相關知識。
在第三次世界氣候大會期間,網(wǎng)絡媒體的新聞時效性強的優(yōu)勢得到充分體現(xiàn):報社特派記者從日內瓦發(fā)回的圖文報道,第一時間在CMA(中、英文)網(wǎng)站權威發(fā)布。大會召開盛況、會議進展、高級官員或專家觀點、會議成果,中國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中的立場和觀點、氣象工作在其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等得到及時鮮明的展現(xiàn),稿件一經刊發(fā)即被新浪網(wǎng)、搜狐網(wǎng)、科學網(wǎng)以及中國氣候變化信息網(wǎng)轉載,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
在組織開展氣候變化報道過程中,我認識到,作為行業(yè)媒體,中國氣象報社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尋求更大的突破:
一是依托行業(yè)資源優(yōu)勢抓特色報道、挖獨家新聞。下階段,中國氣象報社圍繞氣象部門開發(fā)利用氣候資源、探索掌握氣候規(guī)律,為國家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決策提供科技支撐等重要指示精神進行深入宣傳;圍繞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中相關內容、我國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等開展宣傳;密切關注后哥本哈根氣候談判工作,特別是墨西哥氣候變化會議的動態(tài)進展,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
二是抓住品牌欄目做好常規(guī)報道,提升稿件耐久性。各媒體對氣候變化的報道,既有內容的不同側重,又有形式上的競爭。抓住品牌欄目做好常規(guī)報道、系列報道,是今年《中國氣象報》氣候變化宣傳的重要方面。在前期嘗試漫畫連載、雙語欄目等宣傳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增強欄目互動性、增強欄目厚重感,打造具有氣象特色的氣候變化報道欄目。
同時氣候變化新聞首先屬于科技新聞,這就意味著報道的專業(yè)性強,并要耐久性強。氣候變化及其應對研究的發(fā)展具有漸進規(guī)律和連續(xù)性特點,此類報道具有長期留存以資跟蹤和參考的價值,這對科技新聞報道的客觀和真實提出了更加特殊的要求。
三是抓住重要節(jié)點做好規(guī)模報道、擴大宣傳影響。抓住“兩會”、上海世博會、墨西哥氣候變化會議召開等重要節(jié)點,深挖氣候變化熱點話題,如極端天氣、低碳經濟等,花大力氣,抓自采稿,從多角度、多層面集中報道氣候變化主題。同時加強與其他媒體的合作互動,聯(lián)合開展“氣候變化大講堂”“論壇”等活動,擴大氣候變化報道影響,讓低碳經濟走進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