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保軒
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遼寧省168所城鄉(xiāng)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了檢測,結(jié)果顯示:中小學教師患有心理障礙的高達51.23%,中年教師的比例則更高。如何避免“教育疲勞”,保證教學的質(zhì)量?
“人助不如自助”。教師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識,要認識到心理疲勞需自己防控。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yǎng),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以防止或降低心理疲勞。首先,教師應該積極地參與進修學習,不斷提高綜合素質(zhì),使自己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fā)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師應正視心理疲勞,對心理疲勞有明確的認識。教師并非圣賢,而是一個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的平凡人,不要過于責備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這樣就會在無形中減弱心理疲勞。
教師要掌握一兩種放松訓練的方法。在課間等閑暇進行訓練。通過訓練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舒緩心理壓力和緩解身體的疲勞,給心情放假,進而改善身體機能。心理學告訴我們,靈感總是降臨在緊張的思考之后的休閑之中,所以教師在緊張的工作之余,要善于休息與娛樂,這不僅能減輕疲勞,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教師無論是多么繁忙,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去干自己喜歡的事情,并定期進行爬山、遠足等活動,投身自然,縱情與山水之中,一掃工作的困頓與心理的煩惱。
自我調(diào)節(jié)是保持良好心境的關鍵。愉快的情緒會提高人工作效率。只有調(diào)整好自我心態(tài),才會使自己更加自信,教學效率才會更高?!靶袆t暢,變則通”。教師應不斷進行角色變換,明白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減輕或消除教學情境中因角色錯位而產(chǎn)生的焦慮,防止產(chǎn)生心理疲勞。成功的教師往往是樂于和學生及他人交往,也善于和學生交流,他們用自己獨具魅力的個性,使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強烈興趣,教師也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
教師要走出疲勞,加強營養(yǎng)是關鍵的一環(huán),因為,教師的勞動不僅是復雜的腦力勞動,而且還是繁重的體力勞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在飲食上需要注意這幾個問題:首先,教師必須要吃早餐,否則身體尤其是大腦沒有足夠的能量補充,很容易出現(xiàn)疲勞;其次,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要多吃五谷雜糧,也要吃魚、肉、蛋、奶、水果、蔬菜,保證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上的均衡。而體育鍛煉能增強人的體質(zhì),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流量是人體細胞得到充分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zhì)從而提高人體的活力,預防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