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奇,武利兵
(北京市房山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2400)
慢性膽囊炎是一種多發(fā)常見的疾病,由于存在膽囊纖維組織增生、囊壁增厚,囊腔變小、萎縮等[1]病理解剖改變,所以西藥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慢性膽囊炎除了肝郁氣滯、肝膽濕熱、氣滯血瘀、肝陰不足等證型外,由于其反復發(fā)作,反復使用清熱利膽的苦寒藥傷陽氣的緣故,產生了寒熱錯雜證。臨床表現膽經常有郁熱,脾胃寒邪較重,呈“土壅木郁”的狀態(tài)。文章從調理脾胃升降、散寒清熱的角度出發(fā),利用半夏瀉心湯臨床觀察對照208例非結石性慢性膽囊炎患者,取得較好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均為2006年1月—2008年12月間的門診病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106例和對照組102例。治療組男61例,女45例;年齡34~67歲,平均年齡43.32歲,病程3~18 a。對照組男58例,女54例;年齡30~66歲,平均年齡44.51歲,病程4~19a,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選病例均為門診患者,共208例。診斷符合《內科診療常規(guī)》中慢性膽囊炎的診斷標準[2]:1)發(fā)作性右上腹鈍痛或不適感。2)有惡心、噯氣、泛酸、腹脹等消化不良癥狀,進油膩食物后加重。3)病程長,病情有急性發(fā)作和緩解交替的特點。4)體檢膽囊區(qū)可有輕度壓痛或叩擊痛。5)B超示膽囊萎縮或變形,囊壁增厚,膽囊收縮功能不良。中醫(yī)證型標準參考《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3]:寒熱錯雜證:右上腹陣發(fā)性隱痛,納少,腹脹,倦怠,易怒,舌質暗,苔薄黃而膩,脈弦。
1.3 納入標準 患慢性膽囊炎且脂肪餐誘發(fā)實驗陽性者入選。所有入選病例在治療前均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并有膽結石、慢性肝炎、肝腎功能不全、癲癇、消化性潰瘍、精神病、孕婦等。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以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清半夏 9 g,黃芩 6 g,干姜 9 g,黃連 5 g,黨參 20 g,炙甘草 6 g,厚樸 15 g,大腹皮15 g,金錢草15 g,滑石15 g;兼有氣滯加青皮9 g,枳實10 g。兼氣虛加黨參30 g,黃芪30 g。兼有血瘀者加郁金10 g。水煎服,1劑/d,早晚各服150 mL。對照組用消炎利膽片(6片,3次/d)加良附丸(6 g,3次/d)。兩組中治療1月為1個療程,休息3 d后繼續(xù)第2個療程。
2.2 觀察方法
2.2.1 臨床療效 觀察患者整體病情變化。
2.2.2 主要癥狀、體征積分改善情況,證候轉變情況2個療程后觀察癥狀、體征變化。右上腹疼痛明顯為3分,隱痛能忍受2分,輕微疼痛1分,無疼痛0分;全腹脹明顯3分,僅上腹部脹2分,腹脹輕微1分,無腹脹0分;膽區(qū)叩擊痛明顯3分,叩擊痛較輕2分,叩擊痛輕微或僅感覺不適1分,叩擊無不良感受0分。
2.2.3 檢查膽囊的B超表現 膽囊的長徑(cm)、短徑(cm)、膽囊壁厚度(mm)等參數的變化。半年后對痊愈患者進行脂肪餐誘發(fā)試驗。
2.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差異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擬定[4]。臨床治愈:癥狀消失,B超影像結果正常。顯效:癥狀大部分消失,B超影像檢查明顯改善。有效:癥狀部分消失,B超影像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和B超檢查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3.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patients of two groups 例(%)
3.2.2 右上腹疼痛、腹脹、膽區(qū)叩擊痛或不適等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變化情況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major symptom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變化情況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major symptom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治療組n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06106102102右上腹疼痛3.81±0.051.12±0.34*3.56±0.041.25±0.08*腹脹6.05±0.402.24±0.31*6.02±0.422.55±0.13*膽區(qū)叩擊痛或不適7.34±0.123.58±0.27*7.76±0.323.57±0.30*
3.2.3 膽囊在B超下的參數變化 見表3。
半年后觀察治愈患者的脂肪餐誘發(fā)實驗反應。治療組脫落3例,脂肪餐誘發(fā)5例,誘發(fā)陽性率為12.5%;對照組無脫落病例,脂肪餐誘發(fā)6例,誘發(fā)陽性率為40%。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經治療后膽囊的長徑、短徑及膽囊壁厚度的變化(±sTab.3 The changes of the longer diameter and short diameter of gallbladder and its wall thickness(±s
表3 經治療后膽囊的長徑、短徑及膽囊壁厚度的變化(±sTab.3 The changes of the longer diameter and short diameter of gallbladder and its wall thicknes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治療組n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06106102102膽囊長徑(cm)4.91±0.147.62±0.32*4.66±0.146.57±0.09*膽囊短徑(cm)1.56±0.432.45±0.31*1.01±0.502.06±0.11*膽囊壁厚度(mm)0.41±0.110.21±0.02*0.46±0.130.28±0.03*
半夏瀉心湯始見于于《傷寒論》,原本治療小柴胡湯證誤下成痞。后世醫(yī)家在臨床上發(fā)現其能治療多系統疾病,比如黃疸、失眠、急性胃腸炎、胸痹、頭痛、耳鳴、口腔潰瘍、結膜炎、不孕等[5]。其中寒性藥(黃連、黃芩)、熱性藥(干姜、生姜)雜用,清熱不傷陽氣,溫陽不助熱邪,能發(fā)揮辛開苦降的作用。又有黨參、炙甘草、大棗扶正氣,故祛邪不傷正。加之金錢草、滑石利濕,濕去則寒熱之邪無所依附而容易散。共同作用,起到“調理脾胃升降功能”,緩解“土壅木郁”的狀態(tài),起到“疏肝利膽”的作用。恰合了慢性膽囊炎寒熱錯雜證的病機,故療效好,不易復發(fā)。
[1]吳在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626-627.
[2]北京市衛(wèi)生局.內科診療常規(guī)[M].北京: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3:261-262.
[3]趙金鐸.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116-211.
[4]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中醫(yī)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764-765.
[5]陳 明,張印生.傷寒名醫(yī)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