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強,李宗信,黃小波,陳玉靜,王 芬,王寧群
(1.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北京 100078)
失眠是因不同病因引起的以經常性睡眠減少,或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度入睡,甚或徹夜不眠為主要癥狀的一種腦病。隨著人類生活模式等因素的改變,失眠的發(fā)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目前慢性失眠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病率約為26.5%,而且其中接近50%的患者未得到足夠重視[1]。腦動脈硬化患者常常伴有睡眠障礙,睡眠障礙可以導致個體軀體、心理、社會功能等全方位的損害,從而影響個體的生活質量。長期睡眠障礙可影響患者的治療,并導致腦動脈硬化的進展,成為急性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險因素[2]。因此,本研究針對腦動脈硬化患者腎虛精虧,瘀血內阻的特點[3],使用腦康Ⅱ號進行治療,并與安定治療比較,研究兩者在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方面的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4],制定失眠癥診斷標準。參照《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ICD-10)[5],制定腦動脈硬化診斷標準。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年齡在60歲以上;無嚴重軀體疾病及精神障礙患者。排除標準:孕期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肺、腎疾病者;年齡<60歲;神經系統(tǒng)疾病導致睡眠障礙;酗酒和/或精神藥物濫用和依賴者;近2周出現感染及發(fā)熱;近2周內使用過可能影響睡眠的藥物;不愿進行合作者。
1.3 研究對象 來自2005年10月—2007年6月在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就診患者,共13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安定治療組和腦康Ⅱ號治療組。其中安定治療組65例,男32例,女33例,平均年齡(59.72±10.71)歲;腦康Ⅱ號治療組71例,男34例,女37例,平均年齡(60.19±4.80)歲。患者中吸煙37例,原發(fā)性高血壓29例,2型糖尿病11例,心電圖提示陳舊性心肌梗死2例。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P>0.05,兩者無顯著性差異,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4 干預措施 安定治療組:安定2.5 mg/次,1次/d,睡前服,共治療4周。腦康Ⅱ號治療組:腦康Ⅱ號50 mL/次,2次/d,共治療4周。腦康Ⅱ號的組成:制何首烏、熟地黃、三七、石菖蒲。參照《中國藥典》(2000年版),確定生藥產地,炮制方法,委托本院中藥制劑室進行加工,并對pH值、比重、衛(wèi)生學等進行檢測。
1.5 療效評定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6作為評定睡眠質量的工具。PSQI用于評定最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可將7個成分(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紊亂、安眠藥物、日間功能),按照 0、1、2、3 記分,并將各成分得分累積為一個總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使用《治療副反應量表》(TESS)[7]觀測藥物干預后出現的不良反應。TESS結果包括嚴重程度(A欄)和處理(C欄)的單項分和總分,以及總評的單項分,癥狀按系統(tǒng)分為:行為毒性,化驗異常,神經系癥狀,植物神經癥狀,心血管系癥狀和其他癥狀等6類,分別予以統(tǒng)計。
2.1 患者PSQI評分比較 安定組患者睡眠質量(P<0.05),入睡時間(P<0.01)及總分(P<0.01)均有顯著改善。腦康Ⅱ號組患者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安眠藥物,日間功能及總分均較治療前有極顯著改善(P<0.01)。與安定組比較,腦康Ⅱ號組患者睡眠質量(P<0.01),睡眠效率(P<0.05),安眠藥物(P<0.01),日間功能(P<0.01)及總分(P<0.01)均有顯著改善。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PQSI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PQSI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安定組比較,▲P<0.05,△P<0.01。
項目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紊亂安眠藥物日間功能總分治療前1.99±0.522.23±0.291.51±1.091.49±1.311.68±1.021.07±1.532.13±0.8110.95±2.15治療后1.49±0.23*1.09±0.36**1.31±0.721.46±1.171.42±0.851.11±1.241.78±0.787.93±1.36**治療前2.27±0.302.19±0.691.67±0.531.65±0.411.65±0.871.81±0.571.76±1.019.96±1.28治療后0.94±0.32**▲1.08±0.55**1.29±0.720.77±0.36**△1.47±0.730.00±0.00**▲0.27±0.49**▲3.17±1.51**▲
2.2 患者TESS評分比較 與安定組比較,腦康Ⅱ號組在行為毒性、植物神經系統(tǒng)、其他及總分方面顯著優(yōu)于安定組(見表2)。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嗜睡、口干、便秘、頭痛為主,各組均未做特殊處理。
表2 患者治療后TESS評分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TES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s分
表2 患者治療后TESS評分比較(±sTab.2 Comparison of TES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s分
注:與安定組比較,*P<0.05;與安定組比較,**P<0.01。
組別安定組腦康Ⅱ號組n 6571行為毒性0.49±0.160.11±0.09*化驗異常0.00±0.000.00±0.00神經系統(tǒng)0.00±0.000.00±0.00植物神經系統(tǒng)0.47±0.190.05±0.04*組別安定組腦康Ⅱ號組n 6571心血管系統(tǒng)0.00±0.000.00±0.00其他0.47±0.160.05±0.02*總分1.39±0.340.18±0.04**
腦動脈硬化癥是在全身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腦動脈發(fā)生彌漫性的粥樣硬化,從而使管腔狹窄、小血管閉塞、腦實質的供血量減少、神經細胞功能障礙而引起一系列神經與精神癥狀。其中睡眠障礙是腦動脈硬化患者較典型的臨床表現之一,慢性失眠繼發(fā)的焦慮、抑郁和其他情緒障礙也是影響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臨床上對失眠的治療主要以使用安定等苯二氮卓類藥物為主。盡管應用安定等催眠藥可暫時性緩解睡眠障礙,但長期應用可導致神經精神系統(tǒng)不良反應、藥物依賴和藥源性失眠等,停藥時還會產生反跳性失眠和夢魘[8]。同時,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對失眠患者治療時往往難以兼顧患者自身的特點,進行個體化治療,使得發(fā)病率相當高的失眠患者未能在臨床實際中得到切實關注[9]。
失眠在中醫(yī)古籍中稱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臥”等?!峨y經·第四十六難》始稱“不寐”?!秲冉洝分休^詳細地論述了“目不瞑”的病機、治法和方藥。后世醫(yī)家以《內經》、《難經》等理論為指導,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失眠的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等方面都有所發(fā)揮。
腦動脈硬化作為伴隨人體自然衰老進程中而發(fā)生的一種老年性疾病,其發(fā)病過程中出現了包括細胞凋亡、自由基損傷和膠元膠聯(lián)在內的多種病理過程對腦動脈造成損害[10],在臨床上則多有腎氣虧虛,藏瀉失職而致的腰酸乏力等臨床表現。而睡眠則體現了腎精閉藏和化生心神的雙重生理過程,腦動脈硬化患者腎氣虧虛,則臟腑氣化失常,氣血津液運行不利,化生痰濁、瘀血阻滯腦絡,擾動心神,導致失眠。
腦康Ⅱ號針對患者腎氣虛衰,精髓不足的特點而制,由制何首烏、熟地黃、三七、石菖蒲組成,方中制何首烏、熟地黃補腎填精,三七活血通絡,石菖蒲化痰寧心安神,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填精,活血化痰,安神寧心的功效。
本研究表明,腦康Ⅱ號較之安定,在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方面具有更好的療效,尤其是在睡眠質量,睡眠效率和日間功能方面有顯著差異。說明對于失眠癥的治療,安定類藥物僅注重患者的夜間睡眠障礙,雖然臨床起效快,但是這類藥物只是縮短了睡眠潛伏期,加深熟睡程度,延長睡眠時間,但增加了患者困倦、乏力、思睡、抑郁、遲鈍等不良反應。而中藥腦康Ⅱ號則注重患者多有腎氣虛衰,進而從根本上調整人體陰陽的盛衰,臨床療效確切,又無藥物依賴性,容易被患者認同與接受,對于改善患者總體睡眠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Wittchen HU,Krause P,Hofler M,et al.NISAS-2000:The“Nationwide Insomnia Screening and Awareness Study”.Prevalence and interventions in primary care[J].Fortschr Med Orig,2001,119(1):9-19.
[2]Leppvuori A,Pohjasvaara T,Vataja R,et al.Insomnia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Cerebrovasc Dis,2002,14(2):90-97.
[3]李宗信,黃小波,陳文強.腦動脈硬化的中醫(yī)聚類分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5,12(12):15-16.
[4]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S].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18-119.
[5]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世界衛(wèi)生組織疾病分類合作中心.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 (ICD-10)[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407-408.
[6]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10(特刊):104-106.
[7]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206-207.
[8]Vermeeren A.Residual effects of hypnotics: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CNS Drugs,2004:18(5):297-328.
[9]Walsh JK.Clin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 of insomnia[J].J Clin Psychiatry,2004,65 (8):13-19.
[10]Chen W,Wang F,Li Z,et al.p53 Levels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J].Clin Cardiol, 2009, 32(12):70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