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應兵,楊代勤 (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成活率和生長的影響
蘇應兵,楊代勤
(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采用5種不同的開口餌料(蛋黃、輪蟲、豆?jié){、水蚯蚓和奶粉)對泥鰍(Missgurnusarguillicaudatus)進行了開口餌料的選擇試驗。經(jīng)20 d培育,結果表明,投喂輪蟲和水蚯蚓的2組泥鰍仔魚成活率較高,分別為55.23%和53.89%,顯著高于其他3組;輪蟲組泥鰍仔魚的生長速度最快,其全長為18.70 mm,體重為4.4429 mg。其次為水蚯蚓組,其全長為13.45 mm,體重為2.1095 mg。所以輪蟲是泥鰍最佳的開口餌料。
泥鰍(Missgurnusarguillicaudatus);仔魚;開口餌料;成活率;生長
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屬鯉形目鰍科花鰍亞科泥鰍屬,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且富含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被譽為“水中人參”[1]。因此,泥鰍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其養(yǎng)殖范圍日益廣泛。但規(guī)?;B(yǎng)殖嚴重地受到苗種的制約,而目前,其苗種主要來源于捕撈野生苗種和部分人工繁殖的苗種。在泥鰍的苗種培育階段,由于沒有合適的開口餌料,往往造成生長緩慢,成活率低下。本研究選擇5種不同的餌料作為泥鰍的開口餌料,探討了不同飼料對泥鰍開口效果的影響,以期篩選出泥鰍理想的開口餌料,為今后開展泥鰍人工育苗和養(yǎng)殖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材料
試驗用魚來源于長江大學動物科學水產(chǎn)養(yǎng)殖實踐教學基地自繁獲得的泥鰍仔魚,平均全長(4.38±0.35) mm,平均體重(0.355 4±0.068 8) mg,體格健壯,暫養(yǎng)至95%的魚苗能夠平游時開始試驗。
試驗選用餌料為:蛋黃、豆?jié){、輪蟲、水蚯蚓和奶粉(脫脂)。輪蟲采集于戶外池塘;水蚯蚓為人工培育,投喂前用3%的食鹽水溶液消毒,然后經(jīng)攪碎機處理為0.3~0.6 mm長的小段,用密網(wǎng)撈出,用潔凈的水沖洗待用;奶粉為雀巢品牌。試驗設備為藍色水族箱(50 cm×35 cm×25 cm),水深15 cm,試驗前用10 mg/L KMnO4溶液消毒沖洗干凈。試驗用水均采用充分曝氣的自來水,水溫18~22 ℃。
1.2 方法
試驗分為5組(A~E),各組設3個平行,每箱放魚100尾,暫養(yǎng)1 d后開始試驗。A、B、C、D、E組分別投喂蛋黃、輪蟲、豆?jié){、水蚯蚓和奶粉。試驗時間為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5月20日,共計20 d。每天8:00~9:00和17:00~18:00各投喂1次,投喂量以略有剩余為度。每天下午用虹吸法將水族箱中的的糞便、殘餌、死苗等污物吸出,同時換水,每次換水量約為總水量的1/4~1/3,水溫溫差不超過±1 ℃。試驗地點為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產(chǎn)養(yǎng)殖實踐教學基地,試驗過程中保持安靜。
試驗開始后每5 d對各個試驗組進行1次測量,每次每箱隨機抽取10尾魚。測其體長(精確至0.01 mm)、體重(精確至0.000 1 mg)。稱量過程中,用吸管吸取魚苗至濾紙上,直尺測量其體長,吸干殘留水份后放入電子天平上測其體重。測完后再放入水中,在測量過程中要求小心、迅速,確保魚苗不受傷、不死亡。測量結束時,統(tǒng)計仔魚的平均成活率。
1.3 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A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顯著性檢驗采用Duncan’s法進行比較。泥鰍的成活率、體重生長曲線及體長生長曲線分別采用以下公式進行計算與擬合。
成活率(%)=成活魚尾數(shù)/放養(yǎng)魚尾數(shù)×100
體重生長曲線(Weight growth curve,Wg):Wg=aebD
體長生長曲線(Length growth curve,Lg):Lg=aD3+bD2+cD+d
式中,a,b,c,d為常數(shù),D為日齡。
2.1 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成活率的影響
表1 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成活率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initial feeds on survival of larva Missgurnus arguillicaudatus
注:表中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差異顯著(Plt;0.05),表2、表3同。
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成活率的影響見表1。由表1可知,在試驗前期,A組和E組的成活率最高,顯著高于B組、C組和D組。A組和E組的成活率之間無顯著性差異,B組、C組和D組的成活率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在試驗中后期,B組和D組的成活率較高,且相對穩(wěn)定;而A組、C組和E組的成活率呈下降趨勢。到試驗結束時,B組和D組的成活率顯著高于A組、C組和E組,B組和D組的成活率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2.2 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生長的影響
(1) 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全長的影響 由表2可知,試驗期間,各組中泥鰍仔魚的平均全長均呈增加趨勢。在試驗開始后的第5 d,各組泥鰍仔魚的平均全長依次為B組gt;A組gt;D組gt;C組gt;E組,B組顯著高于其他各組。在試驗的中后期,各組泥鰍仔魚的平均全長依次為B組gt;D組gt;A組gt;C組gt;E組,B組顯著高于其他各組。將各組泥鰍仔魚的全長與日齡進行回歸分析,其關系式分別為:Lg(A)=0.0583D3- 0.704 3D2+ 3.667 4D+ 1.432(R2=0.999 9),Lg(B)= -0.0792D3+ 0.978 2D2+ 0.147 4D+ 3.376 (R2=0.999 6),Lg(C)=0.111 7D3- 0.927 1D2+ 3.231 2D+ 1.982 (R2=0.983 7),Lg(D)=0.155D3- 1.098 6D2+ 4.036 4D+ 1.32(R2=0.998),Lg(E)=0.0317D3- 0.155D2+ 0.973 3D+ 3.588 (R2=0.999)。
表2 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全長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initial feeds on length growth of larva Missgurnus arguillicaudatus
(2) 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體重的影響 由表3可知,試驗期間,各組中泥鰍仔魚的平均體重均呈增加趨勢。在試驗的前期,B組和D組泥鰍仔魚的平均體重顯著高于其他各組,B組和D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在試驗的中后期,B組泥鰍仔魚的平均體重最高,其次為D組,A組、C組和E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本試驗各組泥鰍仔魚的體重增長趨勢均可擬合成指數(shù)曲線,其方程分別為:Wg(A)=0.253 3e0.287 7D(R2=0.969 1),Wg(B)=0.203 4e0.644 3D(R2=0.988 2),Wg(C)=0.297 4e0.193 7D(R2=0.978 7),Wg(D)=0.247 1e0.454 7D(R2=0.978),Wg(E)= 0.255 8e0.211 5D(R2=0.925 5)。
表3 不同開口餌料對泥鰍仔魚體重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initial feeds on weigth growth of larva Missgurnus arguillicaudatus
本研究中,蛋黃組和奶粉組在試驗的前期成活率最高,而后不斷下降至最低;兩組泥鰍仔魚生長速度最小。考慮在初期仔魚尚有卵黃為其提供營養(yǎng),所以對餌料的要求不高,且攝食能力不強,故蛋黃和奶粉都可適合其需要;隨著卵黃的消失,攝食能力和營養(yǎng)要求的提高,需要營養(yǎng)價值更高的餌料來滿足其生長發(fā)育[3]。蛋黃和奶粉雖顆粒小,適合初次開口攝食的泥鰍仔魚捕食,但由于蛋黃和奶粉投入水中后易散失,時間長了魚苗沒吃完易敗壞水質;而且蛋黃顆粒和奶粉是靜止的,和仔魚的相遇頻率沒有活餌料高,缺乏活性物質,喂養(yǎng)時間稍長即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故蛋黃和奶粉不適宜做泥鰍仔魚的開口餌料。這與施振寧對珍珠馬甲[4]和李池陶等[5]對興凱湖翹嘴鲌的仔魚的研究結果相同。
5組餌料中以輪蟲組泥鰍仔魚的成活率最高,生長速度最快。說明該組的開口餌料優(yōu)于其它組。這與對暗紋東方鲀[3]、泥鰍[6]和江鱈[7]的開口餌料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輪蟲浮游狀態(tài)良好,分布均勻,仔魚在平游的過程中能順利攝食它們。有研究表明,輪蟲體內(nèi)氨基酸組成比例與仔魚體內(nèi)氨基酸組成比例相近,且輪蟲個體與仔魚口徑也相近,而且活餌能保持水質清新[8]。
水蚯蚓碎段雖無游泳能力,易于捕獲,但顆粒太大,對于泥鰍仔魚適口性較差,而且短時未吃完的水蚯蚓很快聚集成團,仔魚難以攝取,所以開口初期水蚯蚓組的成活率比蛋黃組低。而隨著仔魚的發(fā)育,仔魚具有咬斷和吞食整條水蚯蚓的能力,因此在試驗結束時水蚯蚓組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高于除輪蟲組外的其他3組。這與江仁黨[9]用水蚯蚓作為虹鱒的開口餌料效果較好的結果一致。
豆?jié){容易在水中形成懸浮物,易發(fā)酵,故豆?jié){組的泥鰍仔魚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都最低,因而不適宜用來作為仔魚的開口餌料。
綜上所述,輪蟲是泥鰍仔魚最佳的開口餌料。在前期輪蟲不足的情況下,蛋黃和奶粉可作為部分補充,但要注意投喂量的控制。水蚯蚓作為開口餌料要注意顆粒大小一致,防止成團,對于豆?jié){和奶粉的使用是否可通過改變投喂方法來提高成活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劉孝華.泥鰍的生物學特性及養(yǎng)殖技術[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08,47(l):93~95.
[2]孫 光.真鯛仔稚魚對餌料生物的選擇性[J ].水產(chǎn)學報,1992,16(1) :67~70.
[3]陳舒泛,任亞蘭,華元渝,等.暗紋東方鲀仔魚的生長特性及其開口餌料的研究[J].水利漁業(yè),2004,24(2):33~35.
[4]施振寧.三種餌料培育珍珠馬甲仔魚的對比試驗[J]. 淡水漁業(yè),2004,34 (2): 45~46.
[5]李池陶,徐 偉,尹家勝,等.不同溫度、餌料對興凱湖翹嘴鲌仔魚攝食和生長的影響[J ].水產(chǎn)學雜志,2004,17(2): 42~ 45.
[6]劭 力,童勇義.泥鰍仔魚開口餌料與生長的初步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3):216~219.
[7]蓋力強,杜春霞,高 欣,等.不同開口餌料對江鱈仔魚生長及存活率的影響[J].河北漁業(yè),2008,(8):7~9,28.
[8]陸正和,楊家新,王 笑,等.河鲀苗種培育中餌料研究[J].水利漁業(yè),2005,25(2):28~29.
[9]汪仁黨.不同開口餌料對虹鱒生長和存活率的影響[J].南方水產(chǎn),2007,(3):53~56.
2010-08-05
湖北省荊州市科技發(fā)展計劃項目(20101P031-1)
蘇應兵(1978-),男,湖北天門人,農(nóng)學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特種水產(chǎn)養(yǎng)殖研究.
10.3969/j.issn.1673-1409(S).2010.03.014
S962.2
A
1673-1409(2010)03-S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