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也提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 [1]。這也將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到了重要位置。因為外語教學不再只是培養(yǎng)“純語言能力”,即培養(yǎng)學生具備“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的技能”,其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方面,非言語交際占據重要地位。研究顯示在交際過程中語言符號所傳達的信息僅占35%,而非語言符號所傳達的信息高達65%。[2]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如果不能了解彼此非言語交際方面的文化差異,他們就不能順利溝通。在非言語交際方面產生誤解甚至會導致交際失敗。然而,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只強調語音、語法和詞匯的練習和掌握,也就是“純語言能力”,而忽視了文化知識的傳輸,甚至對目的語文化中非言語交際體系的知識閉口不談。即使是在采用了交際教學法的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學生能否開口說、學生所用的詞語與句子結構是否正確等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很少提及如語調、面部表情、手勢之類的非言語交際元素在交際中的重要作用。據有關調查,我國的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行為的能力和言語行為能力的發(fā)展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性,其非言語行為能力明顯低于言語行為能力[3]。非言語交際能力的滯后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跨文化交際整體素質的提高。
許多研究證明,非言語行為表達上的文化差異是普遍存在的。非言語交際研究主要涉及三大課題:體勢學、體距學和副語言(paralanguage),它們都在原聲英語電影中有充分的體現。
體勢學研究人們交際時身體各部分動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義,是非言語交際研究的重點,它包括很多非言語行為,如面部表情、體姿、手勢、眼神、體觸。[4]以體觸為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東方人和西方人在體觸方面有明顯的不同。如《阿甘正傳》中,當Dan上尉和他的未婚妻出現在Forrest與Jenny的婚禮上時,Jenny主動向前和Dan輕輕擁抱,并貼一下臉,說:“見到你真是太高興了”。在影片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丹上尉的未婚妻(亞洲人)表現出典型東方人的禮節(jié),她對Forrest微笑、握手并用簡單的“Hi!”來問候,這與Jenny形成反差。
體距學研究人們在交際時保持相互的身體距離及由此而體現出的特定含義。[5]人們對待體距的態(tài)度反映了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念、傳統(tǒng)習慣和生活方式。比如:出于個人主義的社會價值觀,美國人非常重視他們的隱私,因此在進行社會交往時,他們很注意保持彼此的距離。在美國,親近距離僅適合于父母、子女、夫妻之間,即使是同性朋友交往也很少保持這樣的距離,也盡量避免肢體接觸。而在中國文化中,親近距離出現在同性青年朋友交往中是廣為接受的。在中國,同性朋友手拉手地散步,相互摟抱以示親熱的現象十分普遍。這種體距學的差異在英語原聲電影中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副語言(paralanguage),也稱為伴隨語言,指一些超出語言特征的附加現象,如聲調、音量、停頓和猶豫等。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通過聲調、語速變化、音高等非言語手段來表達感情、傳遞信息。中國有句熟語說:“說話聽音鑼鼓聽聲”,從中也可以體會到副語言在交際中的作用。然而,通過課本,聽力材料等正常學習途徑學到、聽到的英語和真實的英語實際上是有一定差異的,這使得學生在平時的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副語言的輸入少之又少。這種情況無疑會導致我國英語學習者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合下因不能適應對方而造成交際困難或失誤。通過觀看一些合適的電影,可以讓英語學習者快速地了解和熟悉英語國家人們說話的真實狀況,通過有效地模仿,將使他們更有可能改掉常見的、僵硬的中式語音語調,從而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教師可以借助影片這種人、景、物、聲、光、色相結合的藝術體,培養(yǎng)學生非言語交際能力。
選擇難易程度恰當、非言語交際差異突出的電影作品讓學生慢慢體會。一般說來,英語學習者看英語電影是比較難的,因此當學生在觀看原聲英語電影時,不要求他們每句話都看懂,重點放在體會非言語交際差異這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播放過程中暫停,進行及時的講解。
現代技術的發(fā)展,DVD、計算機、因特網的普及越來越有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比如,可以根據電影的難易程度,采取顯示英文字幕的方法以及回放功能,對重要的地方重復播放,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觀看電影中與非言語交際有關的情節(jié),起到強化效果。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應用和實踐,學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跨文化交際中應該注意的一些非語言交際形式和手段,減少交際失誤,消除誤解,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非言語交際的失誤一般不會被當作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這方面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由此可見,非言語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據重要地位。以原聲英語電影為載體,加強學生的非言語交際知識的輸入,將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非言語交際意識,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1
[2]Ross, R.S. Speech Communication:Fundamentals and Practice[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4.
[3]王振亞. 社會文化測試分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0(4):32-361
[4]Birdwhistell, R. Kinesics and Context[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5]Edward 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London: Anchor Books,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