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經(jīng)》作為文化和宗教經(jīng)典,其中的人物、地點、術(shù)語和事件等諸多要素,沉淀在西方文化的各個角落,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豐富寶庫。美國電影的歷史,與圣經(jīng)文本的輻射密切相關(guān)。犯罪片作為美國類型片的一種,在善與惡的永恒主題和人物設置等類型元素上,也受到圣經(jīng)文本的深刻影響。
“20世紀70年代中期是美國藝術(shù)電影的一個高峰”[1],《教父》、《唐人街》和《出租車司機》等優(yōu)秀犯罪片在美國電影史上粉墨登場,《騙中騙》為犯罪片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美國往事》和《普利策家族的榮譽》等犯罪片成為電影史上經(jīng)典作品。本文選取當代美國犯罪片為研究對象的原因就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該類型片的發(fā)展已比較成熟,解讀類型元素在圣經(jīng)文本影響下的特定的暗示和對應意義,對理解美國犯罪片的主題、結(jié)構(gòu)、情景和人物都具有極大的提示性和闡釋性。
人類墮落的根源記錄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第三章里。[2]伊甸園中,上帝命令人類的始祖亞當不可吃善惡樹上的果子,因為吃的日子必定死。狡猾的蛇卻誘騙夏娃與亞當,兩人未能抵御誘惑,使用上帝賦予人的“自由意志”選擇了背離上帝的命令。從此,本來安分敬虔的人,丟棄了上帝賦予人的永恒真理,形成了自以為是的善惡基準,不僅否認上帝的存在,還陷入到自私,貪婪,偽善和彼此傷害的罪惡境地。
美國犯罪片中,比其他類型片更充斥著血腥與殺戮,嫉妒與貪婪,自私與詭詐,從圣經(jīng)文本出發(fā),這種“原罪—墮落”主題作為一種模式,在影片中的運用非常多見。
片中常常有一個單純無辜的青年,因為金錢、利益的誘惑或命運的玩笑而走上罪惡的道路。如經(jīng)典犯罪片《教父》三部曲,表現(xiàn)的就是主角邁克爾一生就是一步步蛻去良善的外殼,走向無邊的墮落的過程。
父親老教父令之于邁克爾,就如同上帝之命令于亞當。上帝保護亞當,不讓他碰“禁果”,而邁克爾的伊甸園中的“禁果”,就是家族的黑道事業(yè)。父親出于保護,不讓自己最愛的小兒子涉足家族產(chǎn)業(yè)。直到邁克爾的父親被暗殺,一切“伊甸園”的幸福和諧被打破,整個家族隨時受到威脅,邁克爾遇到和亞當一樣的“誘惑”:順服還是不順服,是聽命于父親做一個乖乖的孩子,還是拿起“屠刀”,除掉敵人毒梟和警察局長。一度追求真理和良善的邁克爾,不可逆轉(zhuǎn)的,開始邁向罪惡的道路。
父親逝世以后,邁克爾在“墮落”中掙扎更加劇烈,如同離開上帝的亞當,生命中“邪惡”的種子開始生長。新一代教父邁克爾,邁上了一意孤行的不歸路,他懷疑周圍的一切,要毀掉一切,一種從心底里激發(fā)出的無限欲望使他逐漸脫離了真實的自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慢慢地被利益占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的迷失與墮落。
邁克爾從堅持不參與黑道事業(yè)的“禁果”,到又無法抵擋“誘惑”,陷入罪惡卻又無法自拔,清晰地呈現(xiàn)了圣經(jīng)文本中的“原罪—墮落”主題,亞當在《圣經(jīng)》中演繹出人類始祖的墮落,而邁克爾也以電影的方式闡釋出現(xiàn)代人的墮落悲劇。
“原罪—墮落”主題的衍生,表現(xiàn)為“墮落”之后的亞當?shù)膬鹤又g的兄弟殘殺,《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四章中記錄:該隱嫉妒受上帝喜悅的弟弟亞伯,憤然將其殺害,該隱也為他的罪,付出了過流亡生活的慘痛代價。[3]
還有另一樁兄弟殘害事件,發(fā)生在該隱之后幾百年的約瑟身上:年幼的約瑟備受父親寵愛,招來“壞兄弟”瘋狂的妒忌,“壞兄弟”們串通一氣把約瑟賣到外地。從此,無辜的約瑟淪為奴隸,歷盡坎坷。若干年后,“壞兄弟”逃荒去了埃及,身為埃及宰相的約瑟,以德報怨地接待了這些“壞兄弟”。[4]
這就是圣經(jīng)文本中,在“原罪——墮落”主的衍生下的,“好兄壞弟”主題模式,該模式影響最多的,就是美國犯罪片的人物設置。從20世紀30年代起,美國犯罪片中就開始使用的“好兄壞弟”的人物設置,《曼哈頓情節(jié)劇》和《黑臉天使》是當時使用這種套路的代表作。 [5]幾十年過去,當代美國犯罪片中,依然采用了這種人物設置方式。
弗萊在《批評的剖析》中認為,所謂原型,就是“在文學中極為經(jīng)常反復出現(xiàn)的一種象征,通常是一種意象,足以被看成是人們的整體文學體驗的一個因素?!盵6]他所定義的原型概念,目的是從龐雜的現(xiàn)象中找到一個結(jié)構(gòu)要素,達到認識和發(fā)現(xiàn)的目的。本文探討的原型,是基于圣經(jīng)文本,結(jié)合犯罪片的類型元素,找到犯罪片人物設置的圣經(jīng)性依托。
攝于20世紀80年代的犯罪片《美國往事》的導演萊昂內(nèi)曾強調(diào),“我的電影創(chuàng)作總是在與這些寓言玩游戲……尤其是寓言中黑暗的一面?!盵7]這部電影寓言的表現(xiàn)在于,陰冷地刻畫了殺人的哥哥該隱——麥克斯,又刻畫了被殺弟弟的亞伯——努德斯。
努德斯和麥克斯兩兄弟中,努德斯是經(jīng)典犯罪片中常見的世俗英雄的形象:重感情,講意氣,俠骨柔腸,有著樸素正義感,懷揣著“我有的,兄弟也將有”的信念。另一個麥克斯則成為他的反面主題:自私,貪婪,詭詐,老謀深算。
該隱在嫉妒和憤恨中,殺死了弟弟亞伯;麥克斯也用嫉妒和背叛“殺死”了好兄弟努德斯的愛情,希望和人生的平安。約瑟的兄弟們買約瑟之前,用盡各樣方法,對其玩弄和欺騙;麥克斯也是這樣玩弄努德斯于股掌之上,像假意對約瑟施善行的眾兄弟一樣,麥克斯制造了與努德斯生死與共的假象,從而讓努德斯成為他手中一個心甘情愿、得心應手的工具——努德斯實際上對麥克斯一無所知,如同與被兄弟欺騙的約瑟。
《圣經(jīng)》中的約瑟坐牢之際,“壞兄弟”正享受富足生活;電影中,努德斯亡命天涯之時,麥克斯正使用出賣朋友換就的金錢廣交權(quán)貴,踏著朋友尸骨往上爬,鋪成自己向上流社會爬的通途。影片中對角色人生際遇的設置,與圣經(jīng)中的“好兄壞弟”完全契合。
努德斯,一個懷著有福同享烏托邦夢想的“好強盜”。從世俗的角度看,努德斯是失敗者,為朋友復仇殺人而給自己招致牢獄之災;出獄后被曾經(jīng)的朋友和愛人遺棄;他的告密帶來了兄弟的死亡;仇人的追殺讓他背景離鄉(xiāng)漂泊,在30多年的逃亡生活中耗盡青春,過著與流浪的約瑟在埃及為奴一樣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一切的源頭,都源自曾經(jīng)的摯友麥克斯的背叛。努德斯被塑造成被該隱所“殺”的亞伯和被“壞兄弟”賣的約瑟。
在學者西美爾看來,“人與人之間各種各樣的關(guān)系中都包含著一種宗教因素”,而宗教元素中良善與丑惡,影響與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形成了一定的情感張力”。[8]在這部影片中,呈現(xiàn)的不再是簡單的“原罪——墮落”模式,這里的罪惡不再是個人的驕傲,欲望與野心的產(chǎn)物,而是凝結(jié)于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滋生于親情、友情、愛情的面具之下,是一種在背叛、貪欲等諸多罪惡下,衍生出的一種復調(diào):一種現(xiàn)實與詩意、殘忍與柔情、罪惡與懲罰的混合。這揭示了人類在犯罪沖動和良善本性的掙扎中無奈,也嘲諷人類在罪惡中輪流扮演“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角色的可悲宿命。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犯罪片在類型元素運用上呈現(xiàn)出的多樣性,豐富性,其類型本身正日臻成熟和多元。
以2007年上映的犯罪片《我們擁有夜晚》為例,導演兼編劇詹姆士?格雷曾說,自己創(chuàng)作靈感就來自于《圣經(jīng)》中的該隱和亞伯以及約瑟和他的兄弟們。[9]在人物設置上,該片以約瑟和鮑比為兩位主角命名,塑造了兩個性格異的兄弟:善良“約瑟”與叛逆“鮑比”。老大約瑟是一名干練、正直的警察,弟弟鮑比是一個出入在混亂酒吧之中叛逆青年。這仿佛預示了一個“好兄壞弟”的故事,迥異的性格會導致兩者的矛盾,于是兄弟反目,自相殘殺成了大多數(shù)人的預想結(jié)局。然而,創(chuàng)作者的巧妙設計,使該片的“約瑟”原型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運用。
在影片中,我們發(fā)現(xiàn),“鮑比”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壞,他沒有成為出賣“約瑟”的惡兄弟,只是個愛好自由又愛耍個性的小青年。大哥“約瑟”也不是圣經(jīng)中隱忍堅毅的約瑟,而是很快被俄國黑幫分子擊殺,消失在影片中。面對這樣的生活變故,鮑比身上血濃于水的親情被激發(fā),那個游游蕩蕩的小青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背負為替親人報仇重任的新生的鮑比,他最終卷入了所有爭端的最前沿,并迫使自己踏上了警察之路。
他和自己最初所過的,也是他真正向往的生活再見了,命運將他推向替家人復仇雪恥的人生十字路口,他選擇去做警察——表面上看是他自己的選擇,實際卻是對命運無奈的接受,因為命運完全不在他自己的掌握之中。導演兼編劇格雷所說:“對于鮑比來說,生活就是一門妥協(xié)的藝術(shù)”[10]
顯而易見,在這部電影中,真正的“約瑟”不是大哥,而是妥協(xié)于命運的弟弟“鮑比”?!妒ソ?jīng)》里的約瑟和片中的鮑比一樣,都是命運的“妥協(xié)者”,不同的是,前者的妥協(xié)源于對造物主上帝的信仰:上帝要他經(jīng)過重重磨難,成為埃及的宰相。后者的妥協(xié),來自親情的激勵。
由此可見,創(chuàng)作者只是借用了圣經(jīng)中約瑟原型的親情元素,真正目的是,用“警匪”這個題材來講述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矛盾,和一個普通人面對命運的渺小和無奈。圣經(jīng)人物原型成為一種“外殼”,影片的“內(nèi)質(zhì)”在于,對社會、人性和暴力本質(zhì)等“現(xiàn)代問題”的探討。類似犯罪片還有奧利弗?斯通的《天生殺人狂》,科恩兄弟的《冰雪暴》,昆廷?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和索德伯格的《毒品網(wǎng)絡》等。這些創(chuàng)作者對圣經(jīng)元素的應用,已經(jīng)不僅僅是原樣選取其故事原料,而是將某種具體要素抽離出來,進行拓展,形成新的主題模式與人物關(guān)系。
注釋:
[1](美)理查德?麥特白.好萊塢電影[M]. 吳菁,何建平,劉輝,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65.
[2]中國基督教兩會編譯.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現(xiàn)代中文譯本)[Z].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發(fā)行,2006:2-3.
[3]中國基督教兩會編譯.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現(xiàn)代中文譯本)[Z].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發(fā)行,2006:3-4.
[4]中國基督教兩會編譯.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現(xiàn)代中文譯本)[Z].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發(fā)行,2006:36-52.
[5]游飛,蔡衛(wèi).美國電影研究[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205.
[6](加)諾恩洛普??弗萊.批評的剖析[M].陳慧.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469.
[7](美)皮特?罕密爾.萊昂內(nèi):我是獵人.不是獵物[J].美國電影, 1984(4)
[8](德)西美爾.現(xiàn)代人與宗教[M].曹衛(wèi)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5.
[9]Mtime.我們擁有夜晚[O L].時光網(wǎng),2007-10-13,http://www.mtime.com/movie/51203/behind_the_scene.html.
[10 ]Mtime.我們擁有夜晚[O L].時光網(wǎng),2007-10-13,http://www.mtime.com/movie/51203/behind_the_scene.html.
[1]中國基督教兩會編譯.圣經(jīng)(現(xiàn)代中文譯本)[Z].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發(fā)行,2006.
[2]〔美〕理查德?麥特白.好萊塢電影[M]. 吳菁,何建平,劉輝,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加)諾恩洛普??弗萊.批評的剖析[M].陳慧.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4]游飛,蔡衛(wèi).美國電影研究[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5](美)皮特?罕密爾.萊昂內(nèi):我是獵人.不是獵物[J].美國電影,1984(4).
[6](德)西美爾.現(xiàn)代人與宗教[M].曹衛(wèi)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5.